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雛梅”盛放 香向傳承
7月21日上午,隨著舞臺側面的樂隊落下最後一個鼓點,舞臺上的小演員定住最後一個動作,在安慶舉行的第28屆“中國少兒戲曲小梅花薈萃”活動(專業組)現場終審落下帷幕。
來自全國20余個省30多類劇種,百餘位小戲曲演員齊聚安慶,皮黃、梆子“爭艷”,昆腔、高腔“鬥技”,翻跟頭、打蕩子、跑圓場、起霸、對槍、水袖……舞臺上,“小梅花”們個個有聲有勢,表演精彩紛呈。
四日終審“梅花”怒放——盛開
“這位黃梅戲演員的舞臺表現可圈可點,身段在不張揚中顯示出一定的定力,這是非常難得的,期待他的未來。”7月19日下午的終審中,著名黃梅戲表演藝術家黃新德對小演員湯浩劍的表演作出點評。
湯浩劍是安慶本地參加終審的演員之一,現就讀於安徽黃梅戲藝術職業學院,此次表演的是黃梅戲《梁祝·憶十八》。“臺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得到業內專家的認可和觀眾的喜愛,非常開心,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湯浩劍説,會繼續學好戲、演好戲,希望能為黃梅戲的傳承和發展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中國少兒戲曲小梅花薈萃”活動創辦于1997年,是由中國戲劇家協會和地方人民政府聯合主辦的一項全國性、高規格的少兒戲曲藝術活動,是中國戲劇“梅花獎”的重要組成部分,代表了中國少兒戲曲的最高水準。
“能進入專業組終審,並不容易。”今年17歲,學戲6年的彭靖翔説,非常榮幸能進入終審,這次他參加的是集體項目終審,帶來的表演是祁劇《鍾馗嫁妹》選段。
“台下坐著的評委都是業內知名的藝術家,能在他們面前展現自己,得到他們的點評,是非常難得的。”他説,這不僅僅是展示自己技藝的舞臺,也是多劇種互相交流的舞臺,“這次的表演,一些唱段在氣息的把控上並不滿意,也見識到很多同年紀優秀的演員,一起探討了技藝的細節。”這次終審,彭靖翔有遺憾,更有收穫。
“好聽,才發現越劇這麼好聽。”聽完來自嵊州的王啟悅表演的《珍珠塔·塔情》,來到終審現場的安慶市民蔣女士連連誇讚,並立即查閱了越劇和該劇目的相關資料。今年16歲的王啟悅學戲6年,“這次參加小梅花,看到了很多優秀的演員,這也激勵我要繼續一心專研,刻苦練功,克服困難學好越戲。”這也是王啟悅第一次來到安慶,“安慶的戲曲氛圍很好,昨天晚上還看到公園裏有很多人在唱黃梅戲。”她説,希望戲曲能被更多年輕人喜愛,有越來越多像安慶這樣有濃厚戲曲氛圍的城市。
這幾日,百餘出表演相繼在安慶開唱,百餘名小演員各顯其能,將自己刻苦學習的成果“綻放”在舞臺上。“一個事業擁有了年輕人,就擁有了未來。小演員們在這樣一個年紀,走上全國性平臺上相互交流、學習、借鑒,在舞臺上競相綻放,對於他們走好未來的藝術道路,以及各個劇種的發展,能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中國戲劇家協會副主席馮玉萍説。
百朵“雛梅”何以煉成——堅持
“梅花香自苦寒來,一點小感冒,打不倒我。”7月20日晚,安慶本地參加終審的小演員程雪恩一邊喝著熱水,一邊為自己加油打氣。
程雪恩就讀於安徽黃梅戲藝術職業學院,此次帶來的表演是黃梅戲《漁網會母·當坊會》,據程雪恩的指導老師江霞介紹,這段戲的唱腔結構是平詞、散板、哭板轉二行、三行的板腔體形式在演唱時要做到字正腔圓,情感真切,韻味濃郁,層次分明,特別是三行的演唱,注意咬字力度和噴口運用的同時,又要把控好情緒。整個表演的難度大,而程雪恩這幾日又感冒了,嗓子並不舒服。
“功夫都在平時,相信自己,專心表演。”隨著前一個表演結束,舞臺關燈,程雪恩將要上場,江霞叮囑完最後一句。
