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網路保護條例》施行半年初見成效
數據來源:《第5次全國未成年人網際網路使用情況調查報告》
製圖:蔡華偉
核心閱讀
首次觸網年齡越來越小,未成年網民規模不斷擴大……調查顯示,當前我國未成年網民規模為1.93億,未成年人網際網路普及率達97.2%。營造有利於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網路環境,是政府、學校、家庭、社會各方的共同責任。《未成年人網路保護條例》的出臺和施行,為此提供了更好的制度保障。
網際網路全面融入學習和生活,未成年人在獲取知識和資訊更便利的同時,也面臨不良資訊傳播等風險。《未成年人網路保護條例》(以下簡稱《條例》)今年1月1日正式施行,為營造有利於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網路環境提供了更好的制度保障。
如今《條例》施行已半年。半年來,涉未成年人的網路亂象有什麼新表現,如何有針對性地提升監管執法效能?各方如何落實相關要求,為孩子上網保駕護航?記者進行了採訪。
未成年人上網亟須各方守護
北京市民孫傑(化名)發現,自己讀小學的兒子總是半夜偷偷拿手機“刷”短視頻。“我明明設置了青少年模式,晚上10點之後需要家長輸密碼才能登錄,怎麼還能玩呢?”
通過暗中觀察,孫傑發現了原委。“即便使用青少年模式,孩子只要退出當前賬號,用另一個手機號重新註冊一個新賬號,就能避開青少年模式。”孫傑表示,“我認為這樣的青少年模式存在漏洞,很難嚴格防止未成年人沉迷。”
不良資訊傳播,短視頻、遊戲沉迷,網路詐騙、盜騙個人資訊……長久以來,涉未成年人的網際網路亂象一直備受關注。其中,平臺防護措施不夠嚴密合理,是未成年人網路風險的重要來源。
此前,國家網際網路信息辦公室曾就《移動網際網路未成年人模式建設指南(徵求意見稿)》公開徵求意見,其中就要求,進入未成年人模式後,移動智慧終端應在家長驗證並確認後才能執行退出未成年人模式或恢復出廠設置等操作。“平臺應設置更合理、更嚴密的未成年人模式,防止舉措流於形式。”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與研究中心執行主任于旭坤説。《條例》也要求網路産品和服務提供者應當及時修改可能造成未成年人沉迷的內容、功能和規則,並每年向社會公佈防沉迷工作情況,接受社會監督。
監護人的網路素養也至關重要。《第5次全國未成年人網際網路使用情況調查報告》顯示,有28.7%的家長表示對網際網路懂得不多,主要上網行為是看新聞或短視頻;此外,還有7.8%的家長表示自己不會上網。
“約1/4的家長認為自己對網際網路存在依賴心理,有可能對其管理子女上網行為産生影響。”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與研究中心主任佟麗華説,部分監護人自身網路素養不夠高,加劇了未成年人上網相關問題。
此外,技術的進步也給未成年人網路保護帶來了風險。某短視頻平臺負責內容安全方面的産品經理王曉介紹,生成式人工智慧等技術的快速發展,也帶來了向未成年人傳播不良資訊的風險,以一些“密聊軟體”、AI繪圖軟體為例,普通的監測手段有時無法奏效。
針對性提升監管執法效能
2023年,上海某法院的一則判決引發社會關注:某遊戲代練APP以“發單返現金”、設立“專區”的形式,鼓勵包括未成年人在內的用戶通過其平臺進行商業化、規模化代練交易,最終被法院判處不正當競爭。
其中,法院特別指出,該代練APP破壞了未成年人防沉迷機制,未成年人玩家可通過承接代練訂單,不受時段、時長限制進入遊戲系統,增加未成年人沉迷遊戲的風險,嚴重影響未成年人身心健康。
“本案中,我們做了訴前禁令,被申請人當時停止了行為。這表明瞭對保護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的鮮明態度。”該法院智慧財産權庭相關負責人介紹。
