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縮略圖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首頁> 中國教育>

誰在攪動家長的“暑假焦慮”

2024-08-22 10:59

來源:文匯報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這個暑假,你家孩子報班了嗎?悠長假期接近尾聲,不少家長算起了經濟賬:興趣班、培訓班、研學營……暑期儼然成了新型“碎鈔機”,動輒花去數萬元,更有家長調侃“月薪三萬撐不起孩子一個暑假”。

種種“燒錢”行為背後,固然有家長的教育焦慮、望子成龍的攀比心理作祟,但也有不少家長感慨,如今打開手機,不時會遭遇各種資訊的“狂轟濫炸”,要保持淡定談何容易。

“一年級的暑假是最可怕的”“‘四升五’的暑假是分水嶺”“做好這三件事,孩子就能超過班裏80%的同學,實現彎道超車”……從機構的公眾號到自媒體的短視頻,在一些危言聳聽、火上澆油的言論誘導下,孩子們原本悠長的假期被渲染成“可怕的暑假”,學生和家長也被當成“韭菜”收割:孩子疲憊,暑假比上學還忙;家長則要支付一張張高額帳單,不少家長也只能苦笑:自己是既交了課時費,也交了“智商稅”。

暑假焦慮究竟從何而來?是誰在攪動家長的情緒?為此,記者展開調查。

“神秘考”的生意經

摘要

“很多考試號稱背後有‘牛校’的影子,其實都是機構自己搞的。”

8月中旬,不少小學“四升五”的家長,被各類升學自媒體上發佈的有關“SMK”的消息搞得心神不寧。“新一輪小升初SMK已經開始了?”“SMK提前啟動,2025屆你們準備好突圍了嗎?”

所謂的“SMK”,是“神秘考”的拼音縮寫。按照一些家長的解釋,這是少數“牛校”為挑選優質生源組織的選拔考。與“SMK”“配套”出現的,常常還有各“牛校”以及班級的英語縮寫。記者點開這些閱讀量動輒數萬的推文一一細讀後發現,原來並非學校開始“撈人”,而是不少培訓機構在8月舉行了各種考試,再以幫助學生衝刺“牛校”為由,鼓動學生參加機構的衝刺班。

“據説要參加外面的神秘考,‘小託福’成績沒有860分以上,簡歷都拿不出手。”這個暑假,小燕媽媽加入了好幾個升學群,群裏跳出的新消息,讓她感到緊張。比如,有家長曬出了孩子的暑假學習內容,同樣“四升五”的孩子,有些甚至連初中內容都快學完了。其實,小燕所在小學對口的公辦初中在轄區內首屈一指,但媽媽還是希望她能“更進一步”,哪怕沒進入“頭部學校”,也能考進對口初中的“好班”。

實際上,早在暑期開始前,家長群體就在不知不覺中被“盯”上了。從機構到自媒體,各種行銷話術層出不窮,不斷刺激著家長的情緒,也考驗著家長的錢包和定力。

記者根據某升學公眾號的指引,隨機申請加入了一個家長交流的臨時QQ群。僅僅半天時間,該群的人數就達到了200人的上限。類似的臨時QQ群,該公號每一到兩周就會開設一個新的。根據該群要求,要想加入隨後的正式群獲得更多一手資訊,必須滿足三個條件之一:在群裏多聊天,達到更高聊天等級;要有該公眾號的付費閱讀記錄;要在入群後一個月有該公眾號的商品購買記錄……之所以要設置這些門檻,按照公眾號後臺客服的説法,“為了防止家長受騙”。記者注意到,在陸續新入群家長所填寫的備註名中,孩子的小升初年份已經一路排到了2031年,這實際意味著,這部分家長的孩子開學才進幼兒園!

以“神秘考”為噱頭,製造“暑假最可怕”“彎道超車黃金期”的論調,已經成為某些機構與平臺的“生意經”。有業內人士告訴記者,製造、放大升學焦慮、“雞”家長是機構慣用的行銷話術。近年來,隨著國家層面對教培機構的嚴格管理,不少人開始轉戰線上,在短視頻平臺、直播平臺大談“教育經”。殊不知,鏡頭前侃侃而談的主播,自稱有幾十年教育經驗的專家,正是披著“馬甲”的培訓機構。

“很多考試號稱背後有‘牛校’的影子,其實都是機構自己搞的。這兩年有些自媒體甚至僅僅是靠著公眾號的平臺,個人組織考試,考完試讓家長交錢買教輔、報‘真題衝刺班’,錄不上就是你的孩子不夠優秀。”一位升學自媒體博主坦言,這其實就是一種套路,通過“販賣焦慮”收割家長。

研學熱,“學”的成分有多少

摘要

“商家實際上是利用了家校間的資訊不對稱,將其做成了生意。”

除了“卷”學業,趁著暑假,希望帶孩子四處走走看看的家長也不少。

只要家長有想法,演算法就快速跟進。“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花旅遊的錢,刷名校項目經驗”……滿屏滿眼的研學遊推薦,讓不少媽媽們心動買單。

既要見世面,又要性價比,這個暑假,不少家長將東南亞研學營列為首選。“滿懷期待地給讀小學的兒子報了個泰國清邁的夏令營,本想讓他用這一個月時間來提高點英語口語水準,沒想到夏令營裏,基本上都是中國的孩子,回來發現他的英語口語還退步了!”某社交平臺上,一則有關東南亞夏令營的“避雷帖”引發了不少家長的集體吐槽。

