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縮略圖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首頁> 中國教育>

大學校園開放如何找到“最大公約數”

2024-03-27 08:44

來源:北京日報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前不久,武漢大學校內大學生與遊客發生糾紛一事引發社會關注,“高校校園開放”再次成為熱門話題。近年來,希望高校校園向社會開放的呼聲越來越高,但高校在開放的過程中也確實遇到了一些麻煩。那麼,人們究竟為什麼希望高校打開大門?在校師生是否贊成這一舉措?大學校園開放如何才能找到“最大公約數”呢?

問題1:人們為什麼希望進高校校園遊覽?

參觀大學有助提升全民文化素養

市民唐西仁

時下,大學校園開放的呼聲越來越高。首先應該看到,這是社會進步的內在要求。隨著人們物質生活水準的提高,大家對精神文化的需求也水漲船高,不論是大學所在地的城市居民還是外來遊客,都對進入大學特別是名校參訪抱有越來越強烈的期待。這是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轉化背景下,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增長的生動體現。勢在必行,只能因勢利導,不能回避遏制。

從功能來看,大學既肩負著教學科研的任務,也承擔著社會文化培育的職責。在城市中,大學常扮演著文化地標的角色,尤其是歷史悠久、人文積澱深厚的名校,更被視為精神高地。大學對文化的塑造功能,不僅體現在研究機構和研究者向社會提供思想文化産品,還體現在以校園內的文化設施和文化活動陶冶人心、涵育世風。作為最重要的公共文化資源之一,大學理應為全民享有。拒民眾于校門之外的做法,看似守護了“一方凈土”,實則不符合保障文化權益的基本準則,客觀上也降低了文化資源的使用效率。相反,打開校園大門,讓更多的人享受荷塘月色、未名湖水、珞珈櫻花、岳麓山景等校園風光的熏陶,無疑有利於促進公共精神生活交流,提升全民文化素養。

更應看到,在校園開放的呼聲中,最強烈的來自於家長和孩子。“10後”“15後”佔據了當下中小學生的絕大多數,他們的家長正是我國高等教育率提升的受益者,深知大學文化對人格養成的重要作用。給中小學生創造走進大學校園的機會,讓他們看看卷冊浩瀚的圖書館、激奮人心的校史陳列,近距離接觸科學探索和知識傳播,生動感知名家大師的風範,鮮活了解“學霸”哥哥姐姐們刻苦鑽研的精神,“提前”接受大學人文精神的影響,種下愛國樂學、求真向善的種子,小而言之,會影響孩子的一生,大而言之,則關乎民族和國家的未來。

為此,我不但希望大學校園開放,而且希望常態化、全方位、有策劃地開放。不可否認,有些遊客是抱著“走馬觀花”“曬圖打卡”的目的涌入大學校園的,但同時應該反思,這一現象的出現一定程度上和大學開放的水準和方式有關。如果只開放一些標誌性景點和建築物,那麼,進入校園者只會把自己定位在觀光客的身份上。如果大學圖書館、體育館、博物館以及校內的講座、沙龍、演出等文化活動都向公眾敞開大門,那麼,自然會引來愛好思考、閱讀、藝術和體育的人們。而他們對校園文化生活的熱情參與,又會帶來新的活力,有力推動校園文化建設乃至高等教育的高品質發展。

可見,回應民眾的這一呼聲,是大學管理者的職責所在,不是附加題而是必答題。而開放校園不是“一開了之”,其本質要求是實行更加科學的管理。在這個問題上,堅持公益原則是底線,不破壞正常教學秩序和師生的校園生活是紅線。在此基礎上,只要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因校制宜,按不同時段對校園內不同區域採取靈活的開放政策,同時,充分運用網際網路等技術手段,推行預約入校、錯峰參觀、強化疏導等方法,就一定能夠讓校園開放變成公眾和大學互惠互利的雙贏之舉。

問題2:高校老師希望校園對外開放嗎?

