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縮略圖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首頁> 中國教育>

取消績點考核,大學生評價體系改革依然任重道遠

2023-12-26 09:20

來源:光明網-時評頻道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在大學,有一種觀點將績點稱之為校園裏流通的“硬通貨”。很多學生在追逐它的同時,又對其“怨聲載道”。曾以學霸聚集而聞名的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後簡稱“生科院”)從2022年春季學期開始,向部分專業核心課、專業選修課吹響改革號角:取消績點考核,採用“粗線條等級制”(ABCD)進行成績評定。一年多之後,北大校報一篇記錄生科院取消績點的文章被網友發現,一時之間在社交媒體中引發熱議。

嚴格來講,一些媒體用“去績點化”來形容北大生科院的這項改革,是不夠準確的。因為真正的績點並沒有取消,只是用等級評定代替過去的精細化打分。它的積極意義是,至少一部分學生不需要“為了總成績提高一兩分而陷入不必要的內卷泥潭”,理論上可以將有限的精力投入到更有意義的事情上。實際上,除了北大生科院,近年來清華、華東師大等多所高校也都進行過類似的嘗試。在很大程度上説,這些高校的改革行動,順應了當前高校學生評價體系改革的社會呼聲。

這項改革所能夠帶來的真正效果到底有多大,可能還需要在更長的時間內來觀察,才能得出一個公允的答案。但是,從實際的改革力度看,它依然只能説是一種“小步”的調整。要知道,它並未從根本上改變評價體系,或者説,它並未讓評價體系變得更開放、多元,而只是對過去的績點標準進行了微調。這就註定了寄望于這樣的調整,實現從根本上改變大學生評價體系中的“唯分數論”傾向,真正轉變到更多對創新能力、綜合素質及個性化能力的評價上來,是不切實際的。

當然,要重建大學生評價體系是不容易的。一方面,要克服長期以來的慣性,非常考驗改革的決心;另一方面,這又不僅僅是高校的事。要知道,高等教育只是整個國民教育體系的一部分。如果只是對“大學生”的評價體系進行調整,而不涉及“小學生”“中學生”評價方式的優化,特別是升學考核的優化,這本身就增加了改革的難度,從效果上看,可能也要打折扣。畢竟,“大學生”也是從“小學生”“中學生”的評價體系中一路被培養上來的。要讓教育不再“內卷”,要讓社會告別“唯分數論”,顯然不止是大學的責任。

即便是局限在大學來看,要改變學生評價體系,也還涉及獎學金、保研資格、就業等配套評定和考核標準的優化。同時,評價標準改變,實際意味著培養方式的改變,大學的師資、培養理念做好準備了嗎?這背後既需要增加一些新的評價項目,也需要確立新的培養方式,可以説涉及方方面面的“再造”,絕不只是某一個環節的調整這麼簡單。更重要的是,改革學生評價方式,前提條件是需要重新確定,到底要培養怎樣的人?大學又能給予學生多少真正自我成長的空間?比如,要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一個非常重要的條件,就是能夠給予學生充足的自由探索的可能。此外,大學內部對學生的評價體系,要與社會對人才的真實需求有更好的對接,這還可能需要評價主體的優化。

説出這些現實,並不是給高校績點改革潑冷水,而是必須要看到大學生評價體系改革,是一個系統工程,任何的“單兵突進”可能都只是“茶杯裏的風暴”。同時,不同類型、層次的大學,對於學生評價體系的要求本身也應該是不同的。那麼,績點改革是否需要在更大範圍複製,各高校也不宜盲目跟風。理想的狀況是,每所高校都能夠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因校制宜地作出自己的改革行動。(朱昌俊)

【責任編輯:曾瑞鑫】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