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縮略圖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首頁> 中國教育>

義務教育階段部分學校試點每天一節體育課 合肥揭開“大體育”改革序幕

2024-04-08 09:04

來源:中國青年報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近年來,每逢全國兩會,中小學體育和學生體質都會成為代表委員熱議的話題。針對現在學生較為普遍的肥胖、近視和心理健康等問題,在今年全國兩會上,不少來自體育界和教育界的代表委員再度呼籲,義務教育階段每天開設一節體育課,確保學生在校期間有1個小時的戶外活動時間。

事實上,近年來,一些地方教育部門將“每天一節體育課”的試點提上日程,但是真正付諸實施的並不多見。從今年春季學期開始,廣東省深圳市正式實施義務教育階段“每天一節體育課”。無獨有偶,在安徽合肥,義務教育階段部分學校的部分年級也進行了試點。

每天一節體育課,為何難以實施,到底需要破解哪些現實難題?如何落到實處,不流於形式,真正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這一舉措的實施將對中小學體育改革帶來什麼樣的推動作用?帶著這些問題,記者近日在合肥市的試點學校進行了深度調研。

新增的體育課時從哪來?

鼓勵“一校一策”,先試先行

根據國家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小學階段體育課設置普遍為一至二年級每週4節課,三至六年級每週3節課。今年2月,合肥市瑤海區教體局出臺了小學階段每天開設一節體育課實施方案,支援和鼓勵學校結合自身實際,在保證課程標準要求的基礎上,開展長短課結合、形式多元的體育課,探索將大課間、體育社團、課後三點半等各種形式有機融合到體育課堂,確保在下午四點半前落實每天一節體育課,切實有效增加學生體育課以及體育運動時間。目前,該區已有12所小學進行試點。

這也就意味著,試點學校的不同學段將面臨“4+1”或“3+2”的體育課程設置變化。根據2023年出臺的《安徽省義務教育課程實施辦法》,小學一至二年級每週26課時,小學三至六年級每週30課時。試點之後,在試點學校一二年級階段,每週5節的體育課,在課時上超過了每週4節的數學課。

守正才能創新。合肥市瑤海區教體局要求,各學校必須嚴格落實國家課程標準,保證各類課程的開設和學時要求,不得隨意增加或削減課程門類,或隨意改變各門課程的周學時數和學科總學時數。每個班級每週增加1到2節體育課,對於學校排課來説,自然是不小的挑戰,這也倒逼原有課程不斷精簡優化。

新增的體育課課時從哪來?參與試點的學校結合自身實際,因地制宜探索出不同的操作路徑:有的學校把新增的體育課課時安排在課後服務時間段,與原先課後服務中的體育活動相結合,既確保了每天一節體育課的目標,也突出了特色體育的教學理念;有的學校整合原先校本課程內容,騰出一定的課時,與體育課相融合,實現教學內容的融合與重構;還有的學校充分利用大課間時段,在此基礎上串聯一節體育課,擴展課時,實現全校共上一節“大體育課”。

此外,鋻於各學校師資、場地存在的差異,教育部門鼓勵各學校堅持問題導向,量力而行,結合實際形成“一校一策”,先行先試,逐步推廣。

據合肥市大通路小學教育集團辦公室主任張鵬程介紹,集團下屬4所學校,從老城區到新區,跨越了整個行政區,師資和場地條件差異明顯,最終選擇了條件相對成熟的新海校區二年級的7個班進行試點。

據合肥市長淮新村小學校長張正在介紹,因為學校擁有兩塊操場,且運動器材配備完善,尤其是體育師資配備相對充足,並長期開設手球、網球特色課程,因而1-6年級全面試點每天一節體育課。在該區,這也是唯一一所全面鋪開每天一節體育課試點的小學。

體育課的場地從哪來?

“大場地”拓展體育教學空間

與其他課程不同,上好體育課,首先要有場地。據了解,近年來合肥市加大了中小學體育場地、場館建設的投入,但是不少位於老城區的老學校囿于校園面積,場地依然吃緊。新增的體育課,無疑讓這一問題凸顯。

不過,改革就是迎難而上,集思廣益,對症下藥。不少學校先從盤活校內場地資源入手,拓展體育教學的空間。

“根據課程需求,我們充分摸底調研,對兩校區的運動空間進行了充分的挖潛,將操場、跑道、文化墻邊、教學樓下等空間充分利用,確保課程的場地落實。”體育教師出身的張正在提醒,這也是對體育教學場景的重構。

