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縮略圖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首頁> 中國教育>

北京農學院:鄉村振興的“智囊團”

2024-09-05 11:14

來源:前線客戶端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編者按:作為首都農業院校,北京農學院以強農興農為己任,著力培養“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知農愛農為農新型人才,不斷創新思政育人方式、實踐育人路徑,強化學農愛農、強農興農的使命擔當。

來自北京農學院的一群研究生們,不是坐在實驗室裏,而是深入田間地頭,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實實在在的生産力。

知識與田野的結合

近年來,北京農學院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給中國農業大學科技小院學生重要回信精神,在昌平、延慶、平谷、密雲等地建立21家科技小院,把專業學位研究生長期派駐到生産一線,在完成理論知識學習的基礎上,重點研究解決農業農村生産實踐中的實際問題,鼓勵和引導學生把論文寫在京郊大地上,把成果凝結在農民的收穫裏。

在平谷區南獨樂河鎮北寨村,科技小院的師生們致力於扶優做強“北寨紅杏”國家地理標誌産品。科技小院負責人賈月慧老師帶領著一支研究生團隊,長期開展杏樹土壤健康監測、科學施肥、節水高效灌溉與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應用示範。他們不僅對紅杏的各項品質指標進行測定,還深度參與紅杏的銷售,培訓農民掌握線上銷售相關技術。

平谷區南獨樂河鎮北寨科技小院——觀察紅杏果實長勢

農村大課堂包羅萬象。在賈月慧看來,學生們正是以“自找苦吃”的精神,近距離感悟鄉土中國的魅力。“有的孩子在學校一講話就臉紅,現在到村裏天天和鄉親們打交道,溝通能力自然提高了。鑽研紅杏之餘,學生還要成為多面手,比如處理雹害理賠、製作網路銷售二維碼,甚至手機上網教學,都是他們的‘業務’範疇。”

截至目前,學校科技小院培養專業學位研究生126人,為2000余名師生提供課外實踐教學空間和服務鄉村振興平臺。

“博士”農場

在平谷“農業中關村”的建設中,有一個引人注目的新星——“博士”農場,正以其獨特的科技低碳、休閒時尚定位,引領著農業科技應用場景的變革。這裡,不僅有博士團隊的智慧結晶,還有與新型農民經營主體、村集體、農戶的緊密合作,共同書寫著農業産業鏈的新篇章。

在平谷區金海湖鎮茅山後村,佛見喜梨挂滿枝頭、果香四溢。佛見喜梨歷史悠久,是茅山後村的特産,也是村裏的“金招牌”。因其特別的營養價值、口感和外形,價格也是一般梨的2-3倍,但前幾年佛見喜梨病蟲害頻發,果農試了各種辦法,效果都不理想。

自2021年起,北京農學院植保專家任爭光副教授來到了這裡,通過深入細緻地調研,任爭光摸清了佛見喜梨主要病蟲害發生情況,為當地果農制定了病蟲害綠色防控方案。他先後為村裏培養了20多位技術骨幹,解決了病蟲害問題。2023年,任爭光又申報創建了“茅山後佛見喜梨病蟲害綠色防控與專業化管理‘博士’農場”,在50畝種植示範園裏全面測定梨園土壤有機質含量,集中推廣示範以生物防治技術為主的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佛見喜梨品質得到了很大提升。如今,佛見喜梨已成為茅山後村穩定創收的支柱産業,種植戶年平均收入可達15萬元左右,這讓果農嘗到了科技的甜頭,也感受到了新的發展機遇。

平谷金海湖鎮茅山後博士農場負責人任爭光查看果樹病蟲害

“我們在任老師的指導下施用微生物菌肥和菌劑,通過釋放天敵昆蟲、懸挂昆蟲誘芯、噴施微生物菌劑,林下生草栽培等綠色防控手段降低了化肥和化學農藥的使用,佛見喜梨的品質有了保證,果農的‘錢袋子’就更鼓了。”茅山後村黨支部書記馬小勇高興地説。

“博士”農場以博士團隊為創建主體,搭建了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與創新創業舞臺,讓知識人才既做研究員,又做農場主、企業家,“幹中學、學中乾”,探索出了帶領農民增收、推動農業轉型升級的新路徑。

“智慧蜂箱”

房山區蒲洼鄉,距北京市區約120公里,地處自然保護區,是京西南最遠的鄉,常住人口少,村集體經濟薄弱。依託“智慧農業産業研究院”的力量,北京農學院積極參與到該鄉7個集體經濟薄弱村的幫扶中。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徐踐通過調研發現,蒲洼鄉的中華蜂養殖歷史悠久且生態環境適宜,但土法養殖需要大量人力投入,留駐蒲洼鄉的多是老年人,勞動能力跟不上,導致産業整體效益不高,發展不起來。為此,智慧農業産業研究院充分發揮專業優勢,探索出了智慧技術和中華蜂養殖相結合的新路子——“智慧蜂箱”。

“為了提高效率,我們在蜂箱上加裝了感測器、控制主機板,實時監測溫濕度、蜜蜂出入數據。蜂農不用再像過去那樣挨個翻蜂箱,手機上一查就能掌握情況。”徐踐説。

研究院還推出了多箱體成熟蜜生産技術:在原有蜂箱上再加一層,增大儲蜜空間,同時給蜜蜂留足把水蜜轉化為成熟蜜的時間,提高蜂蜜品質。

技術改進之後,蒲洼蜂蜜的收購價提升了一至兩倍。老百姓嘗到了甜頭,紛紛學起新技術,錢包也鼓了起來。目前,蒲洼鄉平均一個蜂農可飼養100群中華蜂,單人飼養規模提高了50%。蜂農年收入將近10萬元,較原來翻了一倍。

北農智慧蜂場

“在生産一線,當我們看到科研成果轉化後,農民有了收穫,我們也打心裏高興。”徐踐感慨,“實際上,不是蒲洼鄉需要我們,而是我們離不開蒲洼鄉。人家給我們搭建了一個寶貴的‘科研課堂’,一個流動的‘科研實踐站’,讓我們的科研成果能在廣袤的大地上落地生根。” 目前,蒲洼鄉7個集體經濟薄弱村已全部“摘帽”,並形成“一鄉一品”的區域特色分佈。在智慧農業産業研究院的幫助下,當地還建起“北農智慧蜂場”,註冊“E窩蜂”品牌,實現了中華蜂養殖産業的規範化、數字化和標準化。

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入推進,如何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成為關鍵議題。近年來,北京農學院積極整合優勢資源和高端人才,同步推進管理機制創新,成立多個産業研究院,將自身的科研優勢與地方特色産業高位嫁接,不斷賦能村集體經濟發展壯大。

聚才聚智,興農興業。“作為農業高校的‘三農’人,要在實踐中學真知、悟真諦,厚植愛農情懷、練就興農本領。”北京農學院黨委書記趙鋒説。北京農學院將持續發揮都市農林特色高水準應用型大學優勢,整合多元主體力量,努力構建完善都市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卓越農林人才培養體系、建站連線布網社會服務體系,在推動首都鄉村振興實現由表及裏、形神兼備的全面提升中,做出“北農表達”、貢獻“北農力量”。

圖文/北京農學院

【責任編輯:曾瑞鑫】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