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縮略圖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首頁> 中國教育>

“黑競賽”屢禁不絕 中小學競賽項目該如何規範

2024-02-27 08:11

來源:光明日報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日前,教育部連續發佈兩則有關中小學競賽的通報:一起違規競賽被查處,另一競賽活動資格被撤銷。

2022年9月,教育部公佈了2022—2025學年面向中小學生的全國性競賽活動名單,被稱為“白名單競賽”,共有44項競賽進入名單。

一年多來,“白名單競賽”開展情況如何?不在“白名單”上的“黑競賽”,為何屢禁不絕?對於這兩種競賽,家長和孩子們及教師持何種態度?

“白名單競賽”須定期檢查核準

自2018年起,教育部已先後三次公佈通過審核的競賽清單,建立競賽“白名單”制度,嚴控競賽數量、提高競賽品質、確保競賽公益屬性。

2022年,為進一步健全面向中小學生的競賽活動管理制度,減輕因競賽造成的學生過重負擔,教育部等多部門聯合出臺《面向中小學生的全國性競賽活動管理辦法》(以下簡稱《管理辦法》)。《管理辦法》強調,任何學校、學生及家長堅持自願原則參加競賽活動,同時明確要求競賽活動的組織舉辦要做到堅持公益,不得以營利為目的;競賽各項工作不得進行委託、授權等。

2022年9月,教育部印發通知,要求入圍該批次“白名單競賽”的舉辦時間原則上為2022年9月至2025年8月,在此期間每學年舉辦不得超過1次,累計不超過3次。競賽以及競賽産生的結果不作為中小學招生入學的依據和高考加分項目。

近日被教育部發文撤銷資格的“致敬英雄”全國青少年文化藝術創作主題教育競賽,原屬於“白名單”中的活動,但該競賽存在私設子賽項、層層轉包、違規收費、管理混亂等突出問題,在社會上造成了惡劣影響。經多次約談提醒,主辦方仍未妥善整改,嚴重違反了《管理辦法》有關規定,受到嚴肅處理。

截至目前,“白名單競賽”只剩43項。

“這既是進一步落實‘雙減’政策的需要,也是為了更好警示相關機構合規辦賽,真正把競賽辦成學校教育的有益補充,而不是變成商業運作,不能存有僥倖心理。”全國校外培訓監管專家委員會成員、上海市教育科學研究院民辦教育研究所所長董聖足表示。

全國校外培訓監管專家委員會成員、首都師範大學中小學生校外教育研究院院長薛海平認為,某些競賽可能在宣傳中誇大其獎項作用,吸引學生和家長參與,但獎項實際認可度並不高;或競賽組織過程缺乏透明性,評判標準不明確,導致結果不公正。

薛海平建議,對已經通過審核的“白名單競賽”,也應定期檢查核準其辦賽行為。在保證辦賽行為規範前提下,可鼓勵學有餘力的學生參與“白名單競賽”,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能力,為國家培養科技創新人才奠定基礎。

“黑競賽”為何屢禁不絕

記者注意到,在“白名單競賽”之外,還存在大量的“黑競賽”。

在參加繪畫比賽的路上,劉燕一直和兒子暢想著本次比賽主題——“我的夢想”該怎麼畫。

為了吸引劉燕帶孩子參加,繪畫輔導班老師告訴她,“參加的都有獎”。孩子馬上要上小學,劉燕的盤算是,“如果得獎,寫在簡歷上會好看一些”。

到了比賽現場,情況卻完全不是預想的那樣。

老師詢問孩子喜歡什麼,孩子説喜歡船。於是,老師在網上下載了一張船的照片,讓孩子臨摹。

劉燕坦言:“這與比賽主題沒有絲毫關係,更沒有給孩子任何發揮想像力、體現靈感和才華的空間。”她從教室外的電視監控中看到,畫到一些有難度的地方,“老師竟直接上手了”。

這樣的競賽輔導課程,花費了劉燕6節課時費,每節均花費不菲。

劉燕遭遇的,就是純以營利為目的的“黑競賽”。

某輔導機構一位教師坦言:“辦比賽就是為了銷課。有比賽、能獲獎,對家長和孩子的誘惑力就大些。不然,家長們買的課包,怎麼消費掉?”

市場上,面向中小學生的“黑競賽”為何屢禁不絕?董聖足分析,一些機構或個人出於逐利性,規避行政監管,擅自違規辦賽,並且通過編造各種“利好消息”蠱惑廣大學生及家長,以達到“願者上鉤”的目的。

“部分學生家長受舊有觀念及習慣思維的影響,仍誤認為只要是競賽拿了獎,就有助於孩子升學或推優,想給孩子‘優化簡歷’,存在從眾心理。還有一部分家長想掌握孩子的學習情況,而僅依靠校內考試又無法達到他們的要求,於是選擇參加競賽。”董聖足表示,家長的這些心理被商業機構或個人利用,導致“黑競賽”屢禁不絕。此外,也有專家指出,少數學校在招生時仍未根除對競賽成績不加甄別“高看一眼”的傾向,也于無形中加劇了家長、學生對競賽的追逐。

由於競賽活動的多樣性和靈活性,相關部門很難做到全面、及時、動態監管,也給了“黑競賽”可乘之機。中國民辦教育協會日前提醒,部分機構和個人以研學旅行名義在河北邯鄲、山東泰安等地舉辦“華杯賽”競賽。經向相關地方政府部門核實,該競賽為違規競賽,試卷已被收繳,相關責任人正在接受有關部門調查。

薛海平表示,研學旅行是近年來新興的教育模式和消費業態,涉及教育、文旅、市場等多個管理部門,也易於為“黑競賽”提供土壤,需要嚴格監管。

興趣培養、素質提升,讓競賽回歸本義

家長李欣一向熱衷於讓孩子參與各種競賽。但凡家長群裏有競賽通知,“都會仔細看看,生怕錯過機會”。

即便李欣知道“白名單競賽”的存在,但她依然覺得“參賽多多益善”,並不是很在乎競賽含金量。

一次,兒子參加線上奧數比賽時,李欣發現監考一點兒也不嚴。“為了拿個好名次,我就自己直接上場了。反正只要提交答案,就有獎。”

在李欣孩子的入學簡歷上,這個“奧數比賽”一等獎,也被列入其中。她篤定,“你別看這些奧數比賽之類虛頭巴腦的,但肯定是學校挑選孩子的重要標準之一。”

“長期以來,競賽獲獎證書被家長們視為小升初、爭奪優質教育資源的籌碼,雖然多次出臺政策去規範,但很多比賽熱度不減。因此,還需下大力氣引導家長、學生真正破除對競賽的迷信。”董聖足表示,應理性看待競賽的作用,對於部分具有學科特長和興趣、學有餘力的學生而言,參與競賽可以開闊眼界、激發潛能,達到以賽育人的目的。但並非所有學生都適合參加競賽。“不可懷著功利之心參加各種無謂的競賽活動,要自覺抵制各種‘黑競賽’,否則就會加重學生課外負擔,影響身心健康成長。”

教育部明確規定,即使是“白名單競賽”,也均不作為中小學招生入學的依據。薛海平認為,此舉目的是凈化和優化競賽環境,讓競賽回歸興趣培養、素質提升的本義,真正成為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健康成長的有力抓手。

薛海平還建議,嚴格監管中小學校招生入學行為。各地教育部門應緊盯招生季等重要時間節點,部署開展專項檢查,嚴肅查處競賽結果與招生入學暗中掛鉤行為,對於存在違規行為的學校,依法依規追究相關人員責任。

(本報記者 陳鵬)

【責任編輯:曾瑞鑫】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