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鄉村振興貢獻青春力量 西南財大這一實踐團隊開展暑期社會實踐
文化振興,是鄉村振興的精神動力。非物質文化遺産作為鄉村文化振興的重要內容,將助力鄉村經濟高品質發展。日前,西南財經大學中國西部經濟研究院明月先鋒實踐團隊先後來到四川省蒲江縣明月村和崇州市竹藝村開展了“三下鄉”暑期社會實踐活動。該團隊以實地走訪、線下調研等形式了解了近年來非遺村落扎染、竹編傳承等情況,並利用專業優勢為非遺文化傳承、鄉村振興拓展新的青年見解。
活動期間,該團隊驅車分別來到了蒲江縣明月村和崇州市道明村開展暑假實踐調研。各具特色的兩個村落,不同於刻板印象中的傳統村落——明月村出行便捷、房屋分佈錯落有致,總體呈現出現代化的農村生動圖景;道明村則是籠罩在綿延的竹林和蔥郁的茶山下的一幅自然畫卷。
在明月村,明月先鋒實踐團隊了解了該村的總體情況:以創意工坊聞名,通過確立“文化興村”的發展戰略,該村吸引了眾多藝術家、學者、創業者和資本的入駐,成功打造出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和産品。從傳統的農業種植到生態旅遊、非遺傳承,明月村正在以自己的方式詮釋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與明月村不同,道明村則依託自身資源發展。在道明村,該團隊了解了久負盛名的道明竹裏。在相關工作人員的帶領下,團隊成員參觀了入選威尼斯建築雙年展的 “∞”型建築。通過現場相關工作人員的講解和嘆為觀止的視覺體驗,道明竹裏以其獨特的建築風格給該團隊成員留下了深刻印象。
為深入了解村落非物質文化遺産的發展情況,及其在當地經濟文化中的作用和價值,該團隊成員還對當地村民、遊客進行了訪談和問卷調查。“明月村很幸運,因為遇見了一批文化人。”不少明月村村民感慨道,市民下鄉為村莊發展帶來了新的想法,才使得這裡成為了真正的“詩和遠方”。道明村的竹藝文化已經相當成熟,在尋訪途中,隨處可見手工藝品集市。集市上擺放了許多村民自製的手工藝品,如蒲扇、背包、鈴鐺等。當地竹編手藝人吳華明(化名)表示,他們打小就開始學習竹藝。隨著道明竹藝的名聲越來越大,竹藝為他們帶來的收益也越來越豐富。“當下村莊依託竹藝文化吸引了許多周邊村莊的村民前來做生意,發展前景可觀。”該團隊成員對此進行了熱烈的討論。
為更深入地了解非遺文化與鄉村振興的結合,該團隊成員分別體驗了明月村的扎染和道明村的竹編。據悉,陶藝和扎染是明月村非遺文化的重要體現,該村對扎染藝術的推崇已經深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染料來源於村民自家種植的板藍根、藍靛和茜草等作物,扎染成品在村莊隨處可見,既可以是裝飾品也可以是生活用品。”在工坊相關工作人員的介紹下,該團隊成員選擇了合適的布料,並根據布料的特性設計出獨特的扎結方式,這是決定最終圖案的關鍵一步。“扎結好後便是染色,布匹在染缸中浸泡,每一次翻動都成為對色彩的探索。”
在道明村,該團隊成員選擇了著名的楊隆梅工作室體驗竹編。該工作室內展示了各式各樣的竹編藝術品,體現了竹編師傅們的精湛技藝和創造力。在參觀結束後,該團隊成員親自動手體驗了竹編。從如何選擇竹條、起底到編織,相關竹編師傅向大家進行了詳細地講解和示範。在體驗的過程中,該團隊成員與竹編師傅探討了竹編藝術在當代社會中的發展和保護問題,在此過程中進一步思考如何更好地將優秀傳統文化同鄉村振興相結合。據悉,這次體驗讓該團隊成員認識到了藝術、文化和生態相結合的發展模式。
“通過一系列調研,我們團隊成員深入了解了非遺文化對當地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性。明月村的扎染使人與村莊共同成長;道明村的竹編藝術不僅傳承了非遺文化,還帶動了當地旅遊業的發展。”此次調研讓該團隊成員意識到保護和傳承手工藝的重要性,而與此同時非物質文化遺産賦能鄉村振興還面臨著技藝傳承和市場推廣等多重困難。為此,該團隊成員還將繼續前往各地進行調研,進一步考察新時代背景下鄉村非物質文化遺産發展的新契機,以此探究非遺與鄉村振興有機結合的新路徑。(王李科)
供圖:西南財經大學中國西部經濟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