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縮略圖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首頁> 中國教育>

加強翻譯人才培養 提升中國國際話語權

2024-05-13 16:10

來源:中國網教育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編者按:

2024中國翻譯協會年會于3月30-31日在湖南長沙召開,西安翻譯學院通過參與行業成果展覽、承辦分論壇等形式,全方位展示學院辦學特色及教學成果。年會期間,西安翻譯學院董事長丁晶女士接受了中國翻譯協會秘書處採訪,分享了她對翻譯品質提升及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的見解,並介紹了西安翻譯學院在翻譯人才培養等方面的創新舉措。

記者:丁董您好!作為外語類高校掌舵人,您認為在當前全球化進程日益深化的背景下,翻譯和外語類高校發揮著怎樣的作用呢?

丁晶:我認為翻譯的使命,就是要促進不同民族、不同國家之間有效的跨文化交際。打破隔閡、開闊視野,增進不同民族之間的文明互學互鑒,豐富與繁榮世界文化,是翻譯的價值所在。外語類高校能夠依託自身外語學科專業優勢,與國內外高校聯合開設符合人才培養目標的合作或交換等項目,將國際傳播、國際組織人才培養和區域國別研究相結合,培養“讀懂中國、理解世界”、會講中國故事、講好中國故事的新時代國際傳播外語人才,為建強新時代國際傳播專門隊伍提供人才保障。

外語類高校還可以通過學術交流促內涵建設,立足自身辦學特色,積極聯合當地外事辦等政府部門、社會團體,主辦國際傳播外語人才培養高端論壇等高層次、高水準、高規格學術論壇和交流活動,邀請國內外知名學者、專家共同探討國際傳播的新理念、新模式、新途徑,為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構建中國話語和敘事體系、提升國際傳播效能貢獻高校的智慧與力量。

另外,外語類高校還可以通過開展區域國別研究,增進中國與對象國之間的了解和交流。比如我校的“非洲研究中心”,自成立以來,就不斷加強與中國非洲研究院和其他高校非洲研究中心的交流合作,參與中非文明對話大會等學術交流活動,承擔外譯項目《精準扶貧100例》,組織師生參加“非洲大使延安行”和“非洲留學生論壇”等外事活動,得到了非洲大使團、陜西省外事辦及與會國內外專家的高度認可和讚賞。

這些嘗試和努力,都是外語類高校在推動國際間人文交流、語言文化與經濟合作方面的努力,通過增強翻譯能力和翻譯品質,為促進國家間交流互鑒、提升國際傳播實際效果提供重要助力。

記者:的確,國際傳播能力建設離不開翻譯品質的提升,您覺得外語類高校應該如何加強翻譯研究,提高翻譯品質,把國家的重大需求與學校的教育理念和辦學特色相契合?

丁晶: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示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是加強我國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的重要任務。”翻譯産生於語際,是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的重要前提和手段。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征程上,翻譯與國際傳播之間的關聯更加緊密。現在的應用型高校,在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加強我國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的重要指示下,都已經充分認識到提升翻譯品質對於服務國家對外傳播戰略的重要性。在新媒體時代背景下,緊密圍繞國家發展戰略和國際傳播能力建設需求,將翻譯研究與實踐相結合,走學科交叉融合、産學研結合之路,走特色化發展之路,才能培養出符合國家需求的優秀翻譯人才。

首先,要將翻譯實踐融入到課程體系中,把模擬實戰項目、行業合作項目以及社會公益項目等翻譯實踐項目作為專業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並在實際教學中加入中國價值理念元素,讓學生可以在提升翻譯能力的同時學以致用,更好地傳遞中國文化。

其次,要構建多元化的翻譯實踐平臺,深入推進學科交叉與融合。除了與國內企業共同搭建高級翻譯實訓室和綜合實訓平臺,還應該積極開展國際交流合作,為學生提供海外實習和留學的機會。這種全方位的實踐體驗拓展了學生的國際視野,也鍛鍊了他們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另外,學生還可以參與翻譯平臺的建設和運營,從而提升他們的資訊化素養和創新能力。

