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間15分鐘”時長明確後,還應考慮哪些保障?
新學期,北京市教育委員會印發《優化全市義務教育學校學生在校課間時間指導意見》(下文稱《意見》),提出從今年秋季學期起,北京市義務教育學校將對課間安排作出整體統籌優化,原則上落實15分鐘課間時長,提供更加從容的課間時間,引導師生走出教室、走向戶外、走進陽光,享受更加健康活力的校園生活,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
近年來,中小學“課間十分鐘”消失現象引發社會關注。對此,多地教育部門發文強調保障學生“課間十分鐘”,引導學生課間走出教室。教育部回應,將進一步督促地方和學校嚴格落實國家有關規定,遵循教育規律和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堅決糾正以“確保學生安全”為由而簡單限制學生必要的課間休息和活動的做法。在筆者看來,北京市的調整是依據北京學校規模大、樓房多、學生密度高的實際情況對國家有關規定的落實行動。
以適當增加學生課間時長為小切口的調整之後,學生課間更從容是自然的效果。但能否真正推動學校育人品質提升、實現促進學生身心更為健康發展的目標,還需納入多方因素的考量。因此,還需在學校管理、評價、教育中採取相應措施,才能切實拓展出學生更加健康成長的時空。
不少有一定年紀的人回憶起自己當年的“課間十分鐘”應該是豐富、動心且印象深刻的。為何數十年一直使用的“課間十分鐘”在北京等一些地區的學校中不夠了?從表層看,是由於學校空間變大使得學生不能在這麼短的時間內完成上廁所等課間必要生活活動,更無法到操場開展體育活動,樓道內發生碰撞的風險也隨著學生的快速跑動而增加。進一步看,也有我國仍處在推動義務教育均衡發展進程當中的原因,一方面,受“升學率”等因素影響,很多學生向少數被認為是優質的大學校集中;一方面,一些校園寬闊的學校出現了學生日漸稀少的現象。
上述分析顯示學校內的時空是相互關聯的整體系統,空間與時間可以互換、互補,也可相互擠壓。正因如此,可以看到課間增加5分鐘能夠解決眼前由於均衡不到位、佈局與學校規模設置不合理産生的急需解決的一些問題。但同時也應該明確,這種做法不一定就能解決好學生健康成長的問題。如果對於校園安全責任界定還不夠清晰,即便要求“嚴禁拖堂和提前上課,不得隨意縮短學生課間活動時長”,也未必能徹底落實“不得對學生課間活動設置不必要的約束,堅決杜絕課間禁止學生出教室的問題”。
由此可見,“課間十分鐘”到“課間一刻鐘”的變化大小與多少受到特定教育觀念、教育體系和體制機制影響。只有在“增加5分鐘”的同時,改進教育觀念,切實促進教育教學工作由管理導向向育人導向轉變,像重視課堂一樣重視課間,尊重學生的放鬆休息、有益社交活動權利,為後續課堂學習做好充分的身心準備;明確校內安全責任鏈和責權邊界,讓教師對學生的課間活動感到放心;學校幹部教師有動力、有興趣而又無顧慮走出教室積極參與學生課間活動,增加的課間5分鐘才能發揮更大的學生成長效益。
北京市的《意見》目前僅對課間時間進行小切口調整,沒有對上下學等時間做大調整;同時強調各校“結合實際逐步落實優化安排,因地因校制宜做好課間安排”。因此,小規模學校就可以“依據校情、學情需要,統籌好現有課間時長,自主設置課間安排”,避免各項政策“一刀切”的慣性發生不利影響。
要想實現學生身心健康成長需從長計議,筆者認為有以下幾點建議可以參考:一要堅定實施新時代基礎教育擴優提質行動,加快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二要將學校適度規模作為高品質發展的必要準則,從學校的規劃、佈局、設計環節就把好適度規模關,比如,控制小學平行班不超過5個、中學平行班不超過8個;三要深化教育評價改革,確立全面教育品質觀,緩解“唯分數論”造成的不同學校學生的密度差異。借此,幫助學生在“課間15分鐘”中獲得更健康的成長時空。(作者是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