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縮略圖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首頁> 中國教育>

家長要注重孩子謀生和自立能力培養

2024-01-25 10:14

來源:中國青年報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高中階段正處於“三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在這一階段也會對未來的個人發展形成初步規劃。如何對高中生開展職業規劃教育?怎樣引導學生根據個人興趣特點規劃未來生活?日前,中青報·中青網記者採訪了“中美日韓四國高中生畢業去向及職業準備比較研究”課題組負責人、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員孫宏艷,請她就報告中的數據發現以及青少年職業規劃相關問題進行分析與解讀。

要形成從幼兒園到大學一體化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體系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我們關注到您之前也從事過青年職業生涯規劃的研究。這次的調研報告顯示,近九成受訪中國高中生想做對社會有貢獻的工作,在四國高中生中比例最高,但同時,受訪的中國高中生中對未來想從事職業有確定想法的僅有四成多。您認為怎樣才能讓學生把自己的理想轉化為更為清晰明確的職業目標?

孫宏艷:多年前,我們在進行職業生涯規劃研究時,就根據研究結論提出要把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前置,希望職業生涯規劃教育一以貫之,從幼兒園到小學、初中、高中再到大學能夠形成一體化的教育體系,使學生能在不同階段接受到不同側重點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這也是參考一些發達國家的做法,他們在幼兒園就開始了職業啟蒙教育。咱們國家的小學、幼兒園也有這方面的啟蒙,但還不算是一種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因為我們沒有形成體系,也缺少專業的教師隊伍,這導致孩子到了高中後對未來職業沒有想法,缺乏職業意識與規劃。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在青少年成長的不同階段,職業規劃有哪些側重點?

孫宏艷:不同階段要結合學生的認知特點、心理特點等有所側重。如果形象地描述,我覺得幼兒階段就是種下一顆顆小種子;小學階段就是開始長出綠芽;初中階段長出了小苗,並且開始逐漸長高;高中階段就是長成了小樹,這棵小樹開始往土壤裏深深紮根,往高處生長;大學階段,就是開始長成一棵職業的大樹,根基更深,枝葉更茂。

在幼兒園階段,主要是做職業規劃教育的準備。通過“過家家”等遊戲,讓孩子了解超市、醫院、郵局、消防員、售貨員等與職業、職場有關的內容,讓孩子在遊戲中初步形成與職業相關的概念。

小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更重視感性認知。這時主要要給他們進行職業啟蒙,通過一些遊戲、故事、活動等,使他們對職業形成好奇心和初步印象,激發他們對職業的興趣。

到初中階段,學生的思維更為敏捷,思考問題也更系統、理性、深入和辯證,這時學校和家庭就要引導學生從感性到理性,比如帶著學生進行職業體驗活動,然後引發學生對職業的思考,使學生在體驗中形成職業觀。

到了高中,就要以職業實習為主,要進入模擬職場的階段,畢竟高中畢業後有些學生可能直接就進入職場了。這時,需要通過職業實習等方式,使學生對職業進一步確認,不再僅僅是興趣。同時,要調整自己的職業期望,更好地認識和了解自己,這樣才能選擇更合適自己的位置。另外,要引導高中生了解高考改革、大學專業設置、就業形勢、科技發展等國內國際環境,使學生做到知己知彼。還要多創造機會讓高中生進行職業體驗,雖然高中階段學業很忙,但是如果在小學和初中階段的職業啟蒙不夠,就需要在高中階段多彌補,這樣才能對自己和職業有精準定位,找到適合自己的職業路線。

到了大學,則是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深化階段,學生不僅更了解和理解了職業,也更了解和理解自我,不僅形成了職業價值觀,也形成了職業精神和更長遠的職業規劃和人生規劃。

家長要調整育人目標,注重孩子謀生能力、自立能力的培養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報告中提到高中生與家長討論未來就業去向的比例比較少,但是家庭對孩子的職業規劃也有很大影響。您認為怎樣才能發揮家庭在青少年職業規劃上的作用?

孫宏艷:家庭和家長對孩子職業規劃的影響非常大。調查發現,高中生都認為對他們擇業影響最大的是家長,但是和家長去討論這個話題的還是太少了。家庭一定要做好對孩子的職業啟蒙教育。平時家長要多和孩子聊聊自己在職場的感受、對各種職業的看法等,也可以帶著孩子去體驗不同的職業。比如在美國和加拿大的小學裏,設有“職業日”,學校會邀請家長來為學生介紹一些職業,使學生了解各種職業的特點等。瑞士也設有“子女節”,在這個節日裏,孩子可以到家長工作的崗位去體驗家長的工作。

我認為家長最重要的是要有職業啟蒙的意識,在日常生活裏給孩子一些引導。家長要調整育人目標,孩子不是一定要考名牌大學,而是注重孩子未來的謀生能力、自立能力的培養。家長要有長遠眼光,要著眼孩子一生的發展。在這樣的教育理念下,家長可以利用“雙減”後的時間,帶孩子到社區參與勞動,在勞動中體驗不同的職業感受。家長也要用尊重的理念去了解孩子、認識孩子,尊重他們的興趣愛好,關注孩子的個性特徵、行為愛好,尊重孩子的職業興趣與選擇,把對孩子的職業引導貫穿在家庭生活的細節裏。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隨著現在各類新職業、新業態的發展,父母輩與孩子在就業觀念上、職業選擇上會有一定的差異。家長在對孩子進行職業規劃和職業啟蒙時,如何正視這些差異?

