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縮略圖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首頁> 中國教育>

輔導員引路大學生尋找“真正的自己”

2024-02-04 08:27

來源:中國青年報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3年前,研究生畢業的聞晨陽怎麼也沒想到,自己會被喊作“老母親”。那一年,24歲的她成了蘭州大學資訊科學與工程學院最年輕的輔導員。

面對比自己小不了幾歲的學生,大到黨團建設、就業指導,小至宿舍相處、心理輔導,聞晨陽每天都在與各種瑣碎又繁重的事務“打交道”。不過,在她看來,這是一份可以永遠保持新鮮感和好奇心的工作。“每個學生都有自己鮮明的特點,他們來自不同的地域、家庭,你永遠不知道下一屆學生會是什麼樣,因此就需要根據不同情況採取具體的教育引導方法。”

在高校,如果要問哪位老師最了解學生的脾氣秉性,非輔導員莫屬。以往,很多人覺得這份工作約等於學生的“保姆”,忙碌又費心的輔導員們仿佛是學校裏的“小透明”。事實卻是,輔導員工作並不只是簡單地解決同學們學習生活中的小問題,大部分時間裏,他們需要著眼于學生的精神賦能,引導學生健康全面成長。

有人稱“鐵皮”輔導員專門治愈“脆皮”大學生。但在聞晨陽眼中,更像年輕人一起“突破重圍”。

2017年9月21日,教育部發佈《普通高等學校輔導員隊伍建設規定》,規定了輔導員的九項主要工作職責:思想理論教育和價值引領,黨團和班級建設,學風建設,學生日常事務管理,心理健康教育與諮詢工作,網路思想政治教育,校園危機事件應對,職業規劃與就業創業指導,理論和實踐研究。輔導員成為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幹力量,也是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組織者、實施者、指導者。

輔導員隊伍正在向專業化、職業化、專家化發展。據統計,截至2022年3月,全國高校專兼職輔導員達24.08萬人。

“年輕人往往更需要被關注到困惑背後的情感”

每週三下午,中國政法大學法律碩士學院輔導員蘇宇都會準時出現在一間叫作“小宇姐姐”的諮詢室裏。這間佔地面積不大的屋子,被學生們看作是排解學習壓力、處理人際關係、尋找人生方向等問題的“百寶箱”,蘇宇則被學生親切地稱為“姐姐”。

2017年,蘇宇主持開設了“職面人生”輔導員工作室,主要目的是幫助學生解決就業擇業問題。久而久之,她發現,工作室開始收到越來越多的“成長困惑”:“我應該成為什麼樣的人”“選擇‘躺平’還是加入‘內卷’”“我和宿舍同學的日常作息不一樣怎麼辦”……

“由於大學生活的特殊性,大部分同學離家比較遠,他們在遇到情緒問題或難以解決的難題後,還是會第一時間尋求輔導員的幫助。”有一次,蘇宇發現一名學生表現得有些“反常”,後來才了解到這名同學因家庭變故,在校外身兼數職。蘇宇把這名同學喊到工作室,只問了一句:“最近還好嗎?”她的眼淚就像斷了線的珠子,不受控地落了下來。

從她的敘述中,蘇宇仿佛看到了一個要強的女孩在現實困境中的不甘與突圍。在這場交流中,學生説、老師聽,沒有預設的分析和勸解,也沒有所謂的大道理。談話結束後,她對蘇宇説:“老師,很多話我沒有跟別人説過,我只説給你聽,因為我信任你。”

“共情和理解也許是給予這些年輕心靈的第一層守護。”在蘇宇看來,輔導員這個身份,日常面對的是多樣的學生,如果稍不注意容易變成經驗老到的説教,“年輕人往往更需要被關注到困惑背後的情感”。

成為輔導員之前,聞晨陽並不覺得這是一件難度太高的工作。工作短短幾年,她越發感覺到,輔導員工作是一件良心活兒,需要很多情感投入。

按照規定,高校一般以師生比不低於1:200的比例設置專職輔導員崗位。這就意味著,每一位輔導員要同時對接200名學生。

如何讓每一位學生的情緒和問題都能“被看見”“被解答”?

