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縮略圖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首頁> 中國教育>

2024人工智慧與教育發展大會舉行,聚焦“人工智慧下的教育趨勢”

2024-07-17 14:59

來源:中國網教育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7月16日—17日,2024人工智慧與教育發展大會在青島舉行,主題為“新智慧·新學習·新未來——人工智慧下的教育大趨勢”。本次大會由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青島市海爾教育發展基金會主辦,DLC中國深度學習中心、青島海爾學校承辦,青島市教育學會協辦。

在數字化和智慧化的嶄新時代,人工智慧正深刻地影響著教育的面貌。我們正站在一個全新的教育十字路口,ChatGPT等前沿技術的出現,無疑加速了教育模式的轉型。為了在這個變革時代中找準方向,推動教育創新,引導教師適應新技術,培育學生的未來競爭力,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聯合青島市海爾教育發展基金會發起舉辦了本次大會,在青島海爾學校舉行。

大會上,中外學者共同探討了當前人工智慧在教育中的應用現狀,分析了教育目前面臨的挑戰,分享國際教育界對人工智慧的見解和策略,為教育創新發展注入新思維,深入討論如何利用人工智慧進行課程創新、實現個性化教學以及智慧評估,從而催生更多新穎的教學方法和解決方案。這不僅是一場理論的碰撞,更是實踐與創新的對話。

張志勇:人工智慧時代教育變革的走向

北京師範大學教授、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成員張志勇談到,人工智慧正在深刻地改變著人類社會,重構人類社會的科技、生産、經濟、文化、生活的各個領域。人工智慧在教育領域的應用也越來越廣泛,不僅可以幫助教師提高教育教學的效率,更好地進行班級管理、智慧輔導、智慧教學、智慧評估、智慧管理等等。同時,也能夠為學生提供更加個性化的課程和學習場景。

不過,我們也要看到人工智慧在教育領域的應用面臨的風險、困難和挑戰。

在以人工智慧為核心的這場技術革命面前,必須清醒地認識到人工智慧在教育領域的應用是一把雙刃劍,既要看到機遇,也要應對挑戰。

張志勇表示,我國的教育面臨“錢學森之問”、“呂型偉之憂”、“加德納之問”、“錢穎一之憂”這四個挑戰。人工智慧時代的到來,為教育使命的變革提供了強大的技術支援。這説明基於個體差異的更加公平的個性化教育時代到來了。人類社會幾千年的教育,追求的一個夢想,就是孔子所提倡的“有教無類”、“因材施教”。越是個體的,越是差異的,越是公平的。

在社會變革面前,教育如何改變?張志勇認為,在未來的社會發展中,教育應該注重培養學生的價值觀、是非判斷能力、創新能力、創造力和情感教育,重視建構機器智慧高度發展後的社會倫理道德體系。這些將幫助學生更好地適應未來的社會環境,並在其中發揮積極作用。

未來社會的不確定性更加需要培養具有創造性的個體,虛擬特性需要培養人類在真實世界中交際和社會情感的能力,未來社會的非組織化和數字化更需要培養人的自主規劃其自主管理能力和數字生存能力,未來社會更加需要培養具備幸福生活能力和具有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的人。

未來出現了人與智慧化的對話,這將會改變我們教育的形態。在教育領域,人工智慧將創造新的教學模式。傳統的二元結構——教師與學生,將轉變為三元結構——教師、機器與學生。機器將成為智慧助教、學伴或導師,與師生共同學習、共同成長。

人工智慧的發展正在深刻改變教育的面貌,在學習方式和管理評價方面人工智慧賦能教育將創造許多新的教育場景,支援和賦能新的教育方式個性化學習,帶來沉浸式學習體驗,實現遊戲化學習、社交化學習、協同式學習、自主型學習、問題驅動式學習與項目探究型學習。教育可以伴隨式、表現型、行為評價,來判斷學生的學習效果。

張志勇談到,過去教師的勞動是個體化勞動,是在應試教育下的競爭性勞動。因為有這樣一個網路世界的支援,未來教師專業生活呈現出新形態,同處在一個專業共同體裏,教師的教學方式轉入團隊勞動和協同教學。教師勞動出現新特徵,利用新的技術工作更加智慧化和創新化,更加考驗教師的創新能力。此外,教師成為學生學習與發展數據研究者。過去教師們研究的是教材、課程標準,而今需要不斷研究學生教和學産生的大量數據,來迭代教和學,來研究學生發展的規律。

