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開展2024年度高校本科專業設置工作 調整優化專業 匹配人才供需
近年來,瀋陽工學院針對企業需求和社會用人導向,及時調整專業設置和培養方向,加強大學生實踐能力培養。圖為瀋陽工學院生命工程學院學生在進行果酒釀造實驗。新華社記者 楊青攝
近日,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印發《關於開展2024年度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設置工作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強調要加大本科專業調整力度,推動專業優化升級。
專業是人才培養的基本單元。近年來,多份文件都對高校專業設置工作作出了部署。例如,2023年教育部等五部門印發《普通高等教育學科專業設置調整優化改革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提出到2025年優化調整高校20%左右學科專業布點,新設一批適應新技術、新産業、新業態、新模式的學科專業,淘汰不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學科專業。
在高等教育普及化背景下,高校仍需進一步加強學科專業建設,做好“服務支撐中國式現代化建設”這道必答題。
服務外部社會需求
實際上,學科專業調整工作一直在進行。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負責人指出,高等教育人才自主培養品質以及服務國家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能力的高低,首先體現在學科專業的結構和品質上。近年來,我國高等教育學科專業結構調整工作深入推進,全國普通高校本科專業布點總數6.6萬個,較2012年新增1.7萬個、撤銷和停招了近1萬個專業點,每年調整幅度將近5%。
但是,學科專業調整過程中仍然面臨著供需不匹配的問題。浙江大學中國科教戰略研究院副院長、研究員張煒告訴記者,時代的發展使得將學科知識體系服務於外部社會的現實需求更加迫切,這就要求高校進一步加快專業調整。
按照高等教育法及相關規定,高校的學科、專業可以而且應該進行動態調整。比如,高等教育法明確,高等學校依法自主設置和調整學科、專業。《方案》也指出, 高校要做好學科專業優化、調整、升級、換代和新建工作。
同時,高校要實現高品質發展,也需要對學科專業結構進行調整。“高校應該明確自己的特色學科和特色專業,避免陷入‘千校一面’的困境。同時,面對一些所謂的熱門專業,高校應保持理性,避免盲目跟風、‘一擁而上’。”張煒説。
《方案》和《通知》都提到,學生就業率是專業調整的參考因素。
目前,我國有1308所普通本科高等院校。它們在發展過程中,既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也要面向經濟主戰場。因此,高校要思考如何將兩者結合,並使專業設置、人才培養符合其所在區域的經濟社會發展需求。
張煒及其團隊在“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協同發展”的課題調研中發現,從實際情況來看,很多高校的學科和專業設置,與當地急需産業和新興産業的匹配度還有待提高。因此,省級有關行業部門應適時發佈區域重點産業和行業人才需求,報送本地急需緊缺以及就業率低的專業清單,為屬地高校優化專業結構提供參考。
科學合理調整專業
北京交通大學本科生院副院長張華表示,高校應該想國家之所想,急國家之所急,圍繞發展新質生産力的人才需求,大力推進“四新”建設,在人工智慧、量子科技、生命科學、能源等戰略急需和未來新興領域佈局相關專業。
具體來説,高校要結合學科優勢,著力打造高水準的專業和專業集群。高校應堅持以科技創新、産業升級、區域發展的人才需求為指引,通過“智慧+”“特色+”等方式,推動傳統專業升級改造;以“四新”建設的理念推進新專業建設,提升專業服務經濟社會發展能力。
張華所在的北京交通大學,立足交通特色優勢,開設智慧運輸工程專業,成為全國首家開設該專業的高校。
教育部要求,從2023年起高校申報增設專業時要進行預申報,第二年方可正式申報,高校應該對擬增設專業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進行調研論證。
這就要求高校在新增和改造現有專業的同時,需要做充足準備,制定科學合理的人才培養方案。張華強調,人才培養方案是專業人才培養的核心,為整個培養過程提供了頂層規劃與基本遵循。
“我們在培養方案制定過程中,堅持三個‘對接’,即對接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對接經濟社會與行業發展人才需求,對接學校發展定位。”張華説。
專業不僅要新增,要優化,也要能撤銷。“這既是對學生負責,也有利於高校優化資源配置,將有限的資源集中在更具活力和發展前景的專業上。”張華説。進行綜合考慮後,高校要有序撤銷與國家發展需要、與學校發展定位不匹配的專業。
張華還提醒,要理性對待專業冷熱不均的現象,保持專業發展定力,完善新興專業、基礎學科專業扶持機制。對國家需要的“冷門”專業,依然要加大支援力度,同時推動專業的升級改造,通過學科交叉、科教融匯、産學融合,強化專業建設,提升專業服務經濟社會能力。
建立動態調整機制
高校如何真正構建與新發展格局相適應的專業結構和人才培養結構?
張煒指出,高校應該切實貫徹《方案》。方案指出,到2025年優化調整高校20%左右學科專業布點。“實際上,按照社會發展需求,我們應該每隔5年就更新15%到20%的專業,並且要將這種調整過程制度化、常態化,成為一種硬性規定。”他表示,這裡的“專業更新”,不僅僅是專業名字的改變,更重要的是對專業內容、體系和結構的優化升級。
“避免教師多年來用同一本教材、同一套PPT授課,向學生傳授過時的知識。”張華告訴記者,為了和新發展格局相適應,學校要具備專業調整的前瞻性和靈活性。
“在人工智慧等新技術的衝擊下,行業産業技術迭代加快,學科融通加深,創新週期縮短。”張華表示,高校需主動適應行業發展和人才需求的變化,建立靈活的專業調整機制,構建與行業發展同步的專業和課程內容。同時高校在專業設置上要長遠佈局,不僅要關注當前的熱門專業,更要通過開展科技前沿研究、加強國際交流等方式來預測未來的人才需求趨勢,提前佈局新興領域和前沿技術相關專業。
加強與行業對接也是高校專業改革調整中的重要一環。張煒認為,高校應該與産業建立更為緊密、長期穩定的校企合作教育機制和産學研合作機制。高校要和産業協同育人,共同開展專業改革,更新課程內容,強化實踐教學環節,提升教師專業能力。
此外,教育評價體系是指揮棒,在專業調整和優化過程中發揮著關鍵作用。張煒表示,在學科專業動態調整過程中,要支援各個高校在自己的優勢學科和特色學科上開展建設,切實建立和落實分類評價,實現分類發展、特色發展。
“更多的高校,都應該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去響應經濟變革對人才供給需求的變化。”張煒説,要讓不同的高校沿著不同的賽道進行內涵式發展,實現學科專業與産業鏈、創新鏈、人才鏈有機匹配。
(記者 張蓋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