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首頁> 中國教育>

提升課堂,從貼合兒童認知開始

2023-10-19 17:49

來源:中國網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今天有家長告訴我,孩子最喜歡你的《魔法數遊》,看了幾遍,幾乎每個字都記得了。網課期間最喜歡這門課。”收到任教班級老師轉來的課堂反饋時,我百感交集,近兩年的教學歷程一一浮現在眼前……

兩年前,于懵懂中離開學校,憑著對教育的美好嚮往,我進入教育領域,選擇成為一名光榮的人民教師。彼時,所有的教育認知,教學方法都僅僅停留于理論層面。對兒童心理的理解更是狹隘——認為自己只要往臺上一站,孩子們自然就會跟上。殊不知小學生心智尚在起步階段,缺乏學習自主性,學習自律更是無從談起。

起初,試講的過程並不順利。首先,忽視了低齡學生的心理認知,把知識吸收當成了理所當然,也忽視了課堂是雙方參與的過程,教學設計生硬而單一;其次,教學語言不夠親切,不符合學生年齡結構、無法激發學生的溝通慾望;再次,不會利用課堂生成自然地將學生提出來的疑問或是不同看法融入新知的學習過程——要麼是被學生思維帶偏,要麼急於打斷學生以便順利完成後續的教學。這樣,一節課下來,教學效果自然不盡人意。

課堂教學的真正意義在於師生思維的有效碰撞——教師的課堂預測與學生的課堂生成的不斷交鋒推動教學過程持續向前,從而逐一解決學生的認知疑惑,完成教學任務,達成教學效果,提升課堂效益。然而,我的課堂預設欠缺激發學生興趣的點,教學語言不夠親和,不利於調動學生求知欲,打斷學生以便順利完成後續的教學的做法更是粗暴斬斷了學生的求知欲。這些,都使得一堂課就像一部無味的影片,毫無爆點,死氣沉沉,吸引不了觀眾,當然,也無法達成預想的效果。不懂得將教育教學方法及兒童心理認知的理論知識融入教學實踐,我吃盡了苦頭。 

但,正是“吃一塹長一智”,我開始努力尋找機會改變現狀,提升自己。而這樣寶貴的鍛鍊機會也很快到來。因為特殊原因,教學被迫從線下轉到線上,暫時沒有帶班任務的我被安排上一門興趣課程——《魔法數遊》。雖然課程名稱千變萬化,但萬變不離其宗,就是數學思維訓練課。雖然聽起來很容易,但實際操作時的限制不少:第一,面對的是剛進入學校的一年級學生群體,練習的難度必須適合其知識儲備;第二,既然叫“數遊”,那一定要符合學生心理認知水準,讓學生時刻感受到遊戲一般的樂趣,練習的內容就必鬚生動有趣;第三,線上教學可借用的經驗不多,既不能照搬課堂教學的模式,還要兼顧學生的實際情況,課堂教學形式要簡短、直觀。

對此,我進行了深入思考:第一,設定合理的教學目標,難度要適中——過易,學生不能獲得戰勝挑戰的喜悅;過難,不能激發學生挑戰欲;要以學生“跳一跳”能夠得著為目標。第二,認真選取和編排教學內容,趣味性為課程重要元素——課程雖與數學有關,但不能設定為單純的算術課,缺乏趣味性,學生感受不到遊戲的樂趣。同時,雖是一門興趣課,但課堂必須富有教育意義,不能僅僅著眼于“有趣”。第三,因為書寫不易,課堂要儘量減少批註內容,更多采用動畫演示。第四,反覆錘鍊語言,語言要簡單直白,對小朋友要親切、要循循善誘,語速要慢且多帶語氣詞,音調要起伏,要像講故事一樣富有變化、引人入勝。

課堂教學的價值在於學生通過學習,獲得思維的訓練、意志的鍛鍊、興趣的培養和心智的成長,從而得以全面的進步。在本階段的教學中,我設定合理的教學目標,引導學生通過努力解決問題,鍛鍊學生堅韌意志的同時又幫助學生獲得成功克服困難的喜悅;教學內容以時間統籌、有序排隊等與生活息息相關的主題進行教學,聚焦于“珍惜時間、遵守社會秩序”等具有社會意義的育人主題,帶給學生生活啟示,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教學過程中,為激發學生興趣,拉近與學生距離,採用親切的語言、較慢的語速、抑揚頓挫的語調進行教學,並大量借用動畫片的製作方式進行視頻錄製使得課堂符合學生年齡特點,心理認知——激發學生持續觀看的興趣,同時,動畫製作改進了課堂內容呈現的方式和節奏,學生即使沒有聽清解説,也能通過畫面了解其中意圖。

收到家長對課堂的積極反饋,得到同事的高度讚揚,我感到意外的同時也倍感欣慰。在這段時間的教學實踐中,我不斷優化教學內容、學習兒童化教學語言、優化課堂節奏,為真正走向教學崗付出了努力,也收穫了進步——教學編排一次比一次滿意,錄製過程不斷地出現一遍過的情況,教學反饋越來越好。

“孩子把視頻裏的每個字都能背下來了”,這通常是小朋友極其喜歡某個故事、某本少兒讀物、某部動畫片的表現。然而,這卻真實地發生在了我的微課上。這説明我的教學內容編排、教學目標設定、教學過程設置、教學語言選定都有了很大進步。無論昨天有多困難,我都默默地告訴自己“我能行”,並極力克服過去的不足,堅持在下一次的教學中融入好的建議。這種心理暗示、這些教學思考與實踐逐步推動我的教學能力的提升。于我,為師之路還很漫長,惟願不忘初心,砥礪前行。我相信——我能行!(四川大學附屬實驗小學南區學校 何鏞)

【責任編輯:閆景臻】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