孫先亮:人工智慧賦予基礎教育新的特點

海爾學校校長孫先亮稱,教育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與挑戰,它不僅是技術上的變革,更是對教育理念和育人模式的深刻重塑,作為塑造未來人才,推動社會進步的強大引擎,教育正站在變革的十字路口上。此時,真正教育人的唯一姿態是以未來看待今天的教育,主動思考、積極探索未來教育的發展之道。

孫先亮認為,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將是未來時代的重要關係,傳統教育教給學生的是用一統的方式、一統的目標、一統的教學目標和教學進度,已經無法適應人工智慧時代下,學生發展和成長的需求,人工智慧時代的教育價值正在被重構,培養出能駕馭技術的自主人尤為重要,為此,學校教育要主動擁抱變化,重視培養學生的道德能力、終身學習能力、創造創新思維能力,加快對於教育生態的迭代,具體建議從以下六個方面考慮。

一是學生的個性化。這不僅體現在人工智慧時代給學生帶來的開放環境和平臺,重要的是教育人要思考孩子未來的發展。是否應該在學校的教育場景中給學生創造更多充分彰顯自己的機會和條件?是否讓孩子認識到自己個性特質的時候,也能夠尊重別人?能不能讓天賦成為支撐自己發展,走得更遠更好的基礎?

二是教師創客化。人工智慧時代,教師會不會被取代?在不斷學習和發展中創新教育模式,給學生提供個性化發展支援的老師,是不會被人工智慧取代的。

三是教育平臺化。真正好的平臺讓學生能成為優秀的人。平臺就是資源的匯聚地,是好的學習方式的匯聚地,是好的教育理念的存在地。孩子在這裡培養能力,發展個性,建立人與人之間的良好關係,提升社會情感能力,這就是平臺帶給孩子的意義。

四是師生零距離。傳統學校教育中,師生之間的互動答疑可能收到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但是今天在技術的支援下,這種界限應該被打破,人工智慧要改變人和人之間時間和空間關係,師生之間的連接,變得隨時隨地開展。

五是資源無邊界。未來學校的發展,最重要的是匯聚資源的能力。人工智慧時代下,學生需要的不應該只是已知的知識,學校要匯聚充分的資源,為學生打造無邊界的學習支援,支援學生去創造新知識。

六是價值無限度。未來的時代,學校能帶給孩子什麼,孩子需要什麼,這兩者的對接或者説匹配才恰恰是能給孩子創造無限價值。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他們的潛力和價值是無限的。因此,教育應當鼓勵孩子們勇敢追求自己的夢想和目標,不受任何限制地發揮自己的才能和創造力。學校應當成為孩子們成長的搖籃和創新的孵化器,為他們提供無限的可能性和機會。

孫先亮認為,人工智慧時代下,學校教育要塑造一種熱帶雨林生態,讓每個人都展現自己最擅長的東西,讓每個學生都呈現出自己的樣態,各得其所,各展其長,和諧共生。

程介明:教育創新並不一定與科技有關

“隨著社會的變化,人們的消費觀念從滿足生活需求轉變為追求消費慾望,生産方式從大規模生産轉向小批量、多品種的生産,組織結構從大型、層級分明的科層制轉變為靈活、扁平的小型結構,職業模式也從長期投入轉變為短期、兼職的工作方式。”香港大學原副校長、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成員程介明表示,當下,資訊碎片化、工作個人化,社會需要自信、從容、有尊嚴的一代。

程介明稱,今天的學校是工業社會鼎盛時期的産品。工業社會的教育制度化了,學生要服從教育制度,分數在塑造我們學生的價值觀,單靠學歷,難以一生受用。 

先進科技,不會代替學生讀書,卻可以代替學生寫讀書報告。程介明提到,若是考試允許使用手機,考試製度能不崩潰?用手機獲取知識,已是生活常態,考試方式豈非病態?

