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從一名普通教師成長為共和國人民教育家——于漪:站上講臺,就是生命在歌唱
從教70餘年,開設了近2000節公開課,培養了三代特級教師,寫下了600多萬字的論文專著,她用實際行動詮釋了“擇一事,忠一生”,她是無數教師心中的偶像,她就是“人民教育家”——于漪。9月5日,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視聽新媒體中心、教育部教師工作司聯合製作,“師範教育協同提質計劃”項目公益支援的系列節目《大教育家》之《于漪》在央視頻APP上線。本期節目,我們將跟隨演員劉琳的演繹,向人民教育家于漪致敬。
于漪生於1929年,那是一個風雨如磐的年代,1937年盧溝橋事變後,日本侵略者長驅直入,她就讀的小學被迫解散。經歷了逃難之後,她輾轉考到江蘇省鎮江中學,這所學校的校訓是“一切為民族”,經歷過國家被侵略、看到百姓流離失所,這五個大字擲地鏗鏘地鐫刻在了于漪心中,也成為了鑄造師魂的基因。
1951年,于漪從復旦大學畢業後,曾擔任歷史老師,一年半後,因學校缺語文老師,黨支部書記找她談話,此後她轉教語文。並非科班出身的于漪老師每晚9點以前工作,9點以後堅持學習自修,一個個苦讀的夜晚,明燈陪她過半夜。她給自己立下規矩:不抄教學參考書,不吃別人嚼過的饃。為了備好一堂課,她常常要花10個小時、20個小時,甚至更長時間。為了達到“出口成章,下筆成文”,她一邊訓練思維,一邊撰寫詳細的教案。直至今天,她的許多學生仍唸唸不忘:“聽于老師上課,是藝術的享受!”站上講臺,就是生命在歌唱!
“我一輩子從事基礎教育,這份事業看起來平凡,實際上非常不平凡。”用於漪的話説,基礎教育是塑造靈魂的工作,很多時候“它是看不見的”,因為基礎教育尤其是低年級學段,老師的工作成效並非立竿見影的,也無法簡單地用升學率衡量,但作為教師,絕不能有絲毫懈怠。“一個老師教得好不好,對學生影響幾何,將來就會體現在學生身上,學生心中也自有一桿秤。”在於漪的教育生涯中,她帶過許多“亂班亂年級”,也重點關注過家長搞不定、想要放棄的孩子,但是在她眼中,每一個孩子都是寶貝。因為把尊重孩子、愛孩子作為自己的信條,于漪總能找到讓孩子愛上語文、愛上學習的方法。
于漪老師曾深情地説:“一輩子做教師,一輩子學做教師。”從教70餘年,她一直紮根講壇,教師這個職業,寄託著她一生的追求與熱愛。節目中,演員劉琳也被于漪老師的故事所感動,她説:“希望我能把于漪老師演好,用這種方式向這位‘大教育家’表達我的敬意。”
在節目中,95歲的于漪老師通過視頻的方式向全國教育工作者寄語:“我雖已是鮐背之年的老教師,但一想到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意義非凡,就像在崗位上奮鬥的千千萬萬老師們一樣,仍然是志存高遠、壯懷激烈!”
于漪老師在教育領域的卓越貢獻和深刻影響,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教育工作者。上海市楊浦高級中學校長張田嵐表示:“‘人民教育家’于漪老師的教育教學思想將始終激勵著我們,在繼承中求創新,在創新中謀發展。”首都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左東嶺表示:一個老師要跟上時代,要讓學生掌握最新知識,他必須不斷地學習,正如于漪老師所説‘一輩子做教師,一輩子學做教師’。”
教師是立教之本、興教之源。于漪的從教人生,便是對這句話的最好詮釋。她像明燈一樣,照亮了無數學生的成才之路,指引著一代代教育工作者前進的方向。9月5日,敬請鎖定央視頻系列節目《大教育家》,感受于漪老師心中的教育家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