近年來,合肥市打造“15分鐘健身圈”取得成效,城市廣場完善了體育設施,家門口的“口袋公園”“口袋球場”相繼出現,附近的試點學校自然是“近水樓臺先得月”。

比如,為了擴展場地,和平小學主動向外“借”資源,與學校附近的和平廣場達成協定,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由班主任和體育老師帶隊前往廣場劃定區域開展體育教學,以解決校內場地不足的問題。

瑤海區教體局表示,每年將安排一定比例的經費用於建設體育活動場地和購買體育器材,使學校運動場地建設和體育器材配置滿足學生的運動需求。

在張正在看來,除了場地,體育器材和運動設施的配備同等重要。“一定要解放思想,體育器材不是放在保管室裏的,而是要放在孩子觸手可及的地方,同時要引導他們使用,確保秩序。”

此外,記者了解到,現階段體育設施不是很充足的一些學校也在“另辟蹊徑”,開設花樣跳繩、啦啦操等對空間要求不是很高的特色課程。這樣,既排除了學生爭健身器材的安全隱患,也確保了新增課程的實施。

安全是重中之重。據瑤海區教體局體育科科長劉業斌介紹,已經要求各校建立完善體育安全管理制度,制定安全預案,落實安全責任,加強安全教育和過程管理,避免學生意外傷害事故發生,確保學生安全。

體育師資從哪來?

多班聯合探索“大課堂”

記者了解到,不少學校在試點中對“多班聯合”這種課堂形式進行了探索,以破解師資不足的難題。合肥市明皇路小學現有教學班級45個,專職體育教師9人,校聘體育教師1人,鋻於當前的師資力量,學校僅在一年級開展試點。

不過該校是跳繩運動的傳統學校,培養過全國冠軍。合肥市明皇路小學體育教師劉治國介紹,目前學校在三點半課程中的“普惠託管”裏增加一節體育課,由專職跳繩教練員進行合班授課,3個班並到一起,體育教師或助理教練進行輔助授課。如此一來,既保證了師資配備,也全面普及了跳繩運動,確保了小運動員的梯隊建設。

與明皇路小學相比,47個班級、2000多名學生同上一節體育課的壯觀場面,如今是長淮新村小學本學期每週四固定的一節“大體育課”。所謂“大”,還體現在組織者上:除了體育教師,每個班配有班主任在內的兩名教師,值得一提的是,還有一名家長志願者也參與其中。

為了確保孩子在校1個小時的鍛鍊時間,該校將體育課與大課間串聯組合,以“大體育課”的形式呈現。每週四,全校新增的一節體育課統一安排在大課間之後,時間長達1小時,讓學生真正“玩轉”大課間。滾鐵環、投壺、竹竿舞、踢毽子、轉呼啦圈等傳統民間體育項目豐富多彩,每週一輪換。

課時的增加、教學組織形式的改變,最直接影響到的是體育教師,他們的角色也在轉化。“體育教師在上好體育課的同時,還要對課間、體育活動課、早操及各種體育競賽形式和內容進行科學設計和專業指導,並結合學校實際開發特色體育項目。”劉業斌總結。

現在,合肥市少兒藝術學校體育組長馬哲峰感到自己身上的擔子更重了。每天晚上,他都會先帶著自己的女兒練一遍第二天要教的動作。在他看來,“體育老師必須學會動腦子,一旦把教學大綱琢磨透了,一個拍皮球的動作,都夠上5節課的”。

“不過,上好體育課不能僅僅是體育老師的事,校長是開展活動的第一責任人,要帶頭參加活動;班主任是學生大課間活動和體育活動課的直接組織者,要帶領並督促學生參加體育活動。”張正在説。

儲雲芳是合肥市和平小學六年級班主任,她帶的班級也是多班合上“大體育課”。她把學生帶到操場集合,體育老師帶著一起跑操,她也跟隊跑,關注學生狀態及紀律,及時進行溝通交流。

“老師也要加入運動的行列,這樣才能設身處地了解學生的真實狀況,做好思想工作。”儲雲芳感慨:“更重要的是,老師也要參加運動,一起鍛鍊身體,不能光講不練!”