在國內,和名校“沾親帶故”的研學營同樣熱銷。有家長在網路吐槽,暑期給孩子報名“清北研學營”,原本最吸引家長的環節是,孩子入營後可以和清華、北大的學生以及大學教授面對面交流。“結果孩子告訴我,交流的內容主要是如何從小立志上清北,講課主題也是如何上清北,但全場卻沒有一個老師或大學生來自清北!”這位家長很氣憤,“我覺得這完全不是研學,反而更像洗腦。”

“商家實際上是利用了家校間的資訊不對稱,將其做成了生意。”上海師範大學商學院教授傅毅會參加學校的招生面試。他介紹,一般情況下,大學並不會用研學營的證書去衡量一個學生是否有跨文化的能力,更不會以研學項目作為加分項。而商家之所以能夠“拿捏”家長,實則是利用了資訊差。在傅毅看來,暑期旅遊原本是家長與孩子增進感情的良好契機。但現在,很多商家都打著“學知識、拿證書”的噱頭,將普通的旅行團包裝成高端項目,安排孩子住星級酒店、配備專家上課等,借此抬高收費。

“真正的研學遊,‘教’與‘學’的成分應該比‘遊’要高。但據我所知,目前很多商家推出的研學遊並不規範。”傅毅説,有些遊學營的帶隊老師是大學生兼職,還有一些就是導遊。他不由發問:這些人有教師資格證嗎?他們傳遞的知識是否正確?能否對孩子進行正向的價值導向?如果發生意外,誰來保障孩子們的安全?

如今的家長,確實難當

摘要

“有時候明知是商家故意鼓吹的教育焦慮,卻不得不為孩子打算,幾番權衡。”

耗時耗錢又容易“踩坑”,暑假真的要讓孩子上培訓班嗎?當記者問出這個問題時,受訪家長的態度驚人一致:吐槽歸吐槽,大城市的家長還是能夠負擔得起這筆費用的,該上還得上。

同濟大學教育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張端鴻也是一名初二生的家長。在他看來,如今的家長確實很難當。他們備受焦慮行銷的困擾,又不得不忍受著分數、排名榜帶來的折磨。有時候明知是商家故意鼓吹的教育焦慮,卻不得不為孩子打算,幾番權衡。“最典型的心理就是,別人家孩子都在學,我們不得不學。別人孩子都走出去看世界了,我們也要去。否則孩子開學學習跟不上,和同學也沒共同語言了!”張端鴻坦言,這會引發“劇場效應”,帶動更多家長焦慮,讓更多人“卷”入其中,繼而引發全社會對教育問題的焦慮。

記者也在採訪中發現,家長們的爭強好勝感,在資訊轟炸下進一步被催化,甚至會衍生成一系列的攀比。

9月開學,小冉將升幼兒園大班。這個暑假,小冉爸爸給5歲半的兒子安排得滿滿噹噹:圍棋、看圖説話、寫字和空手道,從週二到週日都有至少半天的線下課。儘管小冉爸爸自認為很“佛係”,但上學期末和其他家長的交流,還是讓他焦慮了。不少家長告訴他,這個暑假自家孩子連興趣班都沒時間上。“時間都交給英語、數學、拼音了”。在幼兒園,老師也在放假之前發出“暗示”,希望孩子在開學後會寫自己的名字。不比不知道,一比嚇一跳,小冉爸爸瞬間覺得,自己落後了!

在傅毅看來,這種層層搶跑、不斷傳遞的教育焦慮也與家長們對於未來的低預期和焦慮相關。《我們時代的神經症人格》一書中提到,焦慮實質上是一種恐慌,是一種對於危險的無能為力感。尤其是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的家長,往往會將自己的無力感和緊張感轉移到對孩子的期待上。

“值得警惕的是,這種‘不能輸在起跑線上’的緊張感和焦慮感,也會無形中傳導給孩子。”上海商學院教授曹靜談到,所謂的提前學和“教育搶跑”,更多是一種刷題式機械性訓練,或者是填鴨式、灌輸式教育,不僅無法培育孩子的創新精神,還可能過早消耗了孩子的學習熱情。一個典型例子是,不少學生一進大學就躺平,説“卷”不動了。此外,高強度的學習和競爭壓力,也觸發了一系列青少年心理問題。一份針對中國國民心理健康的研究報告顯示,參加調查的青少年中有14.8%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鬱風險,高於成年群體,需要進行有效干預和及時調整。

前幾年的熱播劇《小舍得》,原著作者有一段話令人深思:“為什麼今天的教育資源比過去好,比過去多,但今天的人比過去還著急……可能所有的人都應該放下,慢一點,我覺得是最有利的。”

“家長的心態,真的要調整一下了。”在曹靜看來,最了解孩子的應當是家長,而非機構。所以,面對行銷套路,家長也要多一點定力;面對尚不完美的孩子,家長要多一點耐心,給予他們成長的時間和空間;面對親友乃至自己,家長不妨多一些“鬆弛感”。不能只盯著成績,假期陪孩子去戶外遊玩、共讀書籍,與孩子共成長,才是更為健康的家長心態。

張端鴻特別提及一點:除了破除“唯分數”的評價指揮棒外,當前,有必要採取一系列措施加強對平臺的監管,莫讓流量助推商家,人為築造強競爭的博弈空間,讓家長陷入競爭焦慮中。

事實上,販賣“教育焦慮”現象已引起關注。目前,已有平臺發佈打擊“借熱點事件蹭熱炒作”公告,販賣暑期“教育焦慮”內容成為治理重點,一批營造“教育焦慮”的賬號,因違反平臺規則受到嚴格處置。

原標題:孩子們悠長的暑期被渲染成“彎道超車黃金期”,焦慮的家長既交課時費又交“智商稅”(引題)

誰在攪動家長的“暑假焦慮”(主題)

【責任編輯:曾瑞鑫】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