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縮略圖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首頁> 中國教育>

北京升級打造“融鑄式”教育協作——京蒙學子共研共學 綻放民族團結之花

2024-08-07 15:47

來源:中國網教育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藍色的哈達、明媚的陽光、熱情的同學、美麗的風景、動人的故事……海拉爾,蒙古語意為“長滿野韭菜的地方”,地處呼倫貝爾大草原腹地。夏季景色優美、氣候涼爽的海拉爾,是一顆耀眼的草原明珠。

今年夏天,北京的300余名中學生在內蒙古海拉爾度過了一段難忘的研學時光。7月22日-27日、7月29日-8月3日期間,北京組織來自東城、海淀、豐臺、大興和懷柔五區的三百餘名師生分兩批前往內蒙古海拉爾國家研學基地,開展“京蒙東西部協作海拉爾研學活動”。短短半個月的時間,京蒙兩地學子同吃同住、共研共學,在深度交往交流交融中,民族團結之花在京蒙學子之間綻放,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也在春風化雨、潤物無聲中深入人心。

北京市教委相關負責人表示,在全國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熱潮之際,組織此次活動,既是北京市教育系統對三中全會精神的學習和踐行,也是將“組團式對口支援”轉型升級為“融鑄式”教育協作的積極探索,北京將努力為京蒙師生共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營造新場景,打造京蒙教育協作的新質生産力。

初識草原 相見如舊

7月22日,北京第一批參加研學活動的學生抵達內蒙古海拉爾。這批十二三歲的少年,原本還有些許青春期的害羞和內向,但很快,京蒙兩地的孩子們就開始感慨“雖從未謀面,但卻頗有些相見恨晚之意”。研學團抵達海拉爾後,當地新海中學的二十余位同學身著民族服裝,為遠道而來的北京師生獻上象徵吉祥如意的藍色哈達。來自北京的同學們則拿出早已準備好的校服熊、學校特色文創等伴手禮。學生們互相作自我介紹,雖是初見,但孩子們喜聞樂見的迎接方式讓他們迅速熟絡起來。

當天的開營儀式,還精心設計了別開生面的破冰活動,其中的篝火晚會是孩子們的“最愛”。京蒙小夥伴圍在篝火邊暢談,草原夜晚的別樣體驗讓兩地小夥伴敞開心扉,充分交流對未來幾天研學活動的熱切期待,也讓北京同學生動了解到當地的風土人情。

“藍色哈達融化了我們剛剛抵達海拉爾的心。北京和內蒙古的學生代表初見面時互送代表友情的精緻禮物。深深相擁的我們正是京蒙團結友好的象徵!”國家教育行政學院附屬實驗學校張葉桐把剛剛抵達海拉爾時內蒙古同學贈送給她的藍色哈達仔細地疊放起來。“這太珍貴了,因為它寓意著朋友間的珍貴情誼。”

本次研學活動一系列精心安排,充分體現了北京和內蒙古兩地教育行政部門對促進各族青少年交流的高度重視,也必將更好地促進京蒙兩地各族學生充分交往交流交融。北京市教委相關負責人表示,此次研學活動是京蒙教育協作轉型升級的重要探索,兩地黨委政府精心架起京蒙學生之間聯繫的橋梁,讓北京學生走進北疆,感受祖國的大好河山,未來還會讓內蒙古學生到北京研學,感受祖國的繁榮與富強,同時通過活動增進友誼,建立長期聯繫,在互相學習交流中實現共同進步。

研學第一天,孩子們入駐營地後,紛紛在各區各校領隊教師的組織下,收拾床舖、整頓內務,親手佈置集體生活的空間,充分發揮了活動育人、勞動育人的積極作用。

交融研學 文化融鑄

天藍如洗,水草豐美,初識呼倫貝爾草原之後,京蒙小夥伴彼此的心貼得更近了,接下來的日子,他們同吃同住、共研共學。

此次內蒙研學,一條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主線,始終貫穿其中。京蒙教育系統領導高度重視,密切配合,精心調研、規劃研學路線及各項活動,凸顯“同研共學”的育人理念和“同頻共振”的情感體驗。在每期6天的研學行程中,由參與京蒙“組團式”教育幫扶的三區派出1-2所學校的學生代表,內蒙派出1所學校的學生代表,共同入營,通過同吃同住、共研共學,實現兩地學生在研學活動中的交往交流交融。

研學活動期間,安排了豐富多彩的活動體驗:前往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海拉爾紀念園,緬懷先烈,致敬英雄;走進呼倫貝爾歷史博物館學習當地深厚的歷史和文化,感受多民族的文化融合和互動;在“天下第一曲水”莫日格勒河畔,兩地學生賞美景、品美食、同玩耍,讓情感交融渾然天成;在額爾古納河市觀看馬術實景演出、漫步白樺林,體驗馬背民族的驍勇善戰和強悍不屈;在雄偉的滿洲裏國門下,直觀感受邊境內外國家發展狀況、民眾生活的不同景象,體悟新時代的中國全面深化改革所取得的偉大成就……此次研學活動聚焦“民族之情”“愛國之情”“自然之美”等關鍵詞,精心策劃選取彰顯民族地區特色的研學主題內容,讓師生置身祖國正北方邊境,切身感受祖國強大,並通過參與沉浸式實踐活動了解草原文化,增強對民族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

