教師節專訪丨堅守大山,把青春奉獻給山裏娃——鄉村教師張艮翠
“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不是一陣子的事,而是一輩子的事。”一個人最難得的就是歷經滄桑而初心不改、飽經風霜而本色依舊。在宜賓市筠連縣蒿壩鎮水龍小學堅守20年的小學教師張艮翠,就是這樣一位默默地用自己的一生踐行教育的初心和使命的師者。寒來暑往、日復一日,她用汗水詮釋著為人師者的責任和意義。
從小立志當老師
將曾經的風雨兼程,化作春風細雨
張艮翠出生在偏僻的山村,從小大人便教育她:“窮人的孩子只有讀書才有出路。”為了有出息,她刻苦學習,在學業上力求卓越。那時,她心中就了有一個遠大且樸素的目標——成為一名教師。這個夢想如同一盞明燈,照亮了她前行的道路,給予她無限的動力。
然而,教育資源的匱乏和家庭條件的限制,讓張艮翠的求學之路佈滿了荊棘。初中畢業後,她就因家庭原因放棄了再讀,並在母校平安小學做起了代課教師,用自己的方式繼續著對教育的追求。後來,命運給了張艮翠一次轉機,她被調任至水龍小學。在此期間,為了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學水準,張艮翠通過函授(成人高等教育的一種學習形式)教育來不斷提升自己、充實自己。最終功夫不負有心人,她不僅圓了自己的教師夢,還成為了孩子們心中最敬愛的老師。
“我希望通過我的努力,讓農村的孩子不再是一隻坐井觀天的小青蛙。”生在農村、長在農村的張艮翠深知農村孩子對知識的渴望,也深知教育是改變命運的鑰匙。尤其在偏遠的農村地區,教育更是孩子們走出大山,看見廣闊世界的最好途徑。她將曾經的風雨兼程,化作春風細雨,滋潤著每一個渴望知識的心田。
三尺講臺守初心
堅守鄉村20年,把青春奉獻山裏娃
轉眼之間,張艮翠已經在水龍小學的講臺上工作了20個春秋, 教育了好幾屆山區學子。水龍小學地處偏遠,條件艱苦,師資力量嚴重不足,張艮翠和她的同事們不得不承擔起包班上課的重任。她主要負責語文教學,同時還兼顧其他課程,每週的教學工作量達到了驚人的20節課,早出晚歸成了她生活的常態。
不僅如此,由於學校位置偏僻,學生的基礎普遍較差,甚至還存在語言不通(一部分學生只懂苗語)等問題。所以,儘管工作任務重,為了讓學生們多學一點知識,張艮翠還是會在放學後選擇性為學生進行輔導。空閒時,她更是不斷鑽研業務,認真研究教材教法,研究新課程標準,不僅積累了豐富的教學經驗和方法,還摸索出來一些規律性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切實提高了教學品質。
山區裏大多都是留守兒童,父母在外地打工,爺爺奶奶要忙農活。因此,張艮翠不僅是孩子們的老師,更扮演著母親的角色,給予他們缺失的父愛和母愛。她常挂在嘴邊的一句話就是:“我離不開那群可愛的孩子,孩子們也離不開我。”這句話,不僅僅是對山區教育事業的執著,更是她對孩子們深情的承諾。
大手拉小手
和孩子們一起奔赴更好的自己
張艮翠的教育之路,不僅充滿了愛與責任,更是一條不斷學習和成長的道路。面對資訊化課堂的新嘗試,她勇於接受挑戰,不斷學習新技術,適應新的教學模式,利用資訊化工具提高教學效率;同時密切關注學生的反饋,以促進教育品質的全面提升。她的獲獎經歷有很多,無論是優秀教育工作者還是優秀共産黨員,都是對她付出的認可,更是激勵她不斷前行的動力。
面對挑戰和壓力,張艮翠也從不輕言放棄,而是不斷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學水準,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她對這片熱土懷有深厚的感情,對這裡的山裏娃有著難以割捨的情懷。巍巍群山,擋不住她的視線;崎嶇山路,絆不住她的雙腳。當她看著眼前的孩子們,仿佛時光倒流,看到了似曾相識的童年。每天與孩子們一起學習,一起玩耍和交流,她都仿佛置身於一片充滿生機與希望的花園,每一朵花都在她的悉心照料下,綻放出最絢爛的色彩。
教師被讚譽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藍天底下最神聖的職業”,對鄉村教師來説,他們更像是“蠟燭”,燃燒自己、照亮別人。張艮翠就是這樣一根“蠟燭”,幾十年如一日燃燒著自己的青春年華,讓山裏的孩子放飛自己的夢想。
“我哪兒也不去,我願意為山區教育奉獻一輩子。”這便是張艮翠對教育事業最深情的告白。(文/朱亞梅 視頻/陳晨 配音/夏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