如果學生被困在抄襲、作弊的層面,他們可能會採取逃避、恐懼、偷懶或取巧等策略來應對,學生可能會成為技術的被動接受者,而不是積極、自信的使用者。

程介明認為,人工智慧的發展減輕了老師的工作負擔,促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但教育創新並不一定與科技有關。把學習還給學生,融化在學生的生活之中,並不局限于科技的運用,學校所賦予學生的自主學習、自由空間在這其中起著關鍵性作用。

方厚彬:技術能力並不是衡量優秀教師的標準

哥倫布州立大學數學教授,中國深度學習中心主任方厚彬認為,技術分為技術和應用,作為老師,沒必要把自己變成工程師,應用好産品即可。在教育中,技術是服務於教育的工具。教師的專長和所掌握的技術應該融入到教育過程中,以促進學生學習和發展。即使在沒有技術支援的傳統課堂中,教師也可以通過創新的教學方法和組織形式推動教育的發展。

方厚彬談到,教育的最終目標是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包括創新人才,但並非所有學生都將從事AI領域的工作。教育應關注學生的幸福生活能力、人際交往能力和人文素養,這些是學生在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技能。同時,每位教師都有自己的專長和教學風格,技術能力並不是衡量優秀教師的標準。非技術專業的教師同樣可以成為優秀的教育者,通過自己的專業知識和教學方法來影響學生。

Roger Coe:人工智慧讓人類有更多精力追求精神上的滿足,但也有風險 

獨立跨學科學者Roger Coe從人工智慧與人類未來發展的視角出發,強調了教育在塑造全球公民和平衡技術進步中的重要性。

Roger Coe認為,人工智慧可以解放人類從繁重的勞動中解脫出來,使人們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追求詩歌、音樂、藝術等精神層面的滿足,從而探索生命的智慧。技術的發展也可以幫助人們跨越語言和地理障礙,促進全球範圍內的文化交流和理解。

Roger Coe提醒到,雖然人工智慧帶來了便利,但人類也要避免過度依賴人工智慧,以免失去自我決策的能力和人類特有的創造力。如果人工智慧的發展超出人類的控制,可能會帶來不可預測的風險,甚至威脅到人類的生存。

Roger Coe談到了教育要培養世界公民的重要性。教育不僅僅是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全球視野、跨文化溝通能力和社會責任感,使他們成為能夠參與和貢獻于全球社會的公民。

Patricia Lim:美高科高(HTH)注重培養學生何種能力

美高科高(High Tech High School,簡稱HTH)創辦于2000年,是一所位於美國加州聖迭戈市的創新性學校,以其獨特的項目式學習方法而聞名。美高科高(HTH)PBL專業培訓師Patricia Lim應邀參加此次大會。

Patricia Lim介紹了HTH如何通過創新的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深層次思維技能、學習和協作技能,以適應21世紀的挑戰和需求。

Patricia Lim談到,在新的時期學生仍然需要掌握基礎學科知識,如文學、歷史、數學和科學等內容知識,這些專業知識為學生提供理解和解決問題的工具和框架,以便在實際生活中應用。

Patricia Lim強調了對學生協作能力、溝通能力、批判性思維能力、解決問題能力、自主學習等能力的培養。她還認為,學術心態不僅關乎學術成就,而且涉及到更深層次的情感和信念。HTH通過將學習與學生的日常生活和社區緊密聯繫起來,幫助學生建立起對自己所在環境的認識和情感聯繫,通過實際操作讓學生看到自己的努力和成果,增強獲得感。

李志民:人工智慧賦能教育的關鍵是觀念轉變、機制轉變

人工智慧(AI)技術正逐步滲透到各行各業,教育領域也在這場技術變革中迎來了前所未有的轉型。從深度重塑傳統教育模式,到精心打造個性化學習路徑,AI技術正引領著一場教育的深刻變革。

原教育部科技發展中心主任、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副會長兼人才發展專業委員會理事長李志民提出,人工智慧賦能教育的關鍵是觀念和機制的轉變。

李志民表示,如今的學生已經是與網路共生的一代,是地地道道的網際網路原居民,他們可以熟練地借助網路生活,本能地通過螢幕學習。而60後、70後的人的習慣是書本學習。觀念的差異很難短時間內彌補,由此對人工智慧+教育的影響不能小覷。

在教育教學中,如果學生不能自由選擇修學科目和講課教師,如果學分不能互認,學位不能等價銜接,人工智慧+教育很難發揮其最大效益。我們需要儘快研究制定教學資源的上網認證標準,要針對經過認證的教學類資源制定網上學習效果評價標準,要制定課程微證書發放辦法等等。

李志民稱,師資的培訓和發展是確保教育數字化轉型成功的重要因素。教師需要掌握新的教學工具和方法,更新教師的教育理念。加強教師資訊技術能力培訓,培養一支具備數字化教學能力的教師隊伍。

