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縮略圖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首頁> 中國教育>

月入4萬,還不用坐班打卡?這個“新職業”可能在打“擦邊球”

2024-05-26 11:19

來源:央視網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如果有一份工作,月薪4萬元,甚至上不封頂。一天僅需工作4小時左右,不用坐班打卡,也沒有KPI,包吃包住,豪車相伴,偶爾還可以出國旅遊,出入高檔場所,乍聽上去,你是否覺得非常誘人?

這樣的職業便是近來被熱議的“兒童成長陪伴師”。它以新奇、小眾、高薪等話題被廣泛討論,主打一個“陪伴”——陪孩子學習、運動、玩耍,在陪伴中觀察孩子的習慣並引導調整。但目前人社部尚未對這個職業有一個明確的定義和分類。

在社交平臺上,不斷地涌現出大量的“兒童成長陪伴師”的招聘筆記。這樣的筆記吸引了包括海內外名校畢業生在內的眾多求職者的目光。但這聽起來神仙一般的工作真的存在嗎?

從業者講述:部分人可月入10萬元

業內人士稱,根據地區和家庭等情況不同,兒童成長陪伴師月薪在5000元至四五萬元不等,部分甚至能達到10萬元一個月。

下午三點,王丹丹和司機一起開車去上海某國際學校接僱主家的雙胞胎孩子回家,在車上王丹丹就開始給孩子進行“知識面的拓展”。

王丹丹的工作被稱為“兒童成長陪伴師”,工作時間是週一到週六每天下午三點到晚上七點半,這份工作讓她在上海月入四萬,如果算時薪則更為可觀。

進行“知識面拓展”是她的工作內容之一。“比如傳統文化方面,我會給孩子做四大發明的知識拓展,也會一起去嘗試做小手工類,讓他們感受傳統文化。”王丹丹説。

“網上説工作收入上不封頂太誇張了。”來自上海的辛辛(化名),是一位月薪4萬的“兒童成長陪伴師”。在這之前,她曾是一名有著十多年工作經驗的“教培人”。截至目前,她只服務過一個家庭。

位於重慶地區的宋思雨告訴記者,她的工作時間是週一到週五17點半到20點半,主要陪伴小朋友做幼小銜接的功課,輔導他拼音和算術,還要帶他做像踢球這樣的大動作戶外活動,有時會根據家長需求帶小朋友去擊劍、游泳、羽毛球培訓班。宋思雨每月收入在5000-6000元。

“新一線城市和一線城市還是有區別的,在重慶其實很多家長對兒童成長陪伴師還有誤解,把我們等同於育兒嫂和家教,或者以為需要接送到陪伴師家裏,其實我們是到府服務。”宋思雨説,他們的薪資也與服務模式和陪伴師個人能力有關。在重慶的住家陪伴師薪資在8000-18000元不等,住家陪伴師一般是單休。高薪資的陪伴師,家長往往要求會開車、英語口語好這些技能,但做飯、整理收納這些就不在工作範圍內了。

不過,也有人表示“傭人”的活兒他們也得幹。00後海歸苗苗不久前才選擇加入這個行業。在她看來,這份工作更像是去做傭人。她表示,除了輔導功課之外,自己還要負責兒童的起居工作。

主動告知不繳納社保,起薪隨意翻倍

成為一名“兒童成長陪伴師”難嗎?記者首先以應聘者的身份體驗了一下求職過程。

記者在社交平臺隨機檢索相關內容,與一家名為“紅杉互惠家政”的機構在後臺取得了聯繫,隨後,該機構讓記者添加微信表示可以詳細溝通求職意向。

在和該機構工作人員微信聊天過程中,其主動透露“不繳納社保,工作地點是家庭,家庭沒有營業執照很正常,也不用納稅,薪資就是純到手的薪資”。

當記者問到薪資的具體數額時,該工作人員起先表示起薪只有8000元,而面對記者質疑網上顯示的“高學歷可以月入上萬”“上不封頂”等詞是否為噱頭時,工作人員立馬改口,稱起薪可以給到16000元左右,直接翻倍。

記者調查發現,這些機構基本上都是在社交平臺發一些謹防上當受騙的筆記來引流,想要挖掘“兒童成長陪伴師”求職者的甚至比家長都多。

除此之外,“仲介抽成”在這個行業裏也很常見。記者面試的另一家“菲凡國際家政”向記者詳細介紹了抽成規則:“服務費是第一個月工資的20%,簽了合同,如果沒有做滿一個月,那就按實際工作時間佔一個月的比例退還服務費。”

此外,記者在面試時發現多家機構要求求職者提供英文自我介紹視頻,一家機構更是直言這行學歷只是一方面,重要的還是看英語口語以及經驗。

把學科老師包裝成“兒童成長陪伴師”是在打擦邊球

面對這樣一份需要長時間和孩子打交道的教育工作,也有不少網友産生疑問,它是否是在打擦邊球,其實做的是學科教育?“兒童成長陪伴師”和“家庭教師”又有什麼區別?