面對全球融合發展的新形勢及新文科建設的大背景,外語類高校應該力求在學科專業發展佈局上做到守正創新、與時俱進,有效推動國際傳播複合型人才培養,讓學生同時具備實際操作能力和創新精神。只要高校致力於為學生提供一個綜合性、開放性的學習平臺,那麼學生就會在實踐中成長為一流的語言服務人才,在創新中發展,為社會作出更多的貢獻。

記者:在人工智慧發展大背景下,外語學科發展機遇與挑戰並存。請您談談貴校外語學科建設中獨特的經驗或創新做法以及外語學科發展的未來規劃。

丁晶:從理解世界轉向傳播中國,從通用翻譯人才培養轉向專業翻譯人才培養,從語言技能專一培訓轉向以國際傳播為導向的綜合能力培養,翻譯不僅要幫助中國了解世界,更需要向世界闡釋中國。想要讓中國聲音在海外“聽得懂、聽得進、聽而信”,就必須進一步推進中外文化交流,打破西方話語壟斷,培養能夠講好中國故事的國際傳播外語人才。面對時代所需、國家所盼,外語類高校在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提升國際傳播效能和對外話語體系建設等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語言優勢,更有著義不容辭的責任擔當。

傳統的外語教學模式已經不能滿足國家政治、文化、科技和軍事發展的需求。在全球化發展的今天,在“四新”發展大背景下,外語學科需要與國際政治、國際貿易、國際傳播、科學技術、軍事國防、體育競技等領域的學科專業知識交叉融合,與區域國別研究相結合,走跨學科交叉發展之路。

針對我校外語學科優勢,英語、翻譯、小語種專業聯合旅遊、國貿、財會、教育、體育、醫護、工程等專業,進行多學科交叉教學,進一步動員外語學科人才,理解當代中國,講好“中國故事”,並向國際輿論場注入更多中國作品和中國聲音。這樣,才能讓世界從中國汲取發展動力,也能讓中國的發展更好地惠及世界。

總的來説,我校外語學科發展必須要堅持守正創新。守正就是要“不忘初心”,西安翻譯學院的根就是外語學科。發揮現有“國家級一流”“省級一流”外語專業優勢,開辦卓越人才培養創新班,做到人才培養與科學研究相對接。創新就是在新文科背景下,結合我校學科優勢,走學科交叉融合、産學研結合之路,不但可以深化“外語+專業”“專業+外語”複合應用型人才培養之路,培養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所需的專業化外語人才,還可以真正發揮我校外語特色,避免千校一面,走特色化發展之路,提升我校人才培養的社會競爭力。

今後,我校將繼續深化産教融合,加強與業界、國際組織、媒體等的合作,拓展實踐基地和合作項目,為學生提供更多的翻譯實踐機會;關注新興技術的發展趨勢,將其應用到翻譯教學和研究中;進一步加強國際化辦學,與國外高校和研究機構建立更緊密的合作關係,開展更多形式的國際交流與合作項目;優化課程體系,加強跨學科融合,培養既具備紮實外語技能又具備國際傳播、跨文化溝通能力的複合型人才;鼓勵教師參與國內外高水準科研項目和學術交流活動,提升學院的科研水準和學術影響力;努力培養更多具有國際視野和跨文化溝通能力的專業翻譯人才,為推動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和促進中外文明互鑒作出更大貢獻。

記者:對外翻譯既要站穩立場,也要考慮中外在意識形態、文化背景、審美心理、價值觀念和邏輯思維方式等方面的差異,從而提高中國話語域外傳播效能。因此,翻譯人才也被賦予了融通中外、幫助世界讀懂中國的歷史使命。請問您認為哪些舉措可以提高翻譯人才培養品質?