寒來暑往,“職面人生”諮詢室接納著每一位與眾不同的學生。蘇宇記得,有一名性格內向的同學鼓足勇氣走進諮詢室,説出了心存已久的疑問:“我特別想融入集體,但為什麼總覺得和同學相處不好?”

那天,蘇宇用了兩個小時和學生一起復盤生活場景。她發現,這名學生有幾次沒有參加集體活動,而在其他同學看來,這代表著他不願意融入大家,也便逐漸開始疏遠他。原來,這是一場因為“溝通”産生的小誤會。為此,蘇宇安排了一場特別的班會,告訴大家學會溝通和表達自我的重要性。

在聞晨陽看來,不善言辭的學生一旦有情緒問題很容易憋在心裏,如果不及時排解,久而久之就會造成“情緒爆發”。還有些學生在討論專業知識時,能夠侃侃而談,但面對身邊的人和事時,卻沒有了熱情和興趣。

聞晨陽想到的辦法是“和學生有創意地瘋玩兒”。在學院的支援下,她帶領學生組建起一支融媒體團隊,打造具有專業特色的文創産品和網路産品。這個過程不僅能激發學生們的創造力和想像力,還同步鍛鍊了溝通能力、團隊協作能力,學生也有了情緒紓解口。短短幾個月,便創作出了卡通版滑鼠墊、帆布包、書籤等産品。

聞晨陽説:“輔導員和學生之間是一種相互支撐的關係,輔導員一定要給予每一位學生展示、表達自己的機會,説不定年輕的學生就能在意想不到的時刻帶來新驚喜。”

“帶領學生尋找真正的自己”

在北京交通大學,同樣有一間專門解答學生困惑的房間。由該校詹天佑學院輔導員王新羿策劃推出的“天佑下午茶”,定期邀請科技領軍人物分享人生成長故事,尋找中國“卡脖子”難題的答案。在這裡,每位學生都可以收到一份“量身定制”的成長方案。

“只有讓學生真正找到自己,從事感興趣的方向,才能夠在適合自己的崗位上堅守。”“興趣、價值觀、能力和人格”被王新羿看作評定學生發展方向的4個維度。他覺得,大部分學生在高考選擇專業時,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再加上大學不再以分數作為唯一的評價標準,很多同學容易陷入迷茫。

在王新羿看來,年輕人的“迷茫”和“無意義感”是導致“脆皮”大學生的深層次原因。“我們不能只談論年輕人的身體素質好不好,其實更應該關注他們的心理堅韌度。”

有一次,一名學生因為成績不理想找到王新羿哭訴。這名學生説:“我一直都很努力學習,希望未來用好的薪資回饋家庭,但我和別人相比還是這麼普通,我感覺特別對不起父母。”看到平時表現優秀的學生依舊有受挫情緒,王新羿有些詫異。他覺得,大學教育得先讓學生建立起基本的價值認同:什麼才算得上是一份好工作?什麼樣的人生才是有意義的人生?

哈爾濱工程大學水聲工程學院輔導員劉鐵也遇到過相同的問題。很早之前,他就開設過一門職業生涯規劃課,主要講授面試技巧、求職技巧、簡歷寫作等內容。很快,劉鐵便發現了問題,學生們都低著頭,有的在寫作業,有的在玩手機,“大家覺得這門課和自己關係不大,也就不願意認真聽”。

劉鐵意識到,如果輔導員站位不夠高,就無法真正解決學生面臨的現實問題。一直以來,水聲工程類專業都是哈工程的王牌專業,為我國探索和利用海洋提供著強有力的支撐。劉鐵班上的學生幾乎都是理工科的“學霸”,他希望這些學生不是為了“分數”“保研”而學習,同時開始思考:如何引導學生將個人理想融入祖國事業發展之中?

