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幫孩子渡過寄宿帶來的心理難關
臨近開學,又一批學生即將離家,開始集體生活,成為寄宿生。
在網路上,一些早已離開校園的網友訴説著寄宿給他們帶來的影響。在現實中,寄宿的學生正在經歷適應集體生活、培養自理能力、消解分離焦慮情緒的過程,隱秘的心事在夜裏悄悄生長。
當孩子面臨不得不寄宿的情況,家長和學校該做些什麼幫助孩子更好地、健康地適應寄宿生活?
從小寄宿會對孩子的心理産生什麼影響
吳珍是湖南省張家界市武陵源區索溪鎮中心學校的數學教師兼心理輔導老師,她介紹,當地村小合併後,附近村莊的孩子到該校上學,學生每天趕公交、班車上下學,如果錯過班車,打車價格很貴,步行回家則太遠。吳珍覺得,這既浪費孩子的時間,路上也存在不安全因素。因此她特別希望,能讓路途遙遠、家裏缺人看護的學生在學校寄宿,通過學校和一些專業人士來引導孩子學習成長。
中南大學公共管理學院講師雷望紅2017年起到江蘇、浙江、湖北、甘肅和廣西等地的縣城進行田野調查,2023年,在雷望紅參與合著的《縣鄉的孩子們》一書中提到,中西部地區的年輕父母對學校寄宿製表達出強烈的需求。
“一方面,忙於工作的父母難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來陪伴孩子;另一方面,青少年面臨網路虛擬世界的巨大誘惑,稍有不慎便可能成為‘問題少年’,這對家庭教育品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於多重原因,雷望紅及團隊調研發現,縣域城鄉家庭的父母在寄宿制教育服務上需求空間較大。
28歲的丁玲家鄉在河南省新鄉市輝縣,她小時候,由於村裏沒有小學,孩子們都到鎮上的希望小學上學,且大部分在學校寄宿。丁玲從一年級開始住校,“住的不是上下鋪,是大通鋪,所有人在一張通鋪上睡覺”。丁玲記得,那時候太小,自理能力很差,不會梳頭髮、穿脫衣服速度慢,“有同學睡覺不脫衣服,方便第二天早上起床去上課”。她認為,這段經歷讓她形成了不喜歡麻煩別人的性格,十分獨立自強,“也很逞強”。
那時,丁玲大概半個月回家1次,和父母溝通時間不多,長期下來,她感覺和父母的關係不像別人那樣親密,會有一種莫名的尷尬。她表示,長大後她也不喜歡與別人太親密,更喜歡獨來獨往。
廣西壯族自治區玉林市博白縣龍潭二中校長李鵬程介紹,該校2000多名學生裏,有95%是寄宿生,學校建議家離學校兩公里以上的學生選擇寄宿。李鵬程説,每年初一新生入學時,都會哭成一片,個別學生由於不習慣寄宿生活鬧著回家。“學生第一次離開家來到陌生的地方,食宿條件也沒有家裏好。我們幫助學生慢慢適應,一開始讓家長先接送幾天,讓心理老師和班主任開導。如果實在適應不了,就協助學生轉學到離家更近或者有哥哥姐姐上學的學校。”
心理諮詢師嚴藝家告訴記者,在她的心理諮詢工作中,遇到過一些孩子寄宿後出現了嚴重的心理問題,比如急性焦慮發作、傷害自己,“這是由於一些孩子內在的人格還沒有發展到足以適應寄宿環境,如果家長直接把他送去寄宿學校、撒手不管,産生的負面情緒對孩子而言非常難以‘消化’”。
嚴藝家表示,如果孩子去了不那麼重視心理健康的學校,孩子還沒學會如何接納不同人的差異,只為在寄宿環境裏“生存”,而慢慢形成“不能相信任何人”的邏輯,並在成長過程中不斷複製這一生存模式,會導致面臨人生重要事情時,很難向外部尋求幫助。這是一個比較長遠的代價。
不過,嚴藝家發現,對有些孩子而言,寄宿反而有可能是他們人生發展階段的一種資源,在集體活動中,這些孩子感受到和同齡人在一起的快樂,這是在家裏體會不到的。
