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縮略圖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首頁> 中國教育>

一趟機器人研發之旅,開啟未來就業新挑戰

2024-08-23 09:54

來源:中國青年報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即使就讀的是地理專業,首都師範大學大二學生車向彤還是和PIE戰隊成員一起,製作了一台自主研發的工程機器人,在賽場上大放異彩。其裝載的抬升機構和五自由度機械臂,配合自主開發的自定義控制器,可以使機器人抓取“金礦”、兌換“金幣”時更加靈活準確。

今年8月中旬,在第二十三屆全國大學生機器人大賽RoboMaster 2024機甲大師超級對抗賽全國賽(以下簡稱“機甲大師賽”)的賽場上,由PIE戰隊自主研發的多功能機器人閃亮登場,上演了精彩的戰術對抗,戰隊也首次取得全國進入32強的好成績。

車向彤是在進入大學後才“解鎖”機器人領域學習的。她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剛加入團隊參與培訓時,她才開始學習電腦繪圖軟體的使用,學著畫出自己的小車。“去年看著上一代機器人在賽場上奔跑,但遺憾的是有些功能並沒有實現,今年希望我們能夠完成技術升級,讓工程機器人更加出色地完成它的使命。”

製圖軟體學起來簡單,但從一張圖紙真正變為機器人,並非想像的那麼容易,甚至在實際應用中會遇到重重困難。車向彤説:“研究學習了許多學校研發的機器人的開源技術,不斷充實自己的知識庫,再對自己的機器人進行升級改造,開發我們的技術亮點。”

“當時提出抬升機構的安裝方式時,他們吐槽了我很久。”車向彤笑稱,隊友們認為她提出的安裝方式非常困難,“我突然想將其分為兩層,在一定尺寸內進行修改,最後這一改進順利實現了”。

機械臂與自定義控制器的設計研發也耗時將近一年時間。戰隊指導老師張盛博坦言,在第一次裝上機械臂時,機器人變成了“磕頭車”,“只要伸出機械臂去取礦,工程機器人就會因為機械臂的重力‘磕頭’,經過了幾個版本的改進,才解決了問題”。

這已經不是張盛博帶著學生團隊參與的第一項大型科創比賽了。從學生時代自己參賽到作為老師帶著學生參賽,他發現,這類科創比賽對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和自主性非常有作用。

“困難的是,當時我們可能沒有實踐能力或者自己完成項目的能力,但別人可以,為什麼我們不可以?”張盛博説,他開始在大一新生中嘗試組建學生團隊,帶著學生一起研發産品,“最好的實踐能力是拿來就能用,要幫助學生縮小與企業之間的距離,在求職的橫向對比中,特別是面試招聘時具備自己的資本,更希望學生畢業後到企業工作時能夠在工作上銜接得更自然”。

他回憶,第一年參加機甲大師賽時,團隊一起製作了一輛亞克力材質的塑膠車。“根據參賽規則,賽前要進行20釐米高度的摔車試驗,我們當時認為這輛車很好,當時的隊長非常自信,覺得絕對沒有問題,結果拿過車來一松手,車就散架了。”

在張盛博看來,這一摔,讓團隊迎來了痛定思痛後的第一次成長和突破,從機械設計、完善結構、材料選擇等方面逐步進行自主研發。手握這樣的一段科研經歷,也讓第一任隊長在畢業時找到了一份很不錯的技術研發相關工作。

如今,團隊成員既有來自物理系、資訊工程學院、數學科學學院的學生,也有教育學院、管理學院、學前教育學院等文科院係的學生。

張盛博觀察到,很多學生在求職時都會把參與的科創比賽視為重要的個人實踐經歷,通過這段經歷與他人交流展現自己的工作、研發過程和想法,進而展示自己的項目經驗和個人能力。

團隊項目管理周柯伊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幾位“老隊長”在本科畢業後跨專業找到了相關行業的技術研發和項目管理崗位的工作。即將進入找工作階段的她,也準備跨專業試一試。“我向學長們求助時,他們會給我許多建議,甚至幫我尋找項目管理的同事為我講解如何修改簡歷等內容,我的簡歷中大約有2/3的內容是實驗室的經歷。”

此前,不懂技術的周柯伊一直覺得自己無法勝任團隊中的管理工作,“要管理一個運營組和技術隊伍,必須對技術有所了解,同時也需要參與其中,而文科生並不太了解這些技術,甚至無法與大家進行溝通”。

但在團隊實驗室工作一兩年後,她對技術有了初步了解,對於項目管理逐漸變得遊刃有餘了。周柯伊説:“我也準備好了許多面試時可能會被問及的問題,通過我的經歷梳理總結項目管理工作的經驗。”

一趟機器人研發的科創之旅,學生在未來就業新挑戰中增加了機會。“上一屆團隊中的一名負責電控的學生,雖然學習的是學前教育專業,大學期間沒有數學和物理專業課程,但他一直在團隊的實驗室自主學習,目前也找到了一份技術相關的工作。”在張盛博看來,學生能夠通過自主學習掌握技術,“這表明他的能力本身就足夠強大,能夠勝任未來的工作和挑戰”。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孟佩佩 來源:中國青年報

【責任編輯:曾瑞鑫】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