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小記者走進興義布依八音堂——探訪“聲音活化石”
布依族作為貴州人數較多的少數民族,有著自己獨特的文化,其中八音坐唱更是國寶級曲藝,是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産,充分體現了布依族人民的淳樸與熱情。
在貴州省黔西南州興義市萬峰林景區的鄉愁集市內就有著一個傳承展示八音坐唱的地方——中華布依八音堂。
12月16日,中國網小記者走進中華布依八音堂,感受非遺文化的魅力,體驗熱情淳樸的布依民俗文化。
中華布依八音堂始建於2018年9月,佔地面積6500平方米,房屋建築8棟。八音堂的主樓一樓作為扎染、蠟染研學體驗區、衍生文創産品展示區、八音坐唱演藝區;二樓展示八音坐唱樂器,並借助多媒體方式,以現代科技手段將演唱場景呈現,可以達到沉浸式參觀欣賞、視覺感觀,呈現身臨其境觀賞效應。
中華布依八音堂
本次八音堂之旅主要分為三站。
第一站:八音樂器展示區——探尋“凡間絕唱,天籟之音”
來到第一站,講解員向小記者們講解了布依八音堂的歷史淵源,布依八音坐唱是布依族世代相傳的一種民間曲藝説唱形式,主要流傳南盤江流域一帶,主要由八種及以上的民族民間樂器同臺演奏而得名,它是以坐唱形式進行表演,因此,又叫 “板凳戲”。常在布依族的傳統節日、婚嫁、建房、祝壽等喜慶場合演奏、演唱,深受布依人民喜愛,被譽為“聲音活化石”、“凡間絕唱,天籟之音”,2006 年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名錄”。
在這裡小記者們近距離參觀了解了各種樂器的特點,並聆聽不同樂器發出的聲音。
講解員向小記者講解各種樂器
小記者賀浩然對講解員進行了採訪。
小記者:請問中華布依八音堂一共有多少個展示區?
講解員:我們中華布依八音堂一共有八個展示區,包括布依八音樂器展區、活態傳承展示區、布依服飾展區、傳統美食體驗區、文創産品展區等。
小記者:請問中華布依八音堂內一共存放了多少件樂器?
講解員:我們中華布依八音堂一共有110件樂器。
小記者賀浩然採訪講解員
在布依八音樂器展示區,有一面黑板上譜寫著布依八音的歌詞與旋律,講解員教小記者現場傳唱布依八音。
講解員教小記者們傳唱布依八音(賀喜堂曲目)
第二站:活態傳承展示體驗區——遇見非遺扎染
工作人員帶領小記者們參觀了蘊含著布依傳統技藝的成品,布依族傳統技藝是非物質文化遺産一個重要門類,這裡所展示的服飾製作、蠟染、扎染、刺繡等手工藝代代相傳已有數百年曆史。老師向小記者們介紹蠟染與扎染的製作流程,並對扎染的製作過程進行了示範。首先利用橡皮筋或麻繩根據自己的設計將布面進行捆紮,隨後將布放入清水中進行浸泡,完全浸泡後再將其放入染缸中,染料逐步侵染整塊布面,此時染料的顏色更偏近與青色;侵染完成後將布再放入清水池中將橡皮筋和麻繩解開,用清水洗凈布面上殘留的染料泡沫,這時布面的顏色逐漸氧化變成藍靛色,隨後將其平整晾幹即可。在工作人員的示範教學下,小記者紛紛動手製作自己的扎染作品。
工作人員向小記者講解蠟染製作流程
工作人員示範扎染製作過程
工作人員幫助小記者捆紮布面
小記者獨立製作
將布放入清水中浸濕
將浸濕的布放入染缸中浸染
解開皮筋用清水洗凈
晾曬
在晾曬的過程中小記者採訪了工作人員。
小記者賴雨晨:布依扎染和蠟染有什麼區別?
工作人員:二者的本質區別是,蠟染是用蠟刀去作畫而扎染是用皮筋或麻繩去扎出花樣。
小記者賴雨晨採訪工作人員
小記者王金豪:染缸裏的染料是如何製作而成的?
工作人員:染缸裏的染料是用板藍根、艾蒿、藍靛草然後進行發酵而成,其中還會加入輔料白酒和鹼共同製作而成。
小記者王金豪採訪工作人員
完成採訪後,小記者們對當天的參觀訪問記錄表進行整理。
第三站:欣賞八音坐唱——近距離聆聽“聲音活化石”
此次參觀之旅能夠有幸邀請到布依八音坐唱傳承人——吳天義為大家進行演奏。作為八音坐唱的傳承人,年僅9歲便開始拜師學習布依八音技藝,多次參加省、州、市乃至國家級演出獲獎。其使用的樂器為牛骨胡(牛角胡),他不僅是興義則戎鄉一帶演奏八音技藝的高手,更是製作八音演奏樂器的名師。小記者也對其進行了採訪。
小記者田鈺清:布依八音坐唱起源於什麼時候?
布依八音坐唱傳承人吳天義:布依八音坐唱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了,其主要起源於唐宋時期。
小記者田鈺清:布依八音坐唱的樂器主要有那些?
布依八音坐唱傳承人吳天義:布依八音坐唱的樂器主要有牛角胡(牛骨胡)、葫蘆胡(葫蘆琴)、月琴、木葉、勒尤、小馬鑼、小镲、刺鼓這八種樂器。
小記者田鈺清採訪布依八音坐唱傳承人吳天義
各位藝術家調試完樂器後,就開始了布依八音演奏。旋律歡快,歌聲嘹亮,搭配特色樂器的演奏,大家充分感受了濃烈喜慶的氛圍,一曲結束小記者們都感到意猶未盡。
布依八音傳承人帶領大家為小記者演奏
此次探訪之旅,不僅讓小記者了解到了布依八音坐唱,更增強了孩子們的文化自信,培養了小記者的家鄉情懷,在學、做、聽中充分感受少數民族的淳樸與熱情。
小記者展示自己的扎染作品
小記者與各位藝術家合照留念
來源:中國網教育頻道黔西南服務中心 作者:袁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