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首頁> 中國教育>

立足江淮大地 服務發展大局——在皖高校助力建設現代化美好安徽綜述

2023-11-24 16:16

來源:中安線上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中安線上、中安教育網訊 當前,安徽正處於厚積薄發、動能強勁、大有可為的上升期、關鍵期。在全力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進程中,作為教育、人才、科技三大基礎性、戰略性支撐的重要結合點,在皖高校主動對接區域重大戰略和地方發展實際需要,努力為助推區域經濟高品質發展貢獻智慧和力量。

文化傳承有“新聲”

安徽文化多元化、開放包容,淮河文化、皖江文化、徽州文化等共同構鑄了彰顯徽風皖韻的地域文化,使安徽成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活的博物館。

其中,徽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瑰寶和安徽優秀鄉土文化的金名片,以徽文化為主要研究對象的徽學,與敦煌學、藏學並稱為中國三大以地方命名的“顯學”,它既有地方性的特點,又具有超越徽州本身的典型性與普遍性的一面。

2023年9月17日,安徽大學徽學研究中心舉辦的“三學”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創新發展論壇。

“以徽文化為主要研究對象的徽學,在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創新、講好中國故事方面,可以通過多種途徑發揮作用。”安徽大學徽學研究中心主任周曉光表示。

安徽大學徽學研究中心展陳的徽州文書。

據悉,安徽大學徽學研究中心是教育部批准的首批十五個普通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之一,現收藏徽州原始文書檔案一萬六千多份(冊),各類抄本、譜牒、徽人文集五百餘種。中心主要圍繞徽州文獻與文書、徽州社會經濟史、徽文化資源開發利用三大方向,目前正在開展9個重大項目的研究,為不斷推動徽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注入新動能。

當然,需要傳承接力的還有我省絢麗璀璨的非遺文化。

“把專業和課堂建在産業鏈上”。經過兩屆的招生,安徽藝術學院的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專業目前已有在校生共100人。該校聘請一批國家級和省級非遺傳承人和工藝美術大師作為校外導師,指導學生在高年級階段完成非遺技藝的提升,幫助學生從課堂走向産業。

在以竹文化為母題的非遺文創産品設計課堂上,同學們正在進行竹編基礎練習。

今年,該校將專業招生調整為模組二加對口招生,吸納一部分具備美術基礎的中職生源,從源頭上解決非遺技藝傳承中美術造型能力問題,以“理”、“技”結合培育非遺保護人才。

此外,安徽藝術學院建有安徽省非遺藝術中心、中國非遺與鄉村振興研究院等多個科研平臺,集聚科研力量帶動教學、推動專業建設。

科研創新展“新貌”

今年7月份,安徽省政府與中國科學院、教育部新一輪共建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簽約儀式舉行,安徽將繼續舉全省之力支援中國科大的發展。

1970年,中國科大南遷至合肥,當時的安徽勒緊褲腰帶全力支援學校發展;如今,中國科大已成為“科創安徽”的金字招牌。

近年來,該校堅持科學前沿探索,注重原始創新,在單分子科學、量子資訊科學、超導科學、奈米科技、空間科學、語音科技等方面前沿領域取得了一批具有世界水準的科研成果。這些成果也讓安徽形成了氣質鮮明的科創格局。

在合肥市高新區的雲飛路上,坐落著以國盾量子、本源量子、國儀量子為代表的幾十家量子科技企業,被人們稱為“量子大街”。這三家量子領軍企業分別由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三位院士創辦。十餘年前,在中科大潘建偉院士帶領下,發源於中科大量子資訊研究團隊的國盾量子成立併入駐雲飛路,成為我國最早探索量子資訊技術産業化的企業之一。

“高水準研究型大學要建立人才培養與科技創新雙輪驅動加速發展的大格局,促進産學研深度融合,讓更多的科技成果從實驗室走向市場。”中科大校長包信和説如今,“量子大街”構築涵蓋量子通信、量子計算、量子精密測量的産業鏈,逐漸形成了我國量子産業頭部企業集群。

此外,我省還在重構優化高校科研創新平臺體系,分産業、分區域佈局建設一批高等研究院、卓越工程師創新研究院、新型研發機構、未來技術學院等,加強有組織科研,開展“卡脖子”關鍵核心技術協同攻關,進一步提高高校科技成果轉化和産業化水準。

蕪湖市産業共性技術研究院揭牌。

10月26日,蕪湖市産業共性技術研究院在合肥工業大學揭牌。此舉是合肥工業大學“立足安徽、工業報國”的創新實踐,也是市校雙方創新體制機制,融合各自優勢加快推進研究院建設,將研究院打造成為區域科技創新和成果轉移轉化的重要平臺。

