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縮略圖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首頁> 中國教育>

暑期學校體育場館向社會開放,不單是學校的事

2024-07-24 14:04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暑假期間,全國多地推出了學校體育場館免費對外開放的舉措,受到廣大群眾的熱烈歡迎。然而,還有很多學校大門緊閉,相對集中的體育設施“沉睡”在校園裏,讓四處尋找健身場所的居民感到惋惜。

2022年全國體育場地統計調查數據顯示,包括公辦學校在內的事業單位體育場地面積佔全國的四成多。學校體育場館向社會開放不僅有利於緩解群眾健身需求與體育設施資源供給不足的矛盾,還是學校服務社會、與社會加強溝通和互動的重要方式。

事實上,教育部、國家體育總局2017年就聯合印發了《關於推進學校體育場館向社會開放的實施意見》,鼓勵學校免費或低收費對社會開放,鼓勵社會力量積極參與學校體育場館開放。此後,多地出臺政策支援,部分地區進行了學校體育場館對外開放的試點。

然而,很多學校在開放一段時間後,又再次關上了大門。究其原因,學校主要面臨安全、資金和管理三大難題。安全是第一位的,正常上課期間學校已經承擔了很重的安全責任,週末或假期開放學校,會帶來新的不可預知的安全問題,讓學校壓力倍增。此外,體育設施和健身秩序的維護需要資金,而學校每年的經費有限,如何有效地管理和獲得資金也是要解決的問題。

學校體育場館對外開放不單是學校的事情,需要政府、學校、社會共同發力。政府需加強統籌和規劃,加大資金投入,為學校體育場館開放創造條件。一些地方實行“共用操場”模式,將教學辦公區與操場隔離開,操場對學校和社會分別開兩個門,上課時學生用、不上課時群眾用,取得很好的實效。還有些學校積極吸引社會力量參與,引入專業運營國企,將學校場地設施對外開放的安全責任分解為屬地方、運營方和保險方,不僅能減輕學校的安全焦慮,還解決了資金和管理的問題。

滿足廣大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健身需求,體育場地總體不足是“硬傷”,僅僅靠學校體育場館開放還遠遠不夠。除了新增健身場所外,還要“見縫插針”地利用城市空置場所,比如可改造的屋頂、沿河沿湖步道、商場門前廣場、街角公園等存量資源,滿足人們的運動健身需求。(評論員劉金輝 劉懷丕)

【責任編輯:曾瑞鑫】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