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縮略圖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首頁> 中國教育>

滁州職業技術學院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當燃改革”鄉村振興調研團走進鳳陽

2024-06-25 15:30

來源:中國網教育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近日,滁州職業技術學院食品與環境工程學院團總支聯合輔導員工作室組織“當燃改革”鄉村振興調研團成員赴鳳陽縣開展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通過實地考察、採訪學習的形式組織大學生了解鳳陽縣的産業發展、傳統文化傳承與發展等情況。鼓勵青年學生在實踐中切身實地的感受我國鄉村經濟發展狀況、文化傳承以及生活品質,鼓勵當代青年為鄉村振興做出貢獻。

鄉村文化:非遺保護與地域特色的深度融合

調研團首先參觀了鳳陽縣文化館,成員們有幸聆聽了講解員關於非物質文化遺産鳳陽花鼓、鳳陽民歌、鳳畫的詳細介紹。從講解員的口中,調研團的同學們了解到傳承至今的鳳畫中鳳凰造型具有一定程式化的特色,“蛇頭、龜背、鶴腿、鷹嘴、雞爪、如意冠、山羊鬍、九尾十八翅”等特徵,處處寓意著如意吉祥、孝順美德之意,與鳳陽花鼓的喜慶圖案共同記錄著文化的傳承。

文化館副研究員、鳳陽花鼓省級傳承人肖慶紅表示,鳳陽老百姓基本上都會打鳳陽花鼓,哼上幾句鳳陽民歌,縣裏的文藝工作者和非遺文化傳承人會在小崗村定期開展專場非遺文化演出,非遺文化是鄉村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增強鄉村的文化自信,提升村民的文化自豪感和歸屬感。

在小崗村非遺文化大舞臺,鳳陽花鼓傳承人鄧凡蘭與陳玉芝在繪聲繪色地表演傳統鳳陽花鼓曲目,一人打花鼓,一人敲小鑼,口唱小調,獨特的韻味和生動的表演形式,吸引了學生們的目光。兩位老師還耐心教起了調研團成員打起花鼓和小鑼,讓同學們深刻感受到了非遺文化的獨特魅力。

鄉村旅遊:精神傳承與歷史建築的現代對話

圍繞鄉村旅遊方面,調研團走訪了“當年農家”景區和明中都古城遺址,深入了解了鳳陽縣如何將歷史文化遺産轉化為旅遊資源,推動旅遊業與農業、文化等相關産業的深度融合。

在當年農家景區的茅草房內,18戶農民按“紅手印”的場景即刻展現在所有人的眼前,它不僅見證了中國農村改革的一個關鍵時刻,也成為了一個象徵,代表著中國人民在困難時期勇於探索、敢於改革的精神。調研團成員可以在這裡了解到中國農村改革的歷史背景,感受那個特殊時代的氛圍,以及普通農民在歷史轉捩點上的勇敢選擇。

在明中都古城遺址公園,講解員王艷耐心地向大家介紹,鳳陽明中都古城遺址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在其故鄉規劃建造的一座都城遺址。這座都城的建設始於明洪武二年,但最終並未完全建成並投入使用,因此被稱為“未完成的都城”。儘管如此,鳳陽明中都遺址在中國乃至世界的城市規劃和建築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因為它體現了明朝初期的都城規劃思想和建築技術。作為中國明朝早期的重要都城規劃遺址,它不僅是歷史的見證,也是現代社會與之對話的橋梁。

鄉村産業:産業升級與綠色發展的雙贏策略

調研團成員還關注到了鳳陽縣小崗村的農産品加工和食品産業發展,小崗村作為中國農村改革的發源地,其鄉村産業的發展歷程具有特殊的意義。它不僅在農業生産方式上進行了創新,而且在推動綠色農業和可持續發展方面也取得了顯著成就。

食品係的學生還調研了小崗村的主要農産品種類,以及這些農産品的種植面積、産量和品質特點,他們向當地居民了解到,小崗村通過推進農業産業化經營,發展特色農産品種植,並通過合作社等形式實現規模化、集約化生産。例如,將當地的農産品加工成食品、飲料等,拓寬銷售渠道,增加農民收入。小崗本色、盼盼食品等生産基地通過打造綠色農産品品牌,提升産品知名度,增強市場競爭力。

此次調研活動不僅讓調研團成員們親身體驗到了鳳陽縣小崗村在鄉村振興道路上所取得的顯著成效,也為他們提供了寶貴的學習和研究素材。同學們紛紛表示,將把在小崗村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悟帶回學校,結合專業知識,為推動我國廣大鄉村地區的振興發展建言獻策。

(文圖/施明遠 姜子楊)


【責任編輯:曹傑】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