同時,推動教育數字化轉型還需要建立多元化、過程性的教育評價體系,充分利用數據分析技術優化評價過程。

蒲戈光:人工智慧社會,人文科學將會強勢回歸 

人工智慧在教育領域應用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也引發了社會的廣泛討論和擔憂。對於人工智慧技術在某些教育場景被禁止使用、將弱化學生的學習能力、將取代教師、會瓦解學校這些情況和擔憂,華東師範大學電腦科學與軟體工程學院執行院長蒲戈光給了否定的回答,他認為這些都是技術陷阱,大可不必擔心。

“學生到底是否使用ChatGPT做作業我並不關注,因為即使沒有ChatGPT,學生也可以抄作業,這無法禁止。歷史經驗也證明,教師傳遞知識,效率一定是最高的。學校它不僅僅是一個傳授知識的場所,也是社會活動的場所,只要人工智慧技術沒有變成一個有機體那樣,它永遠不可能取代學校。” 蒲戈光認為,所有的技術都是為人類服務的,只要利用好人工智慧技術,一定會為教育服務。

蒲戈光認為,人工智慧技術對教育的衝擊依舊很大的,研究型人才將佔主導地位。比如,外科醫生可能會被替代,因為有達芬奇手術機器人,翻譯可以被替代,因為有機器可以實時翻譯。

未來,研究型人才是行業進化的核心推動力,並在社會關係進化中處於優勢地位。蒲戈光談到,人工智慧環境下教育需要去培養研究型人才、設計型人才。中國傳統教育界重理偏文,大家覺得文科不重要。但是我個人恰恰相反,我覺得在人工智慧社會,人文科學將會強勢回歸,因為它是真正研究性的科學,它沒有一個標準答案,人類可以不斷探索,比如在美學方面,在藝術方面,在人文、社會、哲學。

陸慧英:未來的學習應該是産出性的學習

我們被人工智慧支配?香港大學教育學院副院長陸慧英認為,學習人工智慧、向人工智慧學習、提供新的學習方法,擴展學習能力、幫助我們理解人類學習是人工智慧在教育中所扮演的角色。

她指出,未來的學習應該是産出性的學習,是跨學科的團隊協作,是一個動態、互動、多元化的過程,培養能夠適應快速變化,對國家和社會有責任感的人。

陸慧英還介紹了香港在2023年推出的一項針對初中生的人工智慧課程改革。這個課程單元名為“初中人工智慧課程單元”,由教育局負責推出,旨在加強中學生對人工智慧(AI)的理解和應用能力。課程內容包括人工智慧的基礎知識、倫理問題、電腦視覺、電腦語音和語言處理、虛擬現實等。課程的設計不僅注重理論知識的學習,還包括了一系列實踐活動。

蔣裏:人工智慧時代最重要的能力是人+人工智慧的能力

斯坦福大學人工智慧、機器人與未來教育中心主任蔣裏在大會上分享,根據牛津大學的一個報告研究,在未來的10-20年裏,人工智慧機器人會替代人類很多工作,美國的47%的工作以及中國77%的工作是比較危險的。美國勞工部還提到了一個報告,稱當前的小學生未來要從事的工作中有65%現在還不存在。

蔣裏提出,這就教育界提出了一個巨大的考驗,我們現在已經進入人工智慧時代,人工智慧時代人的能力,跟以前不太一樣。

現在的學校絕大多數培養的就是人單打獨鬥的能力,考場上不讓帶計算器,認為帶上了電腦,考試便沒有意義,但人工智慧時代最重要的能力是人+人工智慧的能力。蔣裏舉例稱,“鋼鐵俠”其實就是人+人工智慧的典範。托尼·斯塔克的鋼鐵俠戰衣帶給他力量、速度,讓他擁有超凡的能力。

蔣裏曾做過一個調查,如果讓你選擇一位老師,你是選擇人工智慧老師還是人類老師?結果令他詫異。選擇人工智慧老師的學生超過一半。這些學生給出的原因是,人工智慧老師情緒穩定,對所有學生可以一視同仁,人工智慧老師可根據學生興趣和學習風格提供定制化教學內容,可隨時為學生提供幫助,不受時空限制等。不過學生們也表示,人類老師在情感交流、個性化指導等方面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優勢。

李政濤:人機矛盾,是未來人類社會面臨的主要矛盾

人工智慧來了,不可阻擋,呼嘯而來。會給我們帶來什麼呢?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教育部中學校長培訓中心主任李政濤線上上進行了分享。他認為,新的技術成為人類社會發展的決定性力量。