北京教育學院附屬豐臺實驗學校學生徐婉欣用“收穫滿滿”來形容這次研學活動:“豐富的活動內容讓我盡數欣賞了名族風情以及地域特色,也讓我結識了遠隔千里的朋友,體會了民族文化的碰撞交流,更讓我深刻體會到了民族團結一家親。”

見字如面 友誼綿長

美好的時光總是太短暫,每期6天的研學活動很快就結束了,如何才能把京蒙小夥伴之間珍貴的友誼永久鐫刻?此次的研學活動正式啟動“京蒙同心·見字如面”活動,建立起京蒙學生長期書信往來友好關係。

“一紙書信,不僅傳遞資訊,更承載著情感的溫度與深度。今天,在這裡,我想再次發出‘京蒙同心·見字如面’的倡議。希望京蒙各族的青少年能夠以書信的方式廣交朋友、深入交流。”7月26日,在“京蒙同心·見字如面”活動啟動儀式上,“見字如面”活動發起人李檳子發起倡議,號召京蒙學生以紙筆為媒,以情感為線,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讓民族團結之花綻放得更加絢爛多彩。

“拿起紙筆·見字如面”是由北京市中小學生在疫情期間發起的一項倡議。近年來,這一倡議圍繞“對話故宮”“對話 時代英雄”“對話未來”“對話冬奧”等系列主題,帶動中小學生手寫數萬封書信,逐漸發展成為在全市具有廣泛知名度和影響力的品牌育人活動。隨著北京市支援合作工作從“組團式對口支援”升級為“融鑄式”教育協作,市教委也將這一品牌活動有機融入到京蒙教育協作中,讓“京蒙同心·見字如面”活動成為研學活動之後,延續京蒙兩地學生情感連結的創新載體。

在第二期研學活動“京蒙同心 見字如面”結對儀式上,9對京蒙學生代表登上舞臺,親手交換了寫給彼此的信件,將這份情誼珍藏。同時,活動還組織京蒙12所學校代表,手執印有學校校門和地址的巨幅明信片,兩兩結對,互換地址,建立起了互連線制,鼓勵號召京蒙“筆友”們拿起紙筆交流文化,增進友誼,共話成長。這一獨具匠心的設計旨在引導兩地學生以“京蒙同心·見字如面”活動作為交往交流交融的新平臺,為兩地學校搭建新的橋梁,進一步加強交流合作,共同探索教育高品質發展的新路徑。一封封書信將承載著京蒙兩地師生雙向奔赴的深情厚誼,更讓民族團結之花在京蒙學子之間綻放。

研學活動剛剛結束,呼倫貝爾市中心城新區新海中學學生於佳琪已經發出她寫給北京好朋友的第一封信:“從我鼓足勇氣對你説出了那句‘你好’時,我們的友誼之路也由此開始,此後我們便成為了親密無間的朋友……這次研學之旅不僅是一次知識探索的過程,更是一次觸動心靈的經歷。”

協作升級 共譜新篇

“加強中華民族大團結,長遠和根本的是增強文化認同,建設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習近平總書記在今年6月赴青海、寧夏考察時叮囑:“要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學校思政課的一個重點,把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從小就植入孩子們的心中。”

近年來,北京市教委在“組團式對口支援”的基礎上探索轉型升級,創新實踐“融鑄式”教育協作,將支援合作從“以教師為主體”轉變為“以學生為主體”,在增加兩地學生獲得感的同時,深化兩地師生交往交流交融,將開闢教育援助新賽道,以書信交流、線下研學等多種形式促進北京的師生與西藏拉薩、青海玉樹、內蒙古海拉爾等地的師生心心交融。

2023年,京蒙兩地簽署《深化京蒙教育東西協作工作的協議》,從教師隊伍能力提升等9個方面,打開京蒙教育對口協作新局面。為進一步加強京蒙協作力度,拓寬東西部交流廣度,在增加兩地學生獲得感的同時,深化兩地師生交往交流交融,今年暑假,內蒙古自治區教育廳向北京市參與京蒙“組團式”幫扶各區發出開展兩地師生共建活動的邀請。內蒙古自治區教育廳相關負責人表示,此次內蒙古教育廳誠邀北京市師生來蒙,旨在為兩地師生們搭建相互學習、交流和交融的平臺。

京蒙教育系統領導高度重視,密切配合,精心調研、規劃研學路線及各項活動。市教委支援合作處處長范忠偉介紹説,“京蒙雙方共同研討頂層設計,反覆研討交流,並在兩期活動中持續關注活動的開展,以及通過師生反饋不斷優化組織設計,力求讓研學行程更加科學合理,讓京蒙學生之間的交流互動更加立體豐富,切實保證研學活動實效。”創新的工作方式、創新的活動載體、創新的教育資源觀,助力京蒙兩地構築起新型“教育協作共同體”,此次活動中打造的教育協作工作新方式,也為北京與受援助地區之間開展同類活動時提供了新樣板。

北京市教委相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為進一步推動京蒙“融鑄式”教育協作的長期開展,北京市教委後續將在長期開展研學互訪方面研究出臺政策支援和引導,深度研磨、科學訂制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育人目標的研學互訪活動,探索打造京蒙教育協作新品牌。

圖文/北京教育融媒體中心

【責任編輯:曾瑞鑫】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