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縮略圖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首頁> 中國教育>

年輕人都想上岸,“岸”的盡頭是什麼

2024-02-23 08:47

來源:中國青年報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對於年輕人來説,“上岸”不僅僅是一個詞語,更是一種精神象徵,它代表著克服困難、超越自我、追求卓越的人生態度。

大三學生范小雅為了畢業後能成功“上岸”遊戲公司,拼命刷了3段實習經歷;大四學生聞銘參加完2023年研究生招生考試,正在等待“上岸”的審判;齊鹿路則從研三上學期開始找工作,海投94份簡歷,經歷52場筆試、20場面試,最終成功“上岸”某中央直屬事業單位……

在夸克聯合中國青少年研究會發佈的《2023年輕人搜索關鍵詞報告》(以下簡稱《報告》)中,“上岸”成功當選2023年輕人狀態關鍵詞。“上岸”公務員、“上岸”教師、“上岸”研究生、“上岸”國企、“上岸”高考更是成為“上岸”的top5相關搜索熱詞。

《報告》提到,“上岸”指的是年輕人在考試層面的成功狀態,在2023年廣泛應用於公務員、事業單位等考試領域,體現了年輕人對於實現職業理想、人生目標、美好未來的追求、執著與嚮往。對年輕人來説,“上岸”不僅僅是一個詞語,更是一種精神象徵,它代表著克服困難、超越自我、追求卓越的人生態度。

擠進年度熱詞,年輕人為何執著于“上岸”

聞銘一直非常喜歡播音主持專業,可因為父母對藝考不太了解,不敢輕易嘗試。上大學後,她依然沒有放棄對播音主持的嚮往。“考研是一個重新選擇的機會”,聞銘説,“我想借這個機會探索真正感興趣的領域”。

在備戰考研的半年時間裏,聞銘時常感到恐懼、迷茫,“心態崩的時候會懷疑自己選擇的這條道路對不對,也會擔心自己考不上,讓別人看笑話”。

“去年10月,我的心態非常差,一度産生了逃避的想法,考慮要不要換個賽道,出國、‘考公’或者找工作。”聞銘説,“一邊崩潰一邊也想清楚了,出國經濟壓力太大;‘考公’總覺得不甘心,還是想在年輕時嘗試更多職業;找工作的機會很多,也不必急於一時”。

聞銘回憶,“想清楚後,我覺得考研對我來説不僅僅是學歷的提升,更是一次證明自己的機會,即便沒有成功,挺過了這一關,總歸有所收穫。”考試時,聞銘把答卷寫得滿滿噹噹,堅持到了最後一秒。

齊鹿路最初找工作時,只想找一份好工作,可怎麼定義“好”?她也説不清。跟聞銘一樣,她的“上岸”過程充滿了掙扎、糾結與迷茫。

“找工作時,周圍同學有的想進‘大廠’賺錢,有的想進體制內,穩定還有編制和戶口。我對這兩種選擇沒什麼概念,又想賺錢,又覺得穩定些也不錯。”齊鹿路説,“找工作初期,我只要刷到對口的招聘公告就會投簡歷,每當招聘單位問我為什麼選擇他們公司或者對未來有什麼規劃時,我總是答不上來”。

轉折發生在一次私企面試。面試官問她打算在北京待多久,齊鹿路有些蒙,面試官告訴她,公司沒有戶口也沒有編制,員工流動性很強,大部分員工待幾年就會回老家。

那次面試,讓齊鹿路的“上岸”目標逐漸清晰,“我從小就喜歡北京,壓根兒沒想過回老家發展。想要長久在北京待下去,戶口是剛需,解決編制戶口就成了我‘上岸’的方向”。

北師大珠海分校教育學院副教授高艷認為,當前年輕人的人生選擇逐漸多樣化,但選擇多未必是好事,面對多樣的選擇他們會迷茫,會焦慮,沒有人告訴他們應該如何選。所以才出現了那麼多年輕人出國、“考公”、讀研、考編“多手準備”或不斷定立“上岸”目標,反覆追求“上岸”的情況。

高艷談到,年輕人追求“上岸”,表像來看是想在不確定的環境中安定下來,尋求生活的確定性,從更深層的心理層面分析,他們是在追尋一種自我認同與身份認同。

“在與社會、外界不斷接觸、碰撞的過程中,他們慢慢意識到自己是什麼樣的人,想過什麼樣的生活,逐漸形成清晰的自我概念與自我畫像。”高艷談到,“‘上岸’其實是年輕人心理髮展到一定階段的心理需求”。

“追求‘上岸’並非這一屆年輕人所特有”,高艷説,“老一輩在青年時期追求‘下海’和現在的青年追求‘上岸’,都是追求自我身份認同的表現”。

“無論什麼年代,年輕人永遠都是最願意嘗試、最願意迎接挑戰的群體,只是囿于社會環境的不同,會表現出不同的傾向”,高艷談到,“20世紀90年代,整體社會環境十分確定,年輕人受不了一眼望到頭的生活,便會想要下海冒險。如今受新冠疫情影響,加之經濟形勢不穩定,就業競爭加劇,‘上岸’對於年輕人來説不僅是求穩,更是一種探索,以此為抓手,用‘考公’、考研的形式讓自我相對穩定下來”。

【責任編輯:曾瑞鑫】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