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烙”非遺傳承新“畫”卷
“我們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讓自然科學不再是人們心中難以企及的領域。”談及安慶師範大學致知生物科學工作室的成立初衷,團隊負責人、生物科學專業2022(6)班的周玲説。工作室成立以來,始終專注非遺烙畫的傳承與創新,走上了一條産品製作與知識輸出“雙向奔赴”的科普道路,讓自然科學知識“飛入尋常百姓家”。
“沉浸式”體驗 讓非遺在校園走紅
“第一次嘗試這種作畫方式,感覺很新穎!”“好像並不難操控,原來我也能繪製烙畫!”“僅僅是通電的鐵絲就能完成創作,科學真奇妙!”……勾線、點染、上色,在致知生物科學工作室成員的指導下,學生們用電烙筆描繪出一個個圖案,體驗了一番“沉浸式”的烙畫創作。
“烙畫,又稱燙畫、火筆畫,是一種中國傳統藝術形式。”團隊成員運用圖文、影像等方式,結合自身所學,生動形象地介紹了烙畫的歷史傳承和作畫方式,觀摩完大師級的優秀作品後,現場參與學生“躍躍欲試”,園林專業2023(1)班的黃常薇拿起電烙筆,選擇好圖案,專注地在木板上進行創作,“我覺得烙畫很有趣,沒想到自己也能親身體驗非遺文化的奧妙。”她表示,通過參與活動,不僅嘗試了新事物,更了解了很多與烙畫相關的知識。
烙畫創作人、園林專業2023(1)班的廖靜雅一邊講解烙畫創作技巧,一邊指導現場學生進行創作,她坦言,剛接觸烙畫就被其所蘊含的文化魅力深深吸引,“看到活動現場有這麼多同學對烙畫感興趣,我也感到非常驕傲,希望未來能繼續精進技藝,創作出更優秀的作品。”
科普進社區 文化點亮童心
在安慶市的榮升社區,致知生物科學工作室準備了一系列精心設計的PPT和互動環節,通過生動有趣的方式,向社區孩子們介紹烙畫這一非遺文化的歷史淵源、技藝特點和藝術價值。
“你們平時喜歡畫畫嗎?都喜歡看什麼動畫片呢?”廖靜雅從孩子們的興趣愛好入手,拿出提前準備好的工具和材料,向孩子們介紹了烙畫的基本概念、發展歷程和代表作品,並一一講解了烙畫的技法和風格,讓孩子們對烙畫有了初步的認識和了解。
在團隊成員的指導下,孩子們紛紛動手嘗試烙畫製作。一年級的張鳴宸小心翼翼地握住電烙筆,在木板上一筆一劃地繪製出一朵花,“哥哥姐姐們講得很有意思,烙畫也很有趣!”他表示,通過社區活動,對非遺文化産生了濃厚的興趣,未來也會不斷學習,做一個小小“傳承人”。
除了烙畫製作,志願者們還設計了一系列互動環節,如烙畫知識問答、烙畫作品欣賞等,讓孩子們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深入了解烙畫文化。“我們希望通過社區志願活動的方式,豐富孩子們的課餘生活,讓他們在親身體驗中感受到傳統文化的魅力。”周玲表示,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科普下,相信孩子們都能激發對文化的熱愛,勇於探索,不斷進步。
個性定制 在傳承中創新
在閒暇時,團隊會帶上原材料,在安慶市的商業中心進行擺點,宣傳、售賣手工製作的烙畫葫蘆,而對於不同客戶的需求,團隊成員可以做到現場打樣、繪製,創作出獨一無二的作品。“我買了三個,定製圖案分別是荷花、星星和稻穗,寓意都很美好。”從池州前來安慶旅遊的王星雨在攤位前駐足良久,認真挑選了自己喜歡的葫蘆並讓工作人員幫忙繪製了圖案,她表示,自己以前只看過傳統的烙畫作品,沒想到還可以個性定制,“回去後,我也會向身邊的親朋好友宣傳,讓大家都感受一下非遺文化的魅力與新意!”
蘑菇、噬菌體、細胞……電火閃爍之間,烙畫團隊突破了以往中國畫題材的限制,將烙畫技藝與生物科學相結合,通過在葫蘆上進行繪畫,創作出內容豐富的生物科普作品,借助“葫蘆”“福祿”的諧音寓意,實現了在傳承非遺文化的同時,讓科學知識深入人心。“我們蒐集了很多生物科學的理論,將他們以圖案的形式烙印在葫蘆上,增加了趣味性,使人們在購買葫蘆的同時也學習了知識。”周玲坦言,他們希望通過這樣的售賣活動,將非遺文化和自然科學知識傳遞給更多的人,讓晦澀難懂的科學理論變得生動有趣,從而被人們更廣泛地接受和理解。
(文/學生記者 滕軍 圖/學生記者 董依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