對此,辛辛告訴記者,在她的工作內容裏,其實並不會參與到孩子的作業輔導,她更多想要傳授的是一些教育方法,“我覺得‘兒童成長陪伴師’更多是從根上去解決教育問題,用正面的語言去影響孩子。”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表示,兒童成長陪伴師目前並未列入人社部的相關職業目錄,因此並非一個官方認定的職業。該名稱可能由某些企業或個人自行使用,以滿足家長對於兒童成長陪伴的需求。由於缺乏官方規範,市場上可能存在魚龍混雜的情況,服務品質參差不齊。家長在選擇此類服務時需謹慎,避免上當受騙。

他建議稱,服務提供者應確保自己提供的服務對兒童成長具有積極影響,避免造成負面效果。對於未經過專業訓練的人,建議不要輕易以“兒童成長服務”的名義提供服務。

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熊丙奇指出,有些機構把學科培訓老師包裝成為“兒童成長陪伴師”,實際上是在打擦邊球,對學齡前兒童和小學生進行學科培訓是現在教育部門明確反對的行為,“不能將家政服務當作學科輔導,更不能代替親子陪伴。家政服務的職責、學校老師的職責和家長的職責,這三者之間不能混淆。”

中國著名出國考試培訓專家、教學管理專家黃卓明則告訴記者,“兒童成長陪伴師”雖然是新生事物,但不能打著“兒童成長陪伴師”的幌子做學科教育,這是不能逾越的底線,不過可以承擔這個費用的家庭有限,目前來看影響範圍還是可控的。名頭不重要,重要的還是家長對孩子的陪伴。

在從業者Laura看來,很多人接觸這個行業,可能就是看了各種自媒體的宣傳,認為是一個錢多事少的小眾高薪職業,“這個行業確實能幫助你快速實現財富的積累。但如果只是想要輕鬆,那麼千萬別來,任何一份你看上去不錯的高薪職業,背後一定有你想像不到的辛酸。”

兒童成長陪伴師沒那麼好當

“兒童成長陪伴師”這個職業是否真如網路行銷文案描述得那麼美好,恐怕要打個問號。有媒體記者體驗求職過程後發現,仲介機構給出的薪酬標準較為隨意,並且不繳納社保,還要收取第一個月工資20%的“仲介抽成”。

尤其需要注意的是,作為一種新職業,“兒童成長陪伴師”性質不清晰、邊界模糊,對從業者的能力、職責要求存在較大浮動空間。一方面,在“高薪”的吸引下,求職者源源不斷地想要加入;另一方面,僱主家庭對陪伴師預期和要求也各不相同,人崗匹配難度較高。

比如,一些僱主家庭把“兒童成長陪伴師”當成傭人使用,不僅要求陪伴師輔導功課,還要照顧孩子的日常起居,甚至還涉及一些家務。如此做法,混淆了家庭教育與家政服務的邊界,也容易給求職者造成困擾,引發勞動糾紛。

從求職者經驗、素質來看,一些缺乏教育行業經驗積累的年輕從業者,實際上也難以滿足兒童成長陪伴的要求。對於低齡兒童而言,他們最需要的不是功課輔導,而是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在早期形成積極向善的人格特徵。

儘管“兒童成長陪伴師”目前還是一個小眾職業,對僱主家庭經濟水準、從業者素養提出較高要求。但是,任何一個職業想要健康發展,都要形成具有共識性的行業準則規範,遵循可以衡量的職業標準體系。

如果不能深刻認識兒童成長規律,對陪伴師所要扮演的角色缺乏準確定位,只是玩弄概念、“新瓶裝舊酒”,那麼就容易引發各類糾紛,甚至影響孩子的健康成長。

有專家就提出自己的擔憂:不能打著“兒童成長陪伴師”的幌子做學科教育。有些機構為了推介“兒童成長陪伴師”,向家長表示可以提供學科輔導,有的陪伴師也把學科特長包裝成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實際上就是在打擦邊球。

目前,“兒童成長陪伴師”通常直接受雇于有需要的家庭,缺乏中間機構的制約和保障。為加強職業化、規範化水準,可以由具有專業水準的機構實施培訓上崗,然後委培到家庭。如此,既能解決陪伴師社保、納稅等問題,也有利於提高服務品質,保障從業者合法權益。

對於廣大正在求職的年輕人來説,不要偏信社交媒體“錢多事少”的渲染,在嘗試“兒童成長陪伴師”這個新興職業時,充分評估自己從業資質和抗壓能力。不管是把它當成一門長久的事業,還是作為短期的過渡性職業,都要充分了解僱主需求,做出負責任的選擇。

而從監管側出發,有必要加強對“兒童成長陪伴師”仲介機構的監督管理。仲介機構是否提供真實的資訊撮合服務,是否收取不合理的仲介服務費、培訓費,後續能否積極協調解決可能産生的糾紛,都應當得到進一步規範。

不管怎樣,“兒童成長陪伴師”面向的是兒童、服務的是家庭,關係到下一代的未來,決不能放任其“野蠻生長”。陪伴兒童成長,並非用於炒作教育焦慮的概念,而是對未成年人至關重要的過程。家長也要學會深度參與孩子成長,努力做好“孩子身邊的陪伴人”。


【責任編輯:曹傑】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