人工智慧帶來新技術。人工智慧推動了各種新技術的發展,例如機器學習、深度學習、自然語言處理等,這些技術改變了人們的生存和發展方式,但也引發了對技術異化的擔憂。

人工智慧帶來新工具。ChatGPT和Sora等已經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改變了人們的溝通、學習和工作方式,也帶來了對資訊過載和技術依賴的挑戰。

人工智慧帶來新能力。隨著新技術和新工具的出現,人們需要學習和掌握新的能力,例如使用AI工具進行創作、分析和決策等,這要求人們不斷學習和適應新技術。

李政濤表示,人工智慧也帶來了新挑戰,新機遇。人機矛盾,是未來人類社會面臨的主要矛盾。其産生的根源還是在於人機競爭。

人工智慧替代人類從事一些重復性、低技能的工作,引發了人們對失業和技能轉型的擔憂。同時,人類也在不斷學習和適應新技術,尋求與之共存和競爭的方式。人類對人工智慧工具的依賴程度越來越高,引發了人們對技術依賴的擔憂。人類需要警惕過度依賴技術,並保持自身的獨立思考和判斷能力。

人工智慧的發展帶來了倫理和安全問題,例如數據隱私、演算法偏見、人工智慧的責任歸屬等。人類需要建立完善的AI倫理規範和安全機制,確保AI的發展符合人類的價值觀和社會利益。

人工智慧也帶來機遇。第一大機遇,凸顯未來價值的機遇,強調教育者需要具備預測、解釋、展望和建構未來的能力。第二大機遇,創造新質教育的機遇。新質和未來式教育不可分離,未來式教育因為有了人工智慧,已經撲面而來了。第三大機遇,培育新質之人的機遇。新質之人既勤奮,又有志趣。新質之人,是既能跨界,又能超界的人。在超越人工智慧過程中,人類也實現自我超越和進化。

曹培傑:未來的教師要成為讀懂學生、重組課程、塑造品格、聯結世界的“大先生”

中國教科院數字教育研究所副所長曹培傑表示,當前技術的發展給老師帶來的挑戰是前所未有的,以知識講解為核心的教學會越來越多地被技術所替代,誰學得快誰就是老師,“知識就是力量”將被改寫。

曹培傑認為,未來的教師不是教學的師傅,應該成為讀懂學生的分析師。在班級授課制中,把學生當作集體,而非個體,將學生視為有鮮明個性和獨特稟賦的學習者。教師要主動適應教育變革,利用新技術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態,高度重視非認知狀態,包括動機、習慣、品質、價值觀等,這是影響學生長遠發展的重要因素。

未來的教師應該成為重組課堂的設計師。過去,我們將課程變成教材,學生陷入知識的具體細節無法自拔。未來,將會注重知識的完整結構,讓學生擁有整合的知識觀。

未來的教師是塑造品格的工程師。傳統教育由於過於強調效率,學校變成了冷冰冰的“教育工廠”,教師變成了工廠裏的“機器操作員”,學生的完備人格和良好品質受到忽視。未來教師將從“經師”轉向“人師”,更加注重精神提升和價值引領。

雖然人工智慧可以幫助教師完成許多工作,但它無法替代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情感交流和心靈溝通。人類情感的複雜性和微妙性使得它們難以被轉化為電腦程式代碼。因此,未來教師的角色將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者,更重要的是成為充滿愛心的引導者和陪伴者。

未來的教師是聯結世界的規劃師。過去,學校是一個相對封閉的圈子,由於優質資源的稀缺,註定只能被少數人壟斷。未來,學校勢必走向開放,任何可以提供高品質教育資源的人都是教師。

未來教師不應成為搬運知識的“教書匠”,而要成為讀懂學生、重組課程、塑造品格、聯結世界的“大先生”。

7月16日下午,由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青島海爾學校、青島市海爾教育發展基金會一同發起的“未來教育實驗室”在2024人工智慧與教育發展大會上啟動。該項目旨在通過匯聚國內外教育界、AI技術領域優質資源,搭建起未來教育實踐與研究的平臺,融合各界力量,共同分析未來教育的趨勢及應對策略,致力於把學術研究的精華轉化為教育實踐,探索符合時代需求的教育理念與方法,發揮引領和輻射作用,為培養創新型未來人才奠基,推動未來教育變革發展。

17日上午,參會人員參觀了海爾卡奧斯生態展和海爾文化展。海爾卡奧斯生態展是海爾在數字經濟領域的最佳實踐,讓教育工作者走近産業,了解最新前沿技術應用,也為未來教育的變革探索提供有力支撐。(大會主辦方供圖)

【責任編輯:曾瑞鑫】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