據她介紹,儘管有個別家長擔心畢業班學生的學業水準受到影響,絕大部分家長很支援每天一節體育課。“他們也向學校提出了一些期望,比如,體育課活動內容、形式多樣,儘量多與中考體育接軌等。”

家長的訴求點就是學校體育工作的重點,本學期,合肥市和平小學東校除了實施每天一節體育課外,還啟動一項全新的校園活動——“小胖墩趣味健身營”。據悉,健身營通過科學的飲食計劃和運動方案,幫助孩子們減輕體重、增強身體素質、提高健康水準。

該校在廣泛發動、積極動員的基礎上,通過體重測量、體能測試等方式從低年級選取了28名學生成立健身營。在保證正常的每天1小時運動外,該校利用放學時間組織“小胖墩”在營地開展健身運動,每週兩次,每次1小時。經過一個多月的訓練,一位王姓同學變化顯著,不僅降了體重,每分鐘跳繩從剛開始的60多個上升至140多個。

有品質的體育課怎麼上?

“大內容”助推五育融合

體育教學需要氛圍與感染力,但更重要的是課程計劃與教學品質必須得到保證。

在合肥市少兒藝術學校站塘校區副校長李亞瓊看來,體育課有自己的課程體系與教學目標,絕不僅僅是活動、遊戲。作為一名有著30多年從教經歷的體育特級教師,她認為,體育課其實很難上,現在每天一節體育課,更難了。

怎麼辦?李亞瓊給出的答案是——必須回到教研上。即使教學任務變重了,她所在的體育教育組每週都會專門抽出半天時間,討論近期的教學設計,對著大綱一起磨課。

該校最終明確了“每月1項體育競賽,每學段讓學生掌握1項體育技能”的目標,以體操課程、基本運動技能為學校體育特色,實施多元化的課程體系。

“我們經常遇到孩子喜歡體育,但不喜歡體育課的現象。”對此,李亞瓊認為,老師必須尊重孩子的興趣,讓他們在運動中收穫成就感、幸福感。為此,她和同事開發出豐富多彩的體操錦標賽、體能闖關賽、同心桿障礙跑、年級拔河賽等月度體育賽事,幫助學生強健體魄、享受樂趣。

享受運動的樂趣,身心自然得到放鬆。記者發現,不少學校都意識到心理健康同體育課融合的可行性與必要性。

劉治國認為,在體育課和集體活動中更容易觀察孩子的心理健康狀況,加之現在每天一節體育課,體育老師天天都與孩子見面,更要擔當好心理老師的角色。

劉治國班上曾經有一個學生,因為家庭原因,學習不夠上進,也不合群。後來,他的體育特長被發現,還被選為學校田徑隊的副隊長。接受體育訓練後,這名學生文化課成績也上來了,與師生的關係也融洽了。讓劉治國感觸最深的是,“他眼神變得溫和了許多”。

“現在體育組正和心理老師一起謀劃,打算把每月的心理健康課和體育健康、運動心理調節結合起來,為學生做好全面的健康教育。”劉治國説。

事實上,劉治國的設想在和平小學第二小學已經變成了現實,據該校心理老師胡玉琳介紹,本學期部分班級已經試點心理團輔遊戲與體育課相融合。這個遊戲名為《珠行萬里》,每個隊員手拿一根球槽,通過共同傳遞一個圓球,讓大家感受團隊間有效配合、銜接以及自我控制能力。

“遊戲在鍛鍊學生身體的同時,也讓他們學習如何在不成熟條件下勇敢抉擇,培養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克服心理障礙,增強自信心。”胡玉琳分析。

不少受訪的學校領導和教師向記者表示,體育教學內容的融合,也是“五育並舉”在課程內容改革上的具體體現。他們向記者提出一個設想:通過“體育+”的形式,構建體育“大內容”。

受訪的學校領導和教師認為,當下,為了學生的全面發展,心理健康、勞動、社會實踐都要求進課表,並且開足開齊,但是從操作層面看,難免會出現“爭課時”的情況。在體育課教學大綱計劃得以執行的前提下,是否可以拿出一定的課時,有效利用戶外空間,探索體育課如何與心理健康、勞動課等相融合?他們認為,在一定程度上這也是落實“雙減”政策,對現有課程體系的再度精簡和優化。

瑤海區教體局黨委書記、局長袁乃玉認為,應當堅持以創新改革為基礎,建立“五育融合”的課程體系。打破學科邏輯和領域界限,實現跨學科、多學科協同合作的“五育融合”教育,實現“一育引領,諸育融合”。要以“教材”為載體,從“五育融合”的視角挖掘教材中蘊含的“五育”育人點,並在有機融合中進行整體設計與實施。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王磊 王海涵 通訊員 吳海波

【責任編輯:曾瑞鑫】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