王新羿做過一次調查,在高校,不僅是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差異巨大,即便是同一名學生在不同學習階段也會呈現出不同的思想認知和需求。以本科生為例,大一就像“甜蜜期”,對於剛步入大學的學生來説,會對很多新事物産生好奇心;大二是“震驚期”,學生會面臨考試、戀愛、人際關係等各方面的壓力,在這樣的衝擊下,他們需要不斷調整適應;大三進入“穩定期”,這時學生已經找到了適合的學習生活方式,開始為未來發展作準備。

“如果輔導員能夠有效解決學生不同階段的問題,其實就是在推動青年學生的認知不斷覺醒。”為此,王新羿又開設了“天佑榜樣説”“天佑經驗享”“天佑科技行”等項目,通過學生視角的經驗分享、行業專家的就業分析、線下走訪調研活動,幫助學生加深對不同專業學科的理解和認識。

開始關注把握學生的特點和成長規律之後,劉鐵也找到了有效的策略,他注重將國家發展戰略、專業前景、就業趨勢等前沿性內容與學生的具體就業問題相結合。不久之後,就出現了有意思的變化,這堂課竟然成了熱門課堂。

劉鐵説:“當學生發現,原來用專業知識報效祖國並不是一件遙遠、困難的事情之後,他們只需要做好當下事,在未來的某一天就有可能實現祖國的期待時,反而更加有興趣和動力。”

成為值得學生信任的“過來人”

去年12月14日,是清華大學紀念“雙肩挑”政治輔導員制度建立70週年的日子。1953年,為解決從事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教師數量不足的情況,清華大學開創了“雙肩挑”政治輔導員制度,在青年教師、碩博士研究生中挑選了一批優秀骨幹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黨委辦公室主任、學生職業與校友發展辦公室主任莊臣就是其中的一員。

在莊臣眼中,這是一份需要穩定“輸出”和“輸入”的工作。當學生有需要時,輔導員要不斷輸出“幹貨”,同時也要不斷提升自身能力,“得先成為學生的榜樣,才能帶動説服學生”。

莊臣是學生口中名副其實的“E”人(指性格外向)。她經常和學生玩一項叫做“測網速”的遊戲,互相通過測試網路用語知多少,評判誰更了解網路熱點。平日裏,莊臣的教學場景也很多元,餐廳、操場甚至是水木清華的池塘旁都足夠讓她完成一場“朋友式”的聊天。

“年輕的學生也許正在主流文化和亞文化之間搖擺不定,也許正對人生的未知存在恐懼,這時如果有值得信任的‘過來人’提供一些建議,事情就會變得不一樣。”莊臣覺得,從“不確定”到“確定”的過程裏,輔導員有一項很重要的工作——在建立信任的基礎上,帶給年輕人資訊、信心和信仰。成為“雙肩挑”輔導員7年來,她一直在努力成為學生心中的那位“過來人”。

不過,想要幫助學生解決人生難題不是一件容易事,很多時候輔導員不能代替學生作決定。

蘇宇的工作思路通常是,不直接給予問題的答案,而是慢慢引導,讓學生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再根據他們的核心需求,在擁有的選項中尋求“最優解”。比如,在面對“留在大城市還是回家鄉”的問題時,通過開設“法碩基層校友故事”欄目,邀請基層工作者分享自己的人生故事,傳播基層聲音,激發學生的就業意願,進而培育正確的就業觀和擇業觀。

莊臣覺得,輔導員在思政教育中的“融入感”更強,體現在日常生活的點滴中,即便是對一個新聞熱點事件的討論,也可能起到價值引領的作用。

在劉鐵看來,要想帶來真正的改變,輔導員需要同時扮演好“人生導師”和“知心朋友”雙重角色。13年的輔導員工作經歷,劉鐵提煉總結出了不少經驗。比如:學生反映的問題有些是共性問題,把握學生成長規律,就能夠將未來可能出現的問題“前置”處理;通過班級建設、黨團支部建設等集體性活動,可以解決一些“相處”和“情緒”問題……