丁晶: 首先,要致力於專業學科融合。通過“省一流專業”“國一流專業”建設的強強聯合和創新發展,共同培養具備複合型專業基礎的高級翻譯人才。舉例來説,在課程設計方面,可以打造“英語+”的雙語課程,涵蓋商務英語、商務談判、國際市場行銷等內容。在師資培養方面,可以通過師資培訓、國際交流活動、博士生計劃,不斷提升教師的教學水準、專業能力和國際化視野,確保他們能夠為學生提供高品質的教學和指導。此外,還可以積極邀請行業專家和企業高管來校交流講學,為學生搭建與實際工作場景接軌的平臺,培養他們的實踐能力和職業素養。

其次,要致力於高校當地特色文化國際傳播人才培養。以我們學校為例,我校毗鄰終南山脈,對深入研究和挖掘這一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有著先天優勢。我校的專家教授和教師骨幹深入研究終南地區語言特徵,通過翻譯文獻、組織跨文化交流活動,促進外語學科師生對這一地區語言學特點的理解,促進終南文化傳播人才的培養。我們推出了一系列終南文化專著,並推出相應譯著,旨在向世界傳遞終南山的文化精髓;並將其融入到學生的課堂教學和課外活動中,進一步推動終南文化的傳播。

同時,為了提高翻譯品質、助力我國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培養更多的高級翻譯人才,外語類高校還應特別注重翻譯專業學生在意識形態和文化敏感性方面的培養。通過開設相關課程和工作坊,建設中西方各個國家文化展館,幫助學生深入了解中西方在意識形態、文化背景、審美心理、價值觀念和邏輯思維方式等方面的差異,使他們在翻譯過程中能夠準確把握和傳達原文的深層含義。

我相信通過這些舉措,外語類高校將會培養出更多具有國際視野、紮實外語技能、深厚文化底蘊和高度文化敏感性的高級翻譯人才,為推動構建我國國際話語權和敘事體系作出貢獻。

記者:面對新形勢、新挑戰,請您談談高校應如何呼應時代發展和國家需求,堅持家國情懷與全球視野的統一,在語言和翻譯技能的基礎上凸顯專業特色,擔負起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的責任和擔當?

丁晶:首先,要深化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明確“四國”人才培養目標。依託高校外語學科優勢,繼續深化“外語+”人才培養模式改革,開設諸如卓越人才實驗班、口譯特色班、國際班等,探索國際傳播人才、國際組織人才、區域國別研究人才及國際體育人才的培養路徑,助力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為我國對外翻譯和國際傳播事業發展提供人才支援。在課程設置上,我建議開設《理解當代中國》系列課程、《中國詩詞》(雙語)、《終南文化》、《中國外交》等特色課程,培養政治立場堅定、厚植家國情懷、融通中外文化、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的語言服務人才。

其次,高校間要加強交流合作,推進內涵發展。外語類高校應該與中國外文局、中國翻譯協會、國外出版社等中央和國家機構及國內外學術團體開展深度合作,發揮社會團體、學術團體專家資源優勢,加強地域文化對外宣介,展現更加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探索構建中國文化國際傳播敘事體系,提升國際傳播效能。

再者,外語類高校應聯合學界力量,主辦或承辦國際傳播人才培養等主題的系列活動,參與國際傳播及翻譯人才培養相關學術研討會,邀請國內外知名漢學家、翻譯家來校交流對話,提升教師隊伍的國際視域、學術視野,積極推進國際傳播話語體系構建。同時,開展與歐美、日韓等國際院校的國際交流合作項目,拓展國際傳播新渠道,探索國際傳播新路徑,推動中國文化的國際傳播,促進中外文明交流與互鑒。

總之,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外語類高校應該秉持“服務國家發展、培養國際人才”的辦學理念,以更加開放的姿態、更加務實的作風,為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貢獻更大的力量。(來源:中國翻譯協會秘書處)


【責任編輯:曹傑】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