在調研中,雷望紅及團隊也發現,對一些家庭情況特殊的孩子,寄宿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幫助他們遮罩不良家庭環境的影響。“比如父母離異後雙方都不管孩子,或者父母雙亡或一方死亡後缺乏得力的監護人,再或者家庭成員中有暴力或犯罪行為等,都會對孩子的成長産生不良影響。寄宿制在一定程度上能為這些孩子營造一個相對溫暖、安全的生活環境,盡可能減少家庭給他們造成的傷害。”
2018年在湖北恩施一所小學調研時,雷望紅詢問得知,學生們幾乎全是留守兒童,他們更願意住校,“回到家中和爺爺奶奶沒有話説,老人只能關心孩子有沒有吃飽穿暖,並不了解孩子的其他需求。有一個小女孩説,在學校裏面覺得很開心,因為可以跟同學比誰洗的鞋子更白、更乾淨。”雷望紅説。
孩子寄宿,家長和學校如何給予支援
因為小時候的寄宿經歷,丁玲建議,在可以選擇的情況下,孩子最好在高中階段再去住校,這樣最起碼有了自理能力,心理也較成熟,不會太受外界和同學關係影響。
嚴藝家則表示,無法一刀切決定哪個年齡段的孩子可以寄宿,“一方面我支援10歲以下的低齡孩子不宜過早寄宿;另一方面,即使是青春期階段的孩子,適應能力也因人而異,且和其家庭關係息息相關。”
嚴藝家認為,對於學校而言,如何讓學生在集體環境裏體驗到人際關係支援的美好,是有挑戰的。她建議,學校在關注學生成績、學習時間等方面之外,可以多給學生提供發展興趣愛好的活動機會。此外,學校不應該對家長作不切實際的保證,比如“把孩子放心交給我們,你們什麼都不用管”,而是應該家校聯動,比如告知家長和放假回家的孩子應該聊什麼;孩子出現了情緒危機,怎麼辦才能幫助孩子過好寄宿這一關。
嚴藝家認為,家長要足夠誠實,與孩子共同面對分離焦慮。她解釋,誠實體現在兩方面,一是不過度理想化地描述寄宿生活,二是不把學校和老師變成對立形象。“誠實地告訴孩子可能會發生什麼,有哪些東西是值得期待的和觀望的,遇到困難是可以一起去面對的。”
雷望紅認為,寄宿學校在一定程度上需要承擔起一部分家庭無法承擔的責任,比如生活老師可以引導和教會學生習得一些必要的生活技能,提高日常生活的管理能力,包括洗衣疊被、衛生保持、時間管理和金錢使用等,並能夠應對學生突發的常見疾病。
2021年,教育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聯合印發《關於深入推進義務教育薄弱環節改善與能力提升工作的意見》,要求持續改善農村基本辦學條件,重點滿足偏遠地區學生和留守兒童的寄宿要求,根據需要建設心理諮詢室、圖書室等功能教室,打造鄉村溫馨校園。
李鵬程表示,對於欠發達地區的學校,財政只能支援招聘專職任課老師,暫時沒有餘力招聘專職生活老師管理宿舍。目前,龍潭二中每棟宿舍配備一名生活老師,由教育局派駐,主要負責衛生和考勤管理,監測學生的衝突矛盾,必要時報告值夜老師和班主任進行調解。
自2017年起,李鵬程結合當地民情,設置了校級、年級和村級三級學生會,讓學生形成“自治”氛圍,由在學生裏比較有影響力的同學及時發現同學間的矛盾,宿舍安排責任心較強的學生作為協管員,請他們向老師彙報一些同學的異常情況。學校的心理老師不定期摸查學生的心理狀況。
“我們嘗試形成‘家和文化’,讓學生在學校有家的歸屬感。”李鵬程説。
(應採訪對象要求,丁玲為化名)
中青報·中青網見習記者 戴納 記者 余冰玥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