2021年1月,劉鐵被評為“全國最美高校輔導員”。在他看來,能夠守護這麼多年輕人健康成長既是一種幸運,同時也意味著一份沉甸甸的責任,“輔導員工作是費心活兒,任重道遠,道阻且長。只有貼近學生,才有可能走進學生心中”。

“不管用什麼方式表達,背後的教育意義永遠是最重要的”

前些日子,一位學生問蘇宇,為什麼最近不常發“朋友圈”了。學生告訴她,在她的分享中,大家可以看到學校學院的工作動態,還有溫暖的生活碎片——路上偶遇的夕陽、遇見的陌生人、餵養的流浪貓……

蘇宇這才意識到,“朋友圈”也成了師生交換思想、交流情感的地方。“網路時代,學生們呈現出新特點,輔導員的精神賦能也不再只是言語輸出,還來自安靜地聆聽、寬容地接納和親身地引導。這是一份潤育人心的工作,需要聽懂學生,也需要被學生聽懂。”

2023年5月2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體學習時強調,提高網路育人能力,紮實做好網際網路時代的學校思想政治工作和意識形態工作。

近些年,越來越多的高校和教師將思想政治教育納入網路平臺,學生們可以通過線上學習、討論、互動等方式感受“有趣又有料”的思政教育。

寫網文、玩熱梗、蒐集表情包……這些看似與輔導員工作無關的事項,卻經常出現在長沙學院90後輔導員譚敏捷的生活中。2019年,譚敏捷因為打造“捷哥的萬事屋”微信公眾號,吸引了不少年輕的“鐵粉”。

那一年,剛研究生畢業的譚敏捷開始嘗試做學生工作,帶的第一批學生只比他小7歲。起初,他覺得,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無非就是與學生多聊天談心、經常舉辦集體活動。但在與學生的接觸中,他逐漸發現,如果不先解決學生的實際生活訴求,只用空講道理的方式去解決思想問題,很難實現育人目標。

“有時候可能就是學生的幾句牢騷,如果不及時解決,很可能引發其他問題。”意識到問題後,譚敏捷決定將傳統話語體系變“潮”,將宏大敘事轉化為微觀敘事,聚焦學生的實際生活小事開展思政教育。比如:“你為什麼要競選班委?”“室友總讓你帶早餐,該怎麼辦?”“圖書館遇到佔座怎麼辦”“讀大學不搞社會實踐?你可能會吃大虧!”……

這些文章的靈感來自一個又一個真實的學生,標題不僅有意思,還能直擊學生的生活現實。為了更符合年輕人的閱讀習慣,譚敏捷還在文章裏插入了很多表情包。慢慢地,公眾號的粉絲從本校大學生,逐漸增加至省內大學生,後來又擴大到了上海、浙江、福建、河北、吉林等地,有時候公眾號停更幾天,後臺還會收到粉絲的催更留言。

這讓譚敏捷有些意外,他沒想到只是換了一種表達方式,就能吸引這麼多關注。後來,譚敏捷又組建起了讀者群,還招募了一支大學生運營團隊,並將網路思政品牌延伸至線下進行群體輔導,開展讀者沙龍、粉絲團建活動,讓網路思政品牌走進支部、走進教室。

如今,譚敏捷撰寫的原創網文已有14萬字。他説:“網路時代,新的話語體系和話語表達對大學生具有更強吸引力,輔導員對新媒體新技術要具備較強的敏感性。但不管用什麼方式表達,背後的教育意義永遠是最重要的。”(中青報·中青網見習記者 許子威 記者 許革)

【責任編輯:曾瑞鑫】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