孫宏艷:隨著時代的發展,孩子對待職業的看法與家長可能會有代溝。比如有的青少年想做主播,還有的希望將來做個電競選手。家長既要正視這種代際差異,也要奮起直追,跟上青少年的腳步。這些新業態、新職業非常吸引青少年的眼球,家長要多去了解,多傾聽孩子的想法,不要一聽孩子的想法就生氣,要把這樣的話題作為親子交流的重要內容。在交流的基礎上,家長可以表達自己的想法,既幫助孩子發現新興職業的機遇,也幫助孩子了解新職業有可能存在的問題,或需要的不同素質等,為孩子解決後顧之憂。

“學歷是敲門磚,能力是壓艙石”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調查顯示,超八成中國高中生希望獲得本科及以上學歷。現在在就業市場上,圍繞學歷問題也時常引發討論。對於求職者來説,有時追求學歷成為了一種“不得已而為之”的選擇,沒有好的學歷可能沒法通過簡歷關,很難獲得面試機會。但另一方面,在職場中,學歷又不能完全等同於能力,可能高學歷者的工作能力並不一定突出。您認為應該怎麼引導學生理性看待學歷問題?

孫宏艷:學歷和能力二者不是絕對對立的關係,是相輔相成、互幫互助的關係。獲得高學歷有可能讓青少年獲得更多的知識、得到更多鍛鍊、眼界更開闊等,因此也會獲得更強的能力。而且能拿到好成績,這本身也確實是能力的一部分。但是這並不是一個絕對的因果關係,不是獲得了高學歷,就一定能力強。相反,在職場上我們會經常看到有些高學歷的人,動手能力、適應能力、表達能力、自控能力、合作能力、參與能力等都較差,不能跟上職場的要求與發展。

因此,作為家長和教師,要引導學生理性看待學歷,既要努力考到好學校去獲取更多的知識和資源,也要重視在學習過程中的能力提升。尤其是前面提到的各種能力,很多屬於情商範圍,需要不斷地在課堂和校園外去體驗和實踐,形成健康的人格。家長和教師也要改變對青少年的評價標準,不要唯成績論,當家長總是把別人家孩子的成績挂在嘴上,當教師總是拿成績去評價學生,想讓青少年理性看待學歷是很難的。成年人要給孩子傳達正確的成才觀,使孩子從小就認識到二者的辯證關係。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從社會層面來看,在人才評價中怎樣能不唯學歷論?

孫宏艷:我們不能否認,學歷的確是進入職場的敲門磚,擁有高學歷就仿佛拿了塊金磚。但“學歷是敲門磚,能力是壓艙石”。作為人才的評價者,也要用複合多元的標準去評價青少年。比如,家長不要只看孩子的學習,有的孩子雖然學習成績不太好,但是頭腦靈活、愛交流、愛勞動,這些都是優點,家長要看得到、多表揚。同樣,教師也要注重培養學生的能力,注重用能力評價學生。招聘單位也要樹立正確的價值導向,要改變唯名校、唯學歷的用人理念,為不同崗位選擇合適的人。科學合理的評價標準、用人標準,就是一個好的導向。我們國家也在這方面作了努力,比如要求事業單位招聘不得限制畢業院校,要給普通院校學生平等的競爭機會等,這些都是樹立科學用人觀念,改變“唯學歷”論的做法。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本次調研也關注了年輕人未來的工作地選擇問題。近幾年圍繞區域發展、鄉村振興,國家也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您認為在引導年輕人選擇未來工作地乃至定居生活的城市上,學校、家庭及各地方還可以怎樣做?

孫宏艷:首先,學校是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主要部門,學校把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搞好了,學生能對自己和職業有準確的認知和定位,他們自然會選擇合適的職業和工作地。從這次的調查數據看,中國高中生已比過去更理性了,就業地首選已從北上廣這樣的國際大城市到所在地中心城市了。未來,隨著我國鄉村振興等政策的推進和城市的發展,青年也許會更願意到所在地縣鎮村等基層去工作。這不僅依賴於政策和城市的發展,更依賴於青年對自我和職業的準確定位。

其次,青少年的選擇受家庭影響很大。家長要改變孩子只有到北上廣或出國才是成功的觀念,可以利用假期帶孩子外出走走,讓孩子看到祖國的大好河山,看到不僅有北上廣的繁榮與發展,也有縣鎮村的青山綠水。家長和孩子聊天、旅遊、看電視或刷短視頻時,多給孩子提供多元的選擇。家庭和學校給孩子的愛國教育,不僅是愛大城市,更要愛家鄉,從愛身邊的環境做起。這樣讓青少年從小就有為國家、為家鄉、為自己的城市努力的願望。

各地方政府要有政策舉措去支援青年擇業就業,例如創建青年發展型城市、友好型城市等,把青年作為城市發展的重要力量,為青年就業創業提供婚育、住房、文化、健康等方面的普惠政策和保障體系,優化青年人才政策,吸引更多有志青年把個人發展與祖國發展結合起來,到祖國需要的地方去,成長為奮鬥的一代。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孫山 來源:中國青年報

【責任編輯:曾瑞鑫】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