開放校園能夠實現“雙贏”

北京建築大學保衛處處長楊湘東

校園開放涉及校園資源供給、校內教學科研秩序、屬地周邊需求等多方面訴求和各類複雜情況,不同高校、不同屬地也存在差異,但總體而言,高校應該向社會開放。

從大的方面來講,社會服務是高校基本職能之一,向社會開放、服務社會需求本身就是高校存在的應有之義;其次,公辦高校是國家辦學,就應該以人民為中心,向全社會提供各類資源和服務;第三,首都高品質發展,需要向居民提供更高層次的運動健康、文化精神生活供給,高校作為各類運動、文化設施相對集中的高地,可以為提升人民生活水準做出貢獻。

從高校自身來説,開放辦學是學校高品質發展的必由之路,開放才能引入更多資源;其次,各類學術會議、科研講座、交流課堂等是高校人才培養的重要途徑,校園開放才能有利於這些活動的開展;第三,高校各類運動場館、文化資源設施等在學生集中上課期間使用率下降,社會人員進校可以填補這些缺口,提高校內資源使用效率。

我所在的北京建築大學從2023年3月開始,通過社會人員預約、備案等進校方式實現了校園的全部開放,做到了既方便社會人員進校,又實現了對社會人員可控和管理。學校西城校區地處核心區,周邊居民區、單位等集中,人員密集,學習、運動、休閒場所資源緊俏;大興校區地處大興區西部新城,周邊居民運動休閒場所不能滿足需求,校園開放後,學校操場、體育館、冰場等各類設施、優美的校園環境和良好文化氛圍,吸引了周邊很多社會人員進校,大大提升了周邊單位人員和居民的生活水準。尤其是2023年12月,學校大興校區明湖冰場對社會開放後,成為大興區居民新的最熱“打卡點”,引發社會高度關注,我們學校也因此成為校園開放時間較早、開放程度較高的高校之一。校園開放滿足社會人員需求的同時,良好的場館設施、優美的校園環境、向上的學生風貌給進校人員留下了深刻印象,學校的社會影響力、社會美譽度進一步提升,學校招生、就業、科研等都從中獲益。

高校承擔著人才培養的核心任務,正常教學科研秩序必須維護。我們學校開放之初,也確實存在過校內秩序與社會人員的磨合階段,因此,我認為校園開放必須堅持服務管理並重。一方面,要加強對進校人員的教育管理,適當控制進校社會人員人數,引導社會人員遵守校園各項規定,維護校園良好秩序;另一方面,校園安保力量要加強巡視,及時發現和消除各類影響秩序行為。此外,還要加強與屬地公安等力量的聯動,防止不法人員在校內進行各類違法行為。

未來,高校應該向著高品質校園開放的目標,持續優化校園開放佈局和內容,精細管理,滿足不同類型社會人員的需求,合理調配校內外資源供給,用更好的服務、更細的管理打造符合首都人民需求的高品質的校園開放。

問題3:大學生們對校園開放有何看法?

開放有利於發揮高校文化價值

大三學生連祥宇

校園開放雖然會在一定程度上給高校管理帶來難度和挑戰,也可能給我們的校園生活帶來不便,但從總體上來説,我還是希望校園開放的,因為這樣能夠更好地發揮高校的文化價值。

一方面,校園開放能夠使高校的優質資源服務社會,更好地實現高校的社會功能。作為教書育人、科研創新的高地,高校具有優質的教育資源,校園開放後,更多的人將走進大學、了解大學,圖書館、體育場館等資源也會得到更加充分的利用,這樣既提升了人們的綜合素質,也令社會文化氛圍更加濃郁。在開放過程中,高校也可以因勢利導,開展校史校情、招生科研等方面的宣傳,進一步提升高校的社會影響力。另一方面,校園開放後,大學生不妨以志願者的身份參與校園開放服務,這樣不僅能夠緩解校園管理壓力,也能提升社會實踐能力,為將來步入社會、走上工作崗位積累更多的社會經驗。相信隨著管理制度的健全,當前校園開放存在的問題會逐步得到解決。

希望校園“有限制地開放”

研三學生張穎

我不希望當前校園完全開放,如果必須要開放,校園服務設施級別和數量至少得再升一個等級,並有配套安保措施,形成“有限制地開放”。否則,勢必會影響學校正常秩序和師生學習生活。

大量遊客與中小學生研學團進入高校,會擠佔校園的公共資源,降低校園的安全系數。去年暑假的研學熱猶在眼前,全國各地的中小學生組團參觀北京高校,令暑假的校園熱鬧了,也嘈雜了。而大量社會人員進入校園後,校園設施增加了被破壞的風險,還可能出現發小廣告、財物丟失等問題。

