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縮略圖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首頁> 中國教育>

19個新職業來了!這個行業人才需求量暴增

2024-06-05 08:36

來源:央視網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為期三天的全國民政行業職業技能大賽5月31日閉幕。在這次大賽上,有關殯葬、殘疾人康復等基本民生保障的一些冷門職業首次集中亮相。

假肢裝配工和公墓管理員

冷門職業長啥樣

假肢裝配工是專門為肢體殘缺人群服務的職業,通過使用專業設備,為肢體缺失者製作和配置外置人工假體。比賽現場,參賽選手們正在緊張製作“假肢接受腔”,主要用於腿部截肢患者。選手需要根據患者的身體條件,在6個小時內完成測量、修型、製作和對線組裝等多道工序。由於假肢裝配的“舒適度”,直接關係到使用者的生活品質,因此每一道工序的製作過程都有嚴格的要求。

全國民政行業職業技能大賽假肢裝配工賽項副裁判長周大偉表示,它的對線角度和患者殘肢保持一致,並且還符合標準的生物力學對線規則,對於一個熟悉的技師來説,偏差大概在5毫米左右。

公墓管理員是從事公共墓園和墓地維護管理、墓穴施工,並提供骨灰寄存、安葬和祭奠等殯葬服務工作的人員。比賽中,選手們要根據本地區禮俗提供葬禮和祭奠服務,實施骨灰撒散、海葬、花葬、樹葬、草坪葬等多樣化、生態化處理工作。

全國民政行業職業技能大賽參賽選手張雨情介紹説,家屬在悲傷的時候,我們需要及時在一旁輕輕地安慰他們。

全國民政行業職業技能大賽專家工作組成員劉艷認為,公墓管理員工作既要符合我們的傳統,也要符合現代殯葬的一些要求,我們還要了解到最新的一些殯葬科技領域。比如現在我們用的全息影像,二維碼的網上紀念館的設定,這些慢慢都融入我們公墓管理員的實際工作。

19個新職業、29個新工種來了

除了上述冷門職業

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5月24日發佈公示

擬增加網路主播、生成式人工智慧系統應用員

用戶增長運營師、智慧網聯汽車測試員

雲網智慧運維員、文創産品策劃運營師

智慧製造系統運維員、工業網際網路運維員

生物工程技術人員等19個新職業

同時增加移動作業系統應用設計員

等29個新工種

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職業能力建設司

相關負責人介紹

新職業的確定

能進一步增強從業者的職業歸屬感

相關從業者還可以享受國家有關政策待遇

同時促進就業崗位開發等

經有關機構和單位申報建議、專家評審論證

書面徵求中央和國家機關有關部門意見等程式

初步確定的19個新職業、29個新工種

將向社會公示至2024年6月7日

相關報道顯示,與AI行業直接相關的技術研發人員、人才需求量逐年增長。能熟練將AI技術與專業領域知識相結合的複合型人才,成為市場寵兒。工業和資訊化部日前公佈的數據顯示,中國人工智慧企業數量已超過4500家。作為引領未來的戰略性技術,人工智慧(AI)催生了新産業、新業態,也為就業提供了新選擇。

目前,有哪些熱門新職業因AI而興?我們該如何應對AI引發的就業趨勢變化,迎接技術發展帶來的變革?

人工智慧訓練師培訓項目開啟

日前,浙江省寧波市首個人工智慧訓練師培訓項目在寧波交通高級技工學校開啟。本次培訓面向社會開放,首批有40余名學員報名參加,包括電腦學科背景的高校畢業生、有意轉型從事相關行業的企業員工等。

人工智慧訓練師是指使用智慧訓練軟體並在人工智慧産品使用過程中進行數據庫管理、演算法參數設置、人機交互設計、性能測試跟蹤及其他輔助作業的人員。2020年2月,人工智慧訓練師作為新職業被納入國家職業分類目錄。2021年,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發佈該職業的國家職業技能標準。

