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縮略圖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首頁> 中國教育>

推動中華文化對外傳播與交流 首屆中華文化外譯高端論壇在蓉舉辦

2024-04-22 15:53

來源:中國網教育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4月20日,首屆中華文化外譯高端論壇在成都舉行。本次論壇由四川大學外國語學院和四川省中華文化外譯與研究中心主辦,《探索與批評》、《翻譯學刊》、Forum for Linguistics and Translation Studies以及四川省高等教育學會高校外語專業委員會協辦。四川省社科聯原黨組副書記羅仲平、四川省一級調研員胡毅、四川大學社會科學研究處處長熊林教授、四川外國語大學校長董洪川教授,與中國社會科學院的相關專家及全國15所高校外語學院的院長和相關領域專家等齊聚一堂,為外語學科發展與中華文化傳播的融合獻計獻策。 

“此次論壇的舉行,對外語學科發展與中華文化傳播的融合具有重要意義。”論壇上,四川大學外國語學院院長王欣教授介紹了四川大學外國語學院的歷史、辦學現狀以及中華文化外譯與研究中心的研究特色。

據悉,本次論壇共有四場主旨發言,分別由四川大學外國語學院石堅教授和西南交通大學外國語學院院長俞森林教授、成都理工大學外國語學院劉永志教授和電子科技大學外國語學院副院長鄒濤教授主持。活動中,四川大學中華文化外譯與研究中心揭牌。

“在傳播中國故事的戰略地位日益凸顯的當下,高端複合型國際傳播人才的稀缺和理論研究的薄弱成為了當前外語學科人才融合培養面臨的難題。”四川外國語大學校長董洪川教授在作題為《大力推動學科專業融合,培養高端複合型國際傳播人才》的發言時認為,高校外語學科建設應把握好三個方面的關係,即國際視野與中國情懷的價值定位、外語與非外語學科深度融合,以及外語能力與國際傳播能力的複合培養。“要以新文科建設為導向,推動國際新聞傳播與外語學科專業的深度融合;以國際化特色高校建設為導向,提升學校的國際化水準;加強平臺和智庫建設,使人才培養能夠融入國家發展戰略,服務經濟社會發展。”“中歐文明之間的關係並非是相互威脅,諸文明間出於生存需要而發生的相互影響和變化是文明自身發展的特性。”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副所長梁展教授在作題為《從“西學東漸”到“文明互鑒”》的發言時從法國地理學家埃裏澤·拉克呂談起,分析了拉克呂關於文明交流的思想;復旦大學外文學院院長高永偉教授在作題為《中國概念在英語世界的接受和傳播》的發言時通過詳實的案例分析,分析了“元宵節”“獼猴桃”“白酒”等中國特色詞彙在英語詞典中的編纂過程是如何堅持中華文化的立場;西南大學外國語學院院長文旭教授在作題為《中國文化國際傳播的社會文化認知闡釋》的發言時表示,中國文化國際傳播應以社會文化認知為基礎,思考各民族的價值觀和民族心理,用中國智慧“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

“帕洛夫教授與中國有著很深的淵源,這可以視為外國學者了解和接受中華文化的一個縮影。”華中師範大學外國語學院院長羅良功教授在作題為“瑪喬瑞•帕洛夫及其詩歌批評思想的中國影響”時從瑪喬瑞·帕洛夫的詩歌批評實踐與思想入手,探討了帕洛夫的技術詩學、文化回憶錄與其他詩歌批評著作。“帕洛夫教授創建並踐行了堪稱美國詩歌批評第三道路的‘辨微閱讀’,融合了新批評的審美性與文化批評的文化性,對中國的詩歌批評理論産生了深遠影響。”同時,北京科技大學礦業與鋼鐵行業中外人文交流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陳紅薇教授在作題為《礦業與鋼鐵行業中外人文交流研究院實踐交流》的發言時提到,用相關具體事例介紹了該研究院的四項工作內容:國際智庫建設、開展橫向合作、中外人文交流實踐、基於中外人文交流和智庫建設的人才培養;中國社會科學院拉丁美洲研究所研究員郭存海教授在作題為《知識合作與中國在拉美的國家形象建構》的發言時表示,中國和拉丁美洲的合作日益超越傳統的政治經濟領域而拓展至人文交流、經驗知識分享和文明交流互鑒等更深更高層次。他從推進發展知識合作的可行性和必要性、連結全球發展倡議和全球文明倡議、發展知識合作的全球南方探索、中拉發展知識合作的創新實踐四個方面論述了中國和拉美之間知識合作取得的系列進展;對外經濟貿易大學英語學院副院長金冰教授在作題為《中西之間:當代科幻書寫的民族性與歷史性》的發言時表示,如何通過科幻想像和科學視角對現代化尤其是科技革命帶來的變化進行反思,是當下中國科幻文學的應有之義。後現代科幻文學通過對工業化時代的英國社會變遷與文化變革的隱喻式描寫和想像性重構,反思當下後工業技術資本主義時代的技術發展和帶來的倫理危機,從而揭示伴隨工業革命和現代科學的崛起而誕生的科幻小説具有的現代社會啟示錄意義;四川大學外國語學院院長王欣教授在作題為《建設有外語學科特色的哲社科重點研究基地——以“中華文化外譯與研究中心”為例》的發言時介紹了四川大學中華文化外譯與研究中心的基本框架。這一框架包括中華典籍外譯與理論話語系統研究、智媒時代中華典籍多模態翻譯模式研究和中華典籍語料庫與電腦輔助翻譯研究。

此外,王欣教授還闡述了中華文化外譯與研究中心的五項建設內容:打造多語種翻譯基地和多學科交叉研究高地;全力推進巴蜀文化外譯與研究,講好巴蜀故事,助力四川形象走向世界;培養能“講好中國故事”和“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的翻譯與國際傳播高端人才;建設“中華文化外譯”的資政服務體系;積極開展高水準的翻譯對話和學術交流。

“中華文化的外譯與研究一直受到外語學界的關注和重視,四川省中華文化外譯與研究中心以推動中華文化更好走向世界為主線,著力打造四川第一、西部領先和全國一流的翻譯實踐和研究平臺,積極探索講好中國故事與促進世界文化交流和文明互鑒的有效途徑,旨在增強國際傳播效能併為形成與綜合國力相匹配的話語權提供重要智力支撐。”在閉幕式環節,熊林介紹了四川大學和川大外國語言文學學科的歷史底蘊和發展情況,“希望在場專家學者能夠攜手合作,共同推動中華文化對外傳播與交流。”

“本次論壇匯聚了多位相關領域的專家,他們就中華文化的傳播和交流這一主題提出了許多具有建設性的觀點和指導意見。”四川大學外國語學院相關負責人表示,四川省中華文化外譯與研究中心的建立,有效地整合了跨學科和多語種的學科建設力量,將極大地助力外語與國際傳播的融合人才培養,服務於“中華文化更好走向世界”的國家發展戰略,在中華文化外譯和中外文明互鑒過程中發揮積極的示範和帶頭作用。

供圖:四川大學

【責任編輯:閆景臻】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