當然,大學校園並非只屬於在校師生,校內博物館、校史館、著名景點可以開放參觀,但是教學區、生活區應該有嚴格的人員出入核驗。為了保證安全,教學樓、宿舍樓等都應該加裝刷卡機、門禁等設備。像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等面積比較大的高校可以開闢一些專門線路供遊客參觀,並且需要採用合理方式,比如通過線上預約、適當增加學生可邀請人數、緩解交通擁堵、增加治安設施等,對參觀區和教學區實行模組化管理。至於一些面積比較小的高校,就需要酌情開放了。

思考與建議

社會人員進高校應遵守學校規矩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

近來,武漢大學校內遊客違規鳴笛被大學生制止後雙方發生衝突,引發社會關注,也再度引發大學校園是否應開放以及如何開放的討論。

高校應該根據實際情況向社會開放。事實上,目前全國各高校也大都在積極對外開放校園,延長校園開放時間,充分利用校內場館資源,增設互動體驗活動,發揮大學的社會教育功能,增進學校與社會的相互了解,豐富遊客的高校觀感,大學也因此更好地融入社會、服務社會。這顯然是積極向好的態勢。

不過,這次武漢大學發生的校園衝突也給人們提了個醒兒,大學師生需要適應校園開放,社會各方尤其是公眾也需要約束自己的行為參與到大學開放中去,並且應該秉持著尊重大學規則秩序的基本態度,畢竟,大學是高等學府,人們走進大學校園不能像走進商業機構,要遵從大學師生的學習與生活方式,儘量不要打破大學已經形成的秩序常規。

大學的開放性是由大學的社會職能決定的,社會公眾與大學的相處之道在於,獲得大學校園開放之益,但不能違反學校規定,干擾、阻礙大學的正常秩序。而應在進入大學時與校內師生一樣遵守大學的規章制度。如果出現違規行為,大學校園內每個人都有勸阻、指正或阻止的責任和義務。這件事中的違規者面對此情景下依然我行我素,甚至動粗,就不只是失禮,還是更為嚴重的違規。

大學開放旨在營造並維護大學的原生態,在大學內部人人平等是基本準則。儘管平等已經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原則,但社會上確實還有人有較濃的特權意識。有這種意識的人進入校園未必就能改變自己的觀念,還可能把進大學校園當作比闊的機會,這是非學校師生進入校園內出現各種衝突的觀念根源。對於這種觀念持有者,即便校園裏有各種標牌提示,往往也難以自覺認識到自己的過錯,並以自認為有效的方式繞過或“解決”問題。校園內師生對此類人和事要主動監督,學校安保人員要嚴格執行學校規定,儘量減少此類事情發生。

大學的基本活動是育人、學術研究,這類工作本身對環境的要求不同於工廠車間和農田曠野,也不同於機關部門。依據“入鄉隨俗”的常理,校外人員進入校園自然要遵守規則,如果破壞了校園生活的寧靜秩序顯然不妥。像武漢大學校園內的櫻花每年都會吸引遠道而來的觀花客,觀花者不僅應遵循校內的交通規則,還應該意識到附近教室裏有人在學習、上課、做實驗,不要任性地打擾別人。

大學不開放就難以建立學校與社會間的相互信任,信任不足常是矛盾與衝突增加的原因。常態的開放有助於建立學校與周邊社區以及各類社會人員的相互信任。充分的信任就能依據共同認同的規則處理好校內師生與社會各種成員的關係,大家都自主自覺地維護大學的核心價值。

當然,校園管理人員需要也有責任對校園開放出現的各種問題及時記錄、分析、總結,找到妥善的應對和解決辦法。在常出現問題處豎立標牌或以其他方式提示。建立健全校園安全風險防控機制,完善相關管理制度,對校園內發生的事件及時公正處理,處罰得當,並追根溯源採取有效防範措施,在不影響學校正常秩序和師生學習生活的前提下,使校園開放有序有效,最大限度實現包括師生在內的社會各方對校園資源的利用。

開放校園是高校和社會雙向受益的事,社會公眾進入大學校園之前也有必要對高校的規章制度、行事風格有所了解,珍惜機會,尊重師生,以走親訪友的心態,將校園當作自己親友的家園,明晰應該注意什麼、如何保證自己的行為不影響良好的校園環境,宜與求學一樣心存敬畏而不是肆意妄為。


【責任編輯:曾瑞鑫】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