目前,我國已構建了包括網路安全法、未成年人保護法、未成年人網路保護條例、兒童個人資訊網路保護規定等在內的法律法規制度體系,對網路空間未成年人合法權益予以多層次多維度保護。以該案涉及的“遊戲代練”為例,《條例》就明確要求,網路遊戲服務提供者應當通過統一的未成年人網路遊戲電子身份認證系統等必要手段,驗證未成年人用戶真實身份資訊。
然而,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網路亂象不斷以新形式出現,給監管提出了新課題。
“對於不良資訊的治理在逐步優化完善,但是此類資訊內容和傳播途徑呈現不斷迭代、裂變、快速變化的特徵,特別是在未成年人社區、群組等相對比較隱蔽的社交環境中,形成一些亞文化形態和潮流。”西南政法大學校長林維建議,將治理重點從針對具體資訊內容轉向治理整體生態氛圍上來。
對此,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網際網路法治研究中心執行主任劉曉春建議,監管部門對於網際網路平臺的要求,要從單純的負面資訊消除模式,轉向社區正面氛圍引導和塑造,通過平臺規則、社區公約等方式,對於明顯存在不良導向的社區氛圍進行控制和引導。
網路平臺須承擔自律責任
近期,不少平臺正在加緊升級完善青少年模式、未成年人模式:快手形成了包括限制未成年人私信功能、限制陌生人關注未成年人、隱藏未成年人地理位置等八大功能的未成年人隱私保護模式;西瓜視頻從2024年起對14歲以下實名認證用戶強制進入青少年模式。
“網路平臺是資訊內容管理的第一責任人。”中國政法大學教授王貞會説,網際網路平臺應做好內部自律,落實《條例》關於未成年人模式的有關要求,嚴格打擊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權益的內容和行為。
“如僅僅依靠未成年人模式,對於網路素養的培育不是長久之計。未成年人需要在成長過程中逐步適應真實網路生態,教育引導需要‘授之以漁’。”林維説。
專家建議,網際網路平臺要承擔自律責任,一方面主動凈化全平臺內容,另一方面提升保護舉措,讓青少年受到侵害時及時得到幫助,安全安心地觸及網路世界。
“您的情況我們已經充分了解,現在要核實相關資訊,如果情況屬實,相應消費會返還至您的賬戶。”在四川成都的騰訊未成年人守護營地,工作人員正與一名疑似遭到詐騙的未成年人用戶進行電話溝通,對可能的違法線索也及時通報了有關部門。通過全國服務熱線和未成年人家長服務平臺小程式,營地為用戶提供申請未成年人不理性消費的退款渠道,並設置專項小組,受理未成年人的綜合網路問題。
合力發揮網際網路積極作用
“除了風險防範思路之外,更要看到網路為未成年人自我發展和教育提供的正向賦能價值。”劉曉春説。
不久前,一則物理學科普短視頻走紅網路:手機螢幕上,一位老師手持廢舊材料改造成的“雷電法杖”,指向教室裏吊挂的燈管,一條電弧在“法杖”頂端出現,點亮了燈管。在學生們的歡呼聲中,他開始講解現象背後的“特斯拉線圈”這一知識點。
江西景德鎮物理老師夏振東發佈的這則“雷電法杖”視頻,獲得220多萬點讚。
據了解,去年,抖音聯合科普中國等發起青少年科普創作計劃,創作一系列適合青少年觀看的科普視頻。今年,中國科技館、教育部宣教中心和抖音還聯合發起2024“流動科學課”活動,組織“科普達人”為鄉鎮中小學生提供趣味盎然的科學課程。
在網信等部門開展的全民數字素養與技能提升行動中,青少年數字素養也被作為重點之一。近年來,各網路平臺紛紛開展主題活動,以數字技術助力未成年人的健康發展。
對此,山東政法學院教授王偉亮表示,《條例》承接未成年人保護法相關條款,設專章規定網路素養促進,體現了將素養促進放在首位的預防式保護理念。各方應進一步貫徹相關要求,促進未成年人網路素養提升。
除了平臺和監管部門,家長、學校在引導未成年人健康上網用網方面,同樣十分重要。“政府、企業、家庭、學校、社會組織等都要參與進來,只有各方主體共同努力,才能有效解決問題。”佟麗華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