據悉,該研究院將面向蕪湖産業發展需求,充分發揮合肥工業大學學科優勢,依託政産學研用合作的“合工大模式”,圍繞汽車、高端裝備製造、人工智慧、新材料、新一代資訊技術等方向對接創新鏈與産業鏈,匯聚發展新動能,推進市校協同發展。

諸如此類的例子不勝枚舉,諸多在皖高校凝聚成合力,聚焦科技創新,讓安徽自立自強的科技強省生態愈發優越。

服務産業解“新題”

隨著經濟的迅速崛起,近年來,安徽明確提出要大力發展“十大新興産業”,打造新興産業聚集地。

“産業發展到哪、人才培養就跟進到哪。”這也對高校專業建設提出了新要求:把傳統專業改造為符合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新應用型專業。

作為安徽省“地方特色高水準”大學建設高校,農林生命學科一直是安徽農業大學的優勢和特色。近年來,該校瞄準農林産業發展新需求,及時了解新技術、新産業以及未來技術和農業現代化發展的需要,完善人才需求預測預警機制,不斷優化專業結構,調整專業佈局。

目前該校專業已由2020年的80個系統專業優化調整為69個在招專業,累計獲批立項農學、林學、茶學專業等17個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其中農林專業比重超過50%。目前,學校已獲批立項13門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其中農林專業一流課程比重達40%。

“所謂‘術業有專攻’,這種聯合培養的方式讓兩個學校的優勢資源共用共通,對我們學生來説是很受益的。”近日,安徽醫科大學臨床醫學(“5+3”一體化)專業2023級新生孟文傑在上完《基礎化學》課程後説道。

為促進傳統醫學人才“醫工”、“醫理”學科交叉融合,該校實施與合肥工業大學醫學專業人才聯合培養,專業學生大一期間所有理、工等基礎學科課程均由合肥工業大學教師講授,以此促進傳統醫學與理工學科深度交叉融合,全面提升醫學人才培養品質。

安徽中醫藥大學與科大訊飛共建現代産業學院。

同樣是傳統醫科類院校,安徽中醫藥大學則依託“中醫藥+人工智慧”行業需求,與科大訊飛共建訊飛現代産業學院,推動人才培養與行業標準、生産流程、項目開發等産業實際需求相適應,構建校企共同體,形成校企“共商、共建、共用、共培、共評”的協同育人局面。

“搶抓中醫藥振興和人工智慧産業發展機遇,將學校的中醫藥專業優勢與科大訊飛的産業優勢相結合,人才培養品質顯著提高。”該校相關負責人表示,目前省內各級中醫院和綜合性醫院中醫科80%以上為該校畢業生,業已成為省內中醫藥人才培養的主要陣地。

職業教育趕“新潮”

和普通教育相比,職業教育中“職業”二字,決定了它的特色在産業。因此,産業發展中,也少不了職業教育為區域發展提供的高品質技能人才的支撐。

當下,主動服務“三地一區”建設的現代職教一體化高品質發展“安徽樣板”正在熱火朝天打造中,職業教育也逐漸在市場中找到合適的位置,將真正成為人民群眾看好的教育途徑。

近三年畢業生畢業去向落實率96%以上,留合肥率56%以上……作為合肥市唯一一所市屬綜合性高職院校,該校深化落實産教融合、校企合作,緊緊圍繞合肥經濟社會發展和産業結構調整,優化學科專業結構。

如:圍繞合肥新能源汽車和智慧網聯汽車主導産業佈局,該校跨汽車工程學院、資訊傳媒學院、機電工程學院組建新能源汽車高水準專業群;圍繞合肥緊缺人才領域,學校與合肥市民政局共同組建合肥民政學院,打造重點服務智慧養老領域的康復治療技術專業群。

像合職這樣主動融入行業與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案例,在安徽職業院校中屢見不鮮。

在安徽警官職業學院近幾年新增的7個專業中,有5個是聚焦新一代資訊技術産業、人工智慧産業、生命健康産業發展,培育智慧商貿、應急管理類專業群,為服務“法治安徽”培養“高精尖缺”技術技能型人才。

安徽警官職業學院助力幫扶村創建全國民主法治示範村。

此外,該校還發揮學院專業優勢,通過前往幫扶村開展“法治進校園”、“送法進村”等宣傳,加強民主法治基礎設施建設、助力創建全國民主法治示範村等舉措,全面深化法治幫扶,服務鄉村振興。

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德容天地,情係桑梓。放眼江淮大地,一批批優秀學子走出校門放飛青春夢想,一項項科研成果轉化落地助推科教之城,一個個特色産業欣欣向榮帶動經濟騰飛……高等教育正以全新的面貌,展現出前所未有的魅力與活力。安徽高等教育將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展道路,讓高等教育成為支撐江淮大地生機勃勃強大且持續的“養料庫”。(記者 章蕾 張秀明)(學校供圖)

【責任編輯:曾瑞鑫】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