悠揚婉轉的唱腔,層層遞進的情緒,程雪恩表演過程中,每到精彩處,台下便一片掌聲雷動。“這齣劇目需要有相當的演唱功力,演員的完成度非常好,有一定的掌控能力,潛力很大。”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黃梅戲代表性傳承人、國家一級演員黃新德在點評時,對程雪恩表示了認可。最終,程雪恩也通過優中選優、層層篩選,進入到22日晚的第28屆“中國少兒戲曲小梅花薈萃”活動(專業組)佩花晚會表演名單中。
何以成戲?面對這個問題,小演員們大都用“堅持”二字作答。
這2年,張桐浩和戲曲的“緣”迎來了挑戰。來自河北的張桐浩此次表演河北梆子《寇準背靴·探穴》,他今年16歲,學戲6年。前4年,他每天大部分時間都和戲曲相關,除了學戲,演戲,課餘時間也要打磨唱腔,研究做、打,琢磨人物,但這2年,他的生活中,找發音位置成了大部分。
“倒倉”是大多數戲曲演員戲曲生涯中的一大坎,這份“陰霾”至今還困擾著張桐浩。“一直找,一直找,一直找,要不斷試每一處發聲位置。”今年,張桐浩終於找到了,逐漸能唱了。“這段路太難了,我真怕自己不能唱了。”漸漸走出“倒倉”的張桐浩説:“堅持,自己熱愛的戲曲,不能退一步。”
“這個棍子,我一開始舞不起來,感覺很重。”今年15歲的吳峻帆已經學戲8年了,因為學習武生行當,“把子功”成了他童年密不可分的一件事,拿著很重的“兵器”,一練就是一上午。在練習中,這些“兵器”逐漸輕盈了起來,拋起、接住,耍棍花、耍花槍……“堅持練下去。”吳峻帆的秘訣也是“堅持”。
百場表演“目光”所致——傳承
今年是國家級非遺文南詞第一次進入“小梅花”專業組終審。
文南詞是安慶市國家級非遺項目之一,在文南詞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後,宿松縣展開了“文南詞藝術之鄉”的創建工作,啟動了文南詞“五個一”工程(一本大戲,一本聲腔論著,一張經典唱段光碟,一本普及教材,一場講座培訓),佐壩鄉成立了民營文南詞劇團,恢復了部分傳統劇目,老樹抽新枝,古曲唱今音,文南詞正煥發新時代新活力。
來自宿松縣黃梅戲劇院的朱淩燕帶來的表演是文南詞《玉簪記·陳姑追舟》。朱淩燕在到劇院前,專攻的是黃梅戲。“這兩個戲在唱法上有一些相近之處,又都是安慶的傳統戲曲,用心用力把它們傳承好、發揚好,是我們作為安慶戲曲演員的職責。”朱淩燕説,雖然兩個劇種有相近之處,但要隨時切換,兩者兼顧,並不容易。“每天練習,希望為文南詞的傳承和發展貢獻一份力量。”她説。
國家一級演員,江蘇省蘇州昆劇院副院長王芳在點評朱淩燕的表演時説,演員聲音條件很好,表演很成熟,端莊大氣,整體能穩得住。
除了跨劇種,學戲8年的楊傳澳在去年從武生轉到丑角行當。據他的指導老師張鹹良介紹,一個好的丑角很難得,願意學丑角的小演員也相對較少,楊傳澳有武生的底子,也有學習丑角的身體條件。
雖然同意了轉行當,但楊傳澳起初並不開心。“武生的扮相很帥,丑角大多是配角,而且扮相並不好看。”雖然這麼説,但楊傳澳還是盡心盡力學好每一個動作,每一句唸白。“漸漸發現我喜歡上了丑角。”楊傳澳説,無論在哪個行當,都是要在舞臺上表演好角色,每個行當都有每個行當的難,也都有每個行當的樂趣。
從武生到丑角,“傳承好戲曲,讓更多的年輕人喜歡上戲曲。”是楊傳澳一直未變的理想和動力。
這幾日終審的後臺,來自全國各地的小演員們聊著戲曲,聊的最多的,是“喜歡”、“熱愛”、“傳承”、“發展”……
終審已經結束,通過專家評委優中選優,100余個表演項目中,11齣表演入選佩花晚會。將於7月22日晚,在安慶市黃梅戲藝術中心,舉行第28屆“中國少兒戲曲小梅花薈萃”活動(專業組)佩花晚會。在舞臺上,他們的“熱愛”和“傳承”也將被更多人所見所愛。
(文:管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