“人工智慧訓練師就業範圍廣,並且入行門檻不是很高。”寧波交通高級技工學校副校長金耀介紹,就業者可根據自身不同需求進行學習。“人工智慧訓練師分為5個等級。4級到5級是數據標注員,通過採集處理圖片、語音、文本、視頻等原始數據,並標注成人工智慧可以理解的結構化語言,將AI訓練得更‘聰明’。1級到3級屬於高級工,負責設計、優化智慧系統,需要掌握業務分析、智慧系統設計、演算法參數調優等知識。”

在AI輔助下更好完成創意性工作

生成式人工智慧(AIGC)的發展,促成了AI畫手、AI設計師等職業出現。

在四川省成都市從事了8年設計工作的劉女士,從去年開始接觸到AI。沒想到,短短一年,這項技術已徹底改變了她的工作狀態。

“最開始我只是想‘嘗鮮’了解一下新技術,研究了一些語言類、圖像類的大模型等。慢慢能熟練運用這些工具後,就發現越來越離不開了。”劉女士告訴記者,現在,她的設計工作全程都有AI技術的輔助。她還製作了超過50個AI圖片模型,上傳到AI設計平臺供同行們一起使用。“目前,我的圖片模型使用量達到了幾十萬次。可以説,我的工作已經和AI技術深度綁定在一起。相信隨著技術發展,未來AI能幫助人們完成更多不可思議的設計工作。”

“AI技術的蓬勃發展,令不少行業的人才需求出現了變化。一批新職業因AI而生,大量傳統職業因AI而變。”阿裏研究院執行副院長袁媛向記者介紹,目前,AI技術發展催生的就業機會主要有3大方向。“首先是前沿技術研發人員數量增加,越來越多的年輕科學家、工程技術人員進入AI領域,推進技術的更新迭代。第二類是站在大模型與普通用戶之間的相關從業者,比如人工智慧訓練師。他們的工作內容,可以看作是在人的需求與大模型的能力之間做翻譯,通過不斷調試讓AI更智慧、更符合終端用戶的需求。第三類是受益於AI技術的‘超級個體’。一些藝術創作者、知識型工作者,在AI技術的輔助下更好地完成創意性工作。”

能否擠佔人類就業崗位?

AI技術是否會擠佔人類的就業崗位?這是自此項技術誕生以來就盤桓在不少人心中的疑慮。

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社會和生態文明教研部教授丁元竹認為,與以往的技術革命一樣,人工智慧會替代一些工作崗位,但也會創造新的工作崗位。負責人工智慧開發、維護、道德監管的工作崗位會變得越來越重要。

世界經濟論壇發佈的《2023年未來就業報告》測算,未來5年全球企業預計創造約6900萬個新的工作崗位,其中增長最快的工作類型大部分與人工智慧和數字化相關。根據預測,到2027年,數據分析師、大數據專家、人工智慧和機器學習專家等從業者工作機會將平均增長30%。

“AI技術的應用會給就業結構帶來一定變化,但AI無法代替人類的工作。”袁媛認為,目前AI技術只是降低了許多工作的入行門檻,但無法代替人對任務的全程把控。“比如你不會攝影、視頻剪輯等技術,能通過AI工具製作一部短片,但這部短片取什麼景、要表達什麼思想、展現怎樣的審美,最終還要靠人來決定。”

業內專家認為,無論是“數字職業”、還是“綠色職業”,新職業的發展壯大無一不助推了相關産業的向上躍遷。

“新職業往往代表著新技術、新業態和新模式的發展方向,要求從業者具備持續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這種能力的提升有助於企業的競爭和發展,也會推動産業創新升級。”智聯招聘執行副總裁李強表示。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勞動經濟學院副教授、中國新就業形態研究中心主任張成剛認為,新職業的建設工作有利於擴展就業市場空間,對就業市場産生了“激發效應”和“規範效應”。“新職業建設會‘激發’勞動者為獲得新職業而提升從業能力,鼓勵産業組織者不斷‘規範’崗位內容,更有利於勞動者的長期職業生涯的構建。”他説。

【責任編輯:曾瑞鑫】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