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縮略圖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首頁> 中國教育>

安慶師範大學“三下鄉”學子尋跡延喬兄弟 賡續紅色基因

2024-07-15 10:41

來源:中國網教育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革命者光明磊落、視死如歸,只有站著死,絕不下跪!”97年前的7月4日,陳延年烈士拖著沉重的腳鐐走出一條血路,犧牲前振聾發聵的誓言激勵著一代代青年為真理而奮鬥。

7月4日,在安慶市迎江區南水關巷陳延年、陳喬年烈士故居舊址前,來自安慶師範大學大學生記者團“傳承延喬精神,汲取奮進力量”暑期社會實踐團的學生垂首鞠躬,緬懷兩位烈士,傳承他們不屈的革命精神。

為紀念陳延年烈士犧牲97週年,同學們踏著陳延年、陳喬年的成長足跡,尋訪兩兄弟故居與讀書處舊址,並前往皖江文化館參觀特別展覽《那時他們正年輕——陳延年、陳喬年革命事跡展》。

“為追尋信仰求學于上海、法國和蘇聯,為共産主義事業戰鬥于廣東、北京和湖北……”皖江文化館內,依照時間順序佈置的展板詳細介紹了陳延年、陳喬年的求學與革命經歷,以史料圖片與文字介紹相結合的形式,真實再現延喬兄弟為革命所作出的巨大犧牲與偉大貢獻,團隊志願者在此重溫革命歷史、銘記烈士精神。

2021年電視劇《覺醒年代》爆火後,新聞傳播學類2023(7)班的姚夢茹被延喬兄弟以身殉國的愛國情感打動。這個暑期,她隨團隊一同踏上孕育了延喬精神的紅色熱土。“清晨看到故居門前有從遠方寄來的花束和明信片,延喬兄弟的精神和故事正被更多人知曉。”姚夢茹感嘆,在展覽中,延喬兄弟的形象和精神在一段段史料中逐漸豐滿,風華正茂的他們選擇在最好的年紀為革命事業奉獻自我,這份不屈的鬥志值得被更多人銘記。

走過這場跨越時空的旅程,團隊成員見到了皖江文化研究會會長汪軍,並在同他的深入對話中,探尋延喬精神何以在安慶這片土地上誕生的答案。大學時期,汪軍發現現有的研究資料大多只涉及陳獨秀,而對其子陳延年、陳喬年的關注較少。作為一名土生土長的安慶人,汪軍對出生、成長在本土的陳氏三父子有著很深的感情,而陳延年、陳喬年不畏犧牲、青春報國的精神更令他十分觸動,從那時起,汪軍便投入到對陳氏兄弟二人的研究中。

在對話過程中,汪軍向團隊成員講述了協助恢復陳氏故居的往事。1980年代,為建設城市自來水廠,南水關陳家老宅被拆,不少人為此嘆息。2015年,安慶市南水關老水廠的位置可能騰退,汪軍敏銳地察覺到這是恢復陳氏故居的好機會,於是根據張君、李帆群、萬峰岩等幾位作家留下的珍貴資料,四處奔走取證,最終在2019年發現了關鍵性證據,即“陳延年、陳喬年烈士故居舊址”文保碑。“我當時凝視著那塊碑,一動不動,唯有眼眶濕潤。”汪軍回憶稱。

“陳延年、陳喬年二人住在南水關,自小在碼頭長大。”汪軍表示,安慶水路交通發達,人來客往,各種資訊流通,形成了特有的“碼頭文化”。“陳延年少年時期在上海讀書,勤工儉學時首先想到的就是去扛麻袋,多少是受到小時候在碼頭生活所見所聞的浸染。”汪軍指出,延喬精神是在安慶這片土壤上孕育起來的,因此,團隊在研究延喬精神時,也應將其與安慶本土文化緊密聯繫起來。

結束對話後,團隊成員同汪軍重回陳延年、陳喬年烈士故居舊址,帶著對兄弟二人更深入的認識,成員們再次向兩位青年烈士致以敬意。本次紀念日之行,團隊成員深入了解了延喬精神的內涵和價值。“團隊將以更飽滿的熱情和堅定的信念,投身於延喬精神的傳承與弘揚中,將陳延年、陳喬年兄弟二人自強不息、銳意進取等精神帶到學生和廣大群眾的生活中。”姚夢茹説。

(文:葉子怡 羅佳琦/圖:孫佳欣 姚夢婷 董選如)


【責任編輯:曹傑】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