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縮略圖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首頁> 中國教育>

感受中醫藥文化魅力 成都中醫藥大學邀師生探索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2024-05-17 16:16

來源:中國網教育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到博物館學知識,方能解鎖更多新花樣……2024年5月18日是第48個國際博物館日,圍繞今年的“博物館致力於教育和研究”主題,5月16日,成都中醫藥大學提前開啟了“5·18國際博物館日”系列活動,為該校師生準備了豐富多彩的“文博盛宴”。

“博物致知,文以化成。”當日,成都中醫藥大學博物館舉行了“5.18 國際博物館日”暨杏林雅集系列活動開幕式,旨在搭建博物館與公眾溝通互動的平臺,讓該校師生沉浸式感受中醫藥文化魅力,體驗巴蜀文化的鮮活底蘊。

共繪“美美與共”新圖景

讓師生感受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魅力

在古詞朗誦與琵琶伴奏中,該活動開幕式于當日上午10時拉開序幕。“博物館為國家重要的教育資源,肩負著為國家為民族培根鑄魂的重要使命任務。我校博物館始終堅守傳承中醫藥文化,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根與魂,深植于校園沃土。”成都中醫藥大學黨委副書記楊靜致辭中表示,“深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涵,聚焦學術前沿,可溯源歷史、了解過去、透達未來。學校對‘天回醫簡’為代表的中醫藥文物文獻展開深入研究,‘返本’是為了‘開新’,是在歷史文化遺産的深厚底蘊之上,形成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新的內容和形式,將以中醫藥文物文獻為傳承之鑰,‘打開中華文明寶庫’,積極融入到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的新使命中。‘博物館致力於教育與研究’,值此5·18國際博物館日之際,學校不僅邀請到全國著名學術大家來校開講,並會同武侯祠博物館,以大學生為主體,共同推出‘賞三國遺趣、探巴蜀文脈’系列活動,讓師生近距離感受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共繪‘美美與共’新圖景。”

“‘杏林雅集’自古風雅,歷久彌新,自創辦之初,便承載著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使命,見證著中醫藥文化與現代教育的融合共生,融傳統文化、美育、勞育、體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為一體,是我校開展德智體美勞“五育並舉”的重要舉措與生動實踐。”同時,該校黨委學生處處長莫凡在介紹第三屆“杏林雅集”時表示,“期待在古風的氛圍中感受文化的韻味,在杏林的芬芳中續寫中醫藥文化的華章。”“今年博物館日主題‘博物館致力於教育和研究’,結合我校優秀傳統文化資源和博物館館藏特色,策劃了三大系列活動,包括形式多樣的系列講座、系列活動和系列展覽,希望通過以上活動,讓每位參與者都能有所收穫,感受到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獨特魅力。”該校博物館副館長蔣桂華在介紹“5·18 國際博物館日”系列活動的精彩內容時表示,“通過這些活動加深師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識和理解,從而更好地保護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舉行“《巴蜀全書》”捐贈儀式

為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貢獻力量

賡續歷史文脈,弘揚巴蜀文化時代價值。與此同時,在活動現場還舉行了《巴蜀全書》大型叢書捐贈儀式。楊靜為四川大學國際儒學研究院院長舒大剛教授頒發了收藏證書,並致以誠摯的謝意。據悉,《巴蜀全書》的捐贈不僅豐富了館藏體系,更是為巴蜀中醫藥文化的研究提供了堅實的文獻支援。該校將深入研究巴蜀歷代的學術文化成果,探索巴蜀醫藥文明的起源,闡釋巴蜀地區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獨特的文化魅力,深入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從而為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貢獻“成中醫”力量。

物華天寶,憶千重錦。今年博物館推出系列特色展覽活動,首場為該博物館職工常湖川老師的攝影作品展“光影故事”,以此展示菁菁校園和壯闊河山之美。據了解,本次展覽精選的自然風光及獨特人文風貌影像,是新時代西部地區貫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新發展理念,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生動寫照。

講座解析經典國學話題

為師生多角度剖析聖賢智慧的精華之處

“弘揚國學經典,傳承國學文化。”當日,四川大學國際儒學研究院院長舒大剛教授為該校師生帶來了《國學的真諦》學術盛宴。講座中,舒大剛教授從“國學”的定義入手引入了關於經典國學的話題,直揭經典國學的體系結構及其核心精神,多角度剖析聖賢智慧的精華之處,分析了經典國學的古今意義。他認為,國學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代表,它承載著中華民族的精神基因和文化底蘊,可為當下中國構建有中國底蘊、中國特色的思想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奠定堅實的文化基礎。

此外,在該校李斯熾廣場上還開展了“簡牘探中華”“醫文寄趣話古今”“琴藝醫術 道通為一”“中醫物語”等遊園活動,為師生帶來了豐富有趣的傳統文化體驗。

當日下午,在成都中醫藥大學博物館大廳還舉行了成都武侯祠博物館館員彭波以及蜀派古琴非遺傳承人鄧麗珠分別帶來的《趣説三國》和《古琴的傳統美學與現代傳播》專題講座。他們通過三國文化與傳統藝術的分享,讓公眾深入理解並欣賞到中國傳統文化獨特魅力的同時,進一步感受到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的完美融合,為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開闢了新路徑。(文/圖 王李科)

【責任編輯:閆景臻】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