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綠色公園到學校課堂,宜賓長寧希望小學“美如畫”
春風吹綠了枝頭的嫩芽,吹綠了地上的小草。踏進宜賓市長寧縣希望小學,映入眼簾的皆是盈盈綠意,或是綠樹環抱的跑道、嬌艷多姿的花卉,又或是迎著斜坡而上的青翠草坪,無一不在彰顯綠色生機與生命活力。
“真是個讀書的好地方。”跟隨學校黨總支副書記、校長曾德志的腳步,深入了解了這所被綠植簇擁的“綠色公園學校”後,記者不禁由衷地感嘆道。
向“綠”而行
打造公園裏的綠色學校
長寧縣希望小學創建於1964年,緊連“竹都公園”;1993年由臺胞王先生捐資,省臺辦和省青少年基金會援建,長寧縣人民政府承建,成為了宜賓市第一所希望小學;2004年,學校探索城鄉教育均衡化發展,建成希望小學教育集團,設校本部以及東山、加寧、明德、海鋒、古坪五所分校。在幾十年辦學經驗的積澱下,學校確立了以“一座公園裏的綠色學校”為發展定位。
“我們的目標是創造一個鳥語花香、綠樹成蔭、環境幽雅的校園環境。”曾德志介紹,為了實現發展目標,學校在綠化方面下了大力氣,種植了各種樹木、花草,每年都會投入一定的資金對校園進行綠化美化,鞏固提升綠美學校建設成果;同時將生態文明建設、綠色發展理念融入學校人才培養、校園建設、教育教學管理等各環節,全面提升綠化美化校園整體水準和師生生態文明素養。經過長時間的堅持不懈,校園環境變得寧靜清幽,樹木蔥蘢、綠草如茵。學校獲得了“園中校,校中園”的美稱,還先後榮獲四川省防震減災科普示範學校、宜賓市綠色學校、宜賓市環境優美示範學校、宜賓市環境友好節約型單位、長寧縣園林式單位等榮譽稱號。
路上有花朵、地上有草坪、窗外有綠樹,全方位立體式的校園綠化環境,讓整個希望小學成為了四季常綠、四季有花開的公園裏的綠色學校。
護“綠”成長
建設高素質教師隊伍
我們常説:“孩子是祖國的花朵,老師是辛勤的園丁。”
在長寧縣希望小學,就有這樣一批高素質、充滿活力的“園丁”,他們辛勤培育著每一個孩子,用甜美的甘露滋潤著每一個生長在陽光下的花朵,把綠色的種子、綠色的夢想深深根植于學生內在的心靈。
曾德志告訴記者,學校實行希望小學教育集團內龍頭學校黨總支書記、校長統籌調配教師校際間無障礙交流;結合學科實際,分教研組、學科組、備課組研討學科教學基本要求,推進“融創課堂”“情境教學”模式實踐研究;開展示範課、優質課、“同課異構課”“青藍師徒課”“課堂大比武”系列活動;開展走教、送教、校際交流等活動,全方位、多角度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和可持續發展。
據了解,目前,學校有四川省特級教師1人,骨幹教師2人,教學名師1人;宜賓市骨幹教師17人,宜賓市名師培育人選4人,宜賓市特級教師後備人選1人;長寧縣骨幹教師23人,高級教師24人,一級教師68人。優秀的教師隊伍,引領學生朝著健康的方向不斷前行。教師們充分利用現有資源,結合學校的實際情況,將“公園綠色”的理念與日常教學融合,積極研究、創新校本課程,關注學生的成長,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我們有菜園、果園,還有教室內外的學習園地。教育教學中,我們也會充分利用校園裏豐富的學習資源,讓孩子們在做中學,在學中悟,全面發展、茁壯成長。”該校語文張敏告訴記者。
“綠色”發展
創“綠色課程”體系
曾德志介紹,秉承“希望從這裡開始”的文化傳統,基於“希望同行,書香同在”的校訓,凝練“向上生長,希望之花朵朵開”的辦學思想,長寧縣希望小學形成了融合地方竹文化資源的少先隊特色校本課程和名師工作室“情境教學”課堂模式等特色項目。學校將“公園綠色”的理念融入到課程中,開設了生態體驗區、植物認知區等特色生態課程區域,學生們在自然環境中觀察、學習和實踐。在花園般的校園裏,孩子們有了自己的“生態教室”。
此外,記者還了解到,學校經常組織開展形式多樣的生態與環保教育活動,如愛護淯江河的“河小青”活動,梅硐竹石林、蜀南竹海、永江新村、蜀南花海、佛來山等主題研學實踐活動,激發學生愛護植物、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達到凈化、美化環境,共同營造綠色家(校)園的目的。在學校,除了學習,學生們還可以和大自然親密接觸,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去觀察、記錄校園裏的花、草、樹木,探索自然、感悟成長,不僅開闊了眼界、增長了見識,還在與自然相處的過程中學會克服困難,從而鍛鍊身體、增強體質。
“辦美辦好‘公園裏的綠色學校’,讓老師在一個綠樹成蔭、鳥語花香的地方生活,讓學生在一個姹紫嫣紅、四季如春的環境中學習,讓孩子在一個環境優美、充滿生機的校園裏成才,是學校一直以來的不懈追求。”曾德志擲地有聲道。
供圖:宜賓市長寧縣希望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