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縮略圖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首頁> 中國教育>

家長如何避免過度陪伴

2024-05-17 09:15

來源:北京青年報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作為一名四年級孩子的家長,我每天都全程陪孩子一起寫作業、一起出去玩,幾乎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在了孩子身上,但孩子卻變得不自信,做事情畏手畏腳。有人説這是過度陪伴惹的“禍”,我該如何做一個陪伴有度的家長呢?

專家觀點

北京市中小學家庭教育指導師、廣中附小班主任教師安雨:過度陪伴通常表現為家長在孩子學習、生活等各個方面都進行細緻入微的監督和指導。例如,孩子做作業時,家長不僅全程陪同,而且經常性地打斷孩子,指出其作業中的錯誤;孩子在玩耍時,家長也會不停地給予指導和建議,甚至代替孩子解決問題。這種陪伴看似關愛備至,實則可能阻礙孩子的自主發展和獨立思考能力的培養。

當家長過度干預孩子的學習和玩耍過程時,孩子會習慣於接受現成的答案和方法,從而抑制了其創新思維的發展。這種過度關注和期望往往會給孩子帶來巨大的心理壓力,影響其身心健康。

針對過度陪伴的問題,家長應該學會適時放手,讓孩子獨立完成任務和決策。例如,可以讓孩子自己規劃學習時間、選擇課外活動項目等,從而培養其獨立性和責任感。家長也可以鼓勵孩子對未知領域進行探索,允許他們犯錯誤並從中學習。家長還可以引導孩子參與一些創新性活動,如手工製作、科學實驗等,以激發其創新思維。

在此基礎上,家長可以根據孩子的實際情況建立合理的期望值,避免給孩子帶來過大的心理壓力,要學會接受孩子的不完美,以支援和鼓勵為主。家長也要定期與孩子進行溝通,更好地了解孩子的需求,從而提供更加有針對性的陪伴和支援。

家長還可以為孩子提供一個適合自主探索、創新並充滿愛與支援的家庭環境。例如,家長可以為孩子設立一個獨立的學習空間,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源和材料,讓他們在自己的小天地裏自由發揮。

值得關注的是,家長們要認識到孩子的成長需求。孩子需要有機會自主學習和探索,這是他們認知發展和社會技能提升的重要途徑。因此,家長要調整陪伴方式,要從“全程監控”轉變為“適時引導”:在孩子遇到問題時,不是立刻為他解決,而是鼓勵他自己思考、嘗試。家長也要從“命令式”轉變為“建議式”:給出建議而非命令,讓孩子感受到尊重,同時培養他們做決策的能力。設立合理的界限,既要給予孩子自由,也要設立必要的規矩和界限,確保他們的安全和健康。


【責任編輯:曾瑞鑫】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