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縮略圖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首頁> 中國教育>

講好中國科學家的故事——中國科學家博物館面向公眾開放

2024-05-31 09:30

來源:光明日報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5月30日,“全國科技工作者日”,中國科協、科技部在國家科技傳播中心舉辦慶祝“全國科技工作者日”主場活動暨中國科學家博物館首展儀式。

科學家的精神之光,照亮了科學的殿堂與人類文明的未來。中國科學家博物館集“採集、館藏、研究、展示、教育、宣傳”功能為一體,致力於展示中國科學家形象、弘揚科學家精神,打造科技工作者的精神殿堂。首展包括1個主展覽、5個專題展覽。

博采廣集凝聚精粹

走進“共和國脊梁——中國科學家博物館館藏精品展”,簡明的圖文展示出老一輩科學家矢志報國的動人情懷,泛黃的手稿訴説著重大科學發現背後的隱秘故事,精緻的模型彰顯著新時代科技發展的非凡成就。

“現在我要介紹的是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我國地球環境科學領域專家劉東生。”中國科學家博物館講解員李靜向觀眾講解,“櫥窗內是劉東生的考察筆記、科考相冊,以及他採集的中國黃土樣本。劉東生先生在野外考察時的筆記全套共有300多本。大家看,這頁筆記還繪有考察沿途的景色。”

來到“家書誦讀”互動體驗區,不少觀眾駐足停留。觸摸位於展區中央的螢幕,可以看到丁穎、謝家榮、王淦昌等10余位科學家的家書概覽,點擊後便會浮現家書的實物圖片及相關故事。

來自北京市海澱區培星小學的張葭樾是展覽的第一批小觀眾。她激動地告訴記者:“我認識了很多科學家,了解了他們的故事。‘戰麻鬥士’李桓英奶奶,一生都在與麻風病作鬥爭。當看到她乘滑索過江治病的照片,我的眼眶都濕潤了!”

作為主展覽,該精品展共計展示了190余位科學家的400余件(套)實物、400余張珍貴圖片,以及有關科研單位提供的10余件大型展品,展陳面積共1900平方米。展覽內容以2010年正式啟動的“老科學家學術成長資料採集工程”首批研究成果為基礎,此採集工程已啟動近700位科學家的資料和若干專題的採集工作,先後有500余所高校和科研機構、4000余名科技工作者參與。

“頭雁”領航“雁陣”齊飛

在科學的無垠蒼穹之下,站在科研巔峰的領軍型科學家,宛若領航的“頭雁”,為科技發展的浩渺航程提供方向。

錢學森去試驗基地穿過的靴子、用過的公文包,在國立交通大學(今上海交通大學)取得高分的試卷,以及1983年親手寫的日程安排表……在“選擇——錢學森的初心與信仰展”現場,上海交通大學錢學森圖書館講解員王菲向觀眾逐一介紹。

“許身國威壯河山——紀念鄧稼先百年誕辰生平事跡展”的展廳中部,還原了鄧稼先在北京故居、九所辦公室、梓潼故居的工作生活場景。“今年正是鄧稼先百年誕辰,我們舉辦這個展覽,旨在重溫老一輩科學家為國奉獻的精神,弘揚‘兩彈一星’精神與科學家精神。展內有一些首次展出的實物展品,是我們綿陽九院收集的珍貴文物。”來自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的講解員王宇豪介紹。

“雁陣”齊飛,正是科學家團隊攜手共進、追求卓越、開拓創新的生動描繪。17位留美學者克服艱難險阻,毅然歸來報效祖國的故事,“歸來——20世紀50年代留美歸國科學家展(一)”娓娓道來;109位工程師、100余項典型工程、科技報國為民造福的工程師精神,“工師于國——工業遺産背後的中國工程師主題展”徐徐訴説;“原本山川極命草木——《中國植物志》出版二十週年專題展”展示胡先骕、秦仁昌等科學家歷經數十年完成《中國植物志》的歷程。

“‘工師于國’展覽將工程師放置在工業遺産的背景下,放置在中國歷史的工業長河之中。”中國科協創新戰略研究院助理研究員張旸説,展覽還為“中國工業遺産背後的工程師”名單、“國家工程師獎”獲獎名單設置了專區。

據介紹,日前中國科學家博物館聯合體組建完成,首批聯合體成員66個,包括與科學家有關的博物館、科技館、圖書館、陳列館、故居、紀念館等。成員單位將聯合開展藏品徵集及文物定級等工作,舉辦科學家精神展覽及講演,合作開發文創産品。

“未來,中國科學家博物館將依託館藏資源,開展主題鮮明、形式多元的活動,凝練新時代科技界團結奮進的價值符號和精神標識,面向國際講好中國科技人物故事和科技發展故事,在國家科技傳播體系建設和國際科技文化交流中發揮獨特作用。”中國科學家博物館副館長孟令耘説。

《光明日報》(2024年05月31日 08版)

【責任編輯:曾瑞鑫】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