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縮略圖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首頁> 中國教育>

將中華優秀傳統體育文化有機融入高校思政

2024-08-13 09:18

來源:光明日報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在剛剛落幕的巴黎奧運會上,中國體育健兒們以堅韌不拔的意志、高超的運動技藝和深厚的愛國情懷,激發起人們對體育的熱愛,讓國人在觀賞比賽的同時獲得莫大的精神力量。體育是有文化內涵的,中華優秀傳統體育文化融合了中華民族獨特的哲學思想、價值觀念、審美觀念、民族情感、民族心理等多種文化因素,具有思想性、民族性、多樣性、競技性、禮儀性、和諧性等特徵。將其與學校思政課進行有機融合,可創新全面育人和協同育人的培養模式。我們要積極探索中華優秀傳統體育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新思路、新話語、新機制、新形式,自覺擔起“健體育魂”的主體責任和歷史使命,推動高校思政課建設提質增效。

堅持目標導向

文明其精神和強壯其體魄是加強中華優秀傳統體育文化守正創新、推動高校思政課教學內涵式發展的重要舉措。文明其精神與強壯其體魄是事關育人成效的一組相伴相隨的變數,都因鑄魂育人而生、而興、而變。著力推進這兩個關鍵變數在目標上同心同向,要堅持把中華優秀傳統體育文化有機融入思政教育作為行動準則。

一方面,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目標指向。對標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核心內容的高校思政課教材體系,挑選提取中華優秀傳統體育文化的內容和要素,激活中華優秀傳統體育文化與高校思政課教學的“化合反應”,推動文明其精神與強壯其體魄的這兩個關鍵變數形成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育人合力。另一方面,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規律、教書育人規律、學生成長規律,對標中華優秀傳統體育文化與高校思政課在思想目標、政治目標、道德目標、法治目標、心理目標上的一致性和相通性,推動中華優秀傳統體育文化有機融入思政課教學全過程,避免簡單拼湊、生硬植入中華優秀傳統體育文化。可將中華傳統體育賽事積澱下來的愛國情、敬業心有機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將龍舟賽、舞龍舞獅等中華傳統體育活動蘊含的團隊合作和集體榮譽精神有機融入集體主義教育,將中華優秀傳統體育文化倡導的規矩規則意識有機融入法治教育。

做好內容融入

中華優秀傳統體育文化注重倫理與道德、和諧與統一、實際與穩定、理性與人文的修養和文化傳承,是促進新時代人民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重要資源。從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高度認識中華優秀傳統體育文化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的獨特作用,發揮其推動高校思政課教學內涵式發展的重要價值,要統籌考慮主流意識形態認同、社會凝聚力增強、人的思想政治素質提升等多個方面。

一方面,在整體推進中實現重點突破。全面把握高校思政課的教材體系、教學體系、知識體系和價值體系,準確梳理闡釋中華優秀傳統體育文化的內容和實質,找準中華優秀傳統體育文化與思政課教學內容的互通點、契合點、融合點,全面系統地推動中華優秀傳統體育文化有機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確保中華優秀傳統體育文化融入思政課教學的系統性、整體性和協同性。另一方面,以重點突破帶動整體推進。根據各門思政課自身的功能定位、課程特色、教學內容,提升中華優秀傳統體育文化有機融入高校思政課的精準性和契合度。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概論》重點講解中華優秀傳統體育文化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北京冬奧精神和體育強國建設;《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重點開展紅色體育文化、女排精神教育;《中國近現代史綱要》重點講述百年奧運夢、“小球轉大球”等反映民族復興歷史的體育故事;《思想道德與法治》重點融入中華優秀傳統體育文化蘊含的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

突出以學生為中心

思政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兩種育人形態。切實促成思政小課堂理論性與社會大課堂實踐性由“相加”狀態躍遷到“相融”狀態,要妥善解決事關理性認同、實踐認同的知信行統一問題。一方面,有根有據地推動以理服人。用思政課的學理邏輯講深講透講活精神形態的中華優秀傳統體育文化,推動中華優秀傳統體育文化與思政課在思想內容和敘事方法上的形神兼備,增強思政課的思想魅力和真理偉力。另一方面,有為有位地推動以行感人。增強校園體育文化活動的思政育人功能,通過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民族傳統體育活動和現代潮流體育活動,把講解與練習結合起來、把知與行結合起來,引導學生切身體會蘊藏其中的中華優秀傳統體育文化精髓與中華體育精神的崇高追求,從而在體育實踐中錘鍊品格、磨礪意志、塑造人格。同時,以促進學生的成長、成人、成才為立足點,以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為抓手,聯繫學生思想動向與生活實際,用思政課的實踐邏輯用活、用好實踐形態的中華優秀傳統體育文化,推動中華優秀傳統體育文化與思政課在行動上同心同行,增強高校思政課的親和力和針對性。只有這樣,才能將中華優秀傳統體育文化更好地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內容之中,推動高校思政課教學內涵式發展,全方位促進學生身體素質、心理健康及精神風貌的健康成長。

《光明日報》(2024年08月13日 15版)

作者:楊震(湖南省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研究中心湖南師範大學基地特約研究員,湖南師範大學副校長)

【責任編輯:曾瑞鑫】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