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陽橋中學郭哲心:以歷史樹德行,用大愛築未來
古有雲:“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讀史能明智,閱人能正心。在成都市龍泉驛區向陽橋中學,歷史教師郭哲心,從教以來,孜孜不倦地為學生講述有溫度的歷史。他用跨越古今的豐繁史料,潤物細無聲般涵養著向中學子,在點滴間塑造著他們的人文情懷,更用自己的言行,為他們樹立著知禮明德的榜樣。
(郭哲心)
教育是一種聯繫
作為歷史教師,在郭哲心看來,歷史是一門有關於“人”的學科,歷史事件雖然是已經發生的、塵埃落定的事實,許多歷史事件也無法超脫所屬的時代,但其中卻必然埋藏著與當今生活相通的普適性哲理,發現它,將它與自己的生活實踐相聯繫,並從中汲取人生經驗,獲得思想上的引領,才是歷史教育的目的。
“歷史賦予我們的不僅僅是人文知識,借古通今的歷史思維更是無價的寶藏,它能使我們明辨是非,更能通過史實,將複雜抽象的哲理變得具象。而要實現這樣的教學效果,建立與學生的聯繫就至關重要。”郭哲心説到。
對於郭哲心而言,在學校生活中,他始終竭力避免的便是教師的單向輸出。不論是他理想中想要通過歷史教學帶給學生們的東西,還是教育立德樹人的最終目標,都需要建立起與學生乃至家長的雙向溝通。
(工作中的郭哲心)
為了實現這一點,在課堂上,郭哲心與孩子們一起,鼓勵他們發表自己對歷史事件的看法,將課堂化為辯論場,拋棄照本宣科,更摒棄“一言堂”,在與學生思想的碰撞中,引領他們抓住打開歷史大門的鑰匙。在課堂之外,郭哲心積極與家長溝通,家訪對他來講更是家常便飯,因為他明白,只有家庭和學校通力合作,以孩子為中心互相聯繫,才能實現教育的昇華。
教育是一種陪伴
在歷史教師之外,郭哲心還擔任著班主任的職務。他認為,如果説學科教師工作的重心在於和學生知識方面的聯繫,那麼班主任的工作就在於生活中的陪伴。
2013年投身教育事業,郭哲心執教至今,已是第十個年頭。經歷過這些年來社會日新月異發展的他,對“陪伴”有著自己的看法:“現如今,學校與家庭的界限已經很模糊了,很多孩子的家長工作比從前繁忙不少,很難得抽空陪伴孩子,孩子在學校的時間也被大大延長了,那麼要擔負起陪伴孩子的責任,班主任責無旁貸。”
郭哲心不斷告訴自己,絕不能忽略班級裏的每一個孩子,他不會允許自己的班上存在“小透明”,學習上,他是孩子們的好老師,生活中,他更是一位好朋友。學生有學習上的困難,他不怕重復,誨人不倦,學生有生活中的苦惱,他凝神聆聽,以一位年長者、一位摯友的角度為他們排憂解難,學生從他身上獲得的,是平等的對待、及時的正反饋與沉穩的耐心。
(郭哲心與孩子們)
“人與人之間只有互相付出了時間,故事才會發生,信任才會凝結。這無關年齡,無關身份。”正因為有這樣的處世哲學,郭哲心的學生才會心無旁騖地與他共同遨遊歷史的海洋。
教育是一種傳承
當提及自己的教育理念與方法論形成的源頭,郭哲心直言,這與他自己的老師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驅使著他走上三尺講臺的,也正是與這位老師的“邂逅”。
事實上,郭哲心的學生時代並不能算作是一名傳統意義上的好學生,他坦言,曾幾何時,自己也曾陷入過迷茫失意的泥潭。當時,是他的班主任老師將他拉了出來。郭哲心回憶道:“那時我的老師在我身上花了很多功夫,每一次我犯錯誤,他都以一種非常正向的方式去引導我,這讓我理解到,在面對他人的過錯與迷失時,絕不應該以一種呵斥或高高在上的姿態去面對,而應當以一種平等與理解的態度去引領他。”這也成為了郭哲心教學理念的基底。
對於郭哲心來講,這位班主任對他的影響是巨大的,這位班主任的言行對他人生道路的轉向有著重要意義。“他是一位非常有人格魅力的人,每次上課,都會整理好衣帽,向我們行禮後才開始上課,是他教會了我什麼是尊重什麼是禮節,自我當老師以來,同我的老師一樣,我也一日不落地執行著上課前的‘師禮’,我相信,説千萬句道理,不如一個行動,更能讓我的學生明白榮辱禮節。”
(郭哲心在給學生講解問題)
師生間,除了知識的傳遞外,還有思想的傳承,郭哲心將他從自己的老師處學來的道理,言傳身教,贈與了他的學生,或許這些孩子還尚且不明白老師行為背後的深意,但相信,在漫漫人生路上的某一個夜深人靜的片刻,歷史課上,一位教師在授課前將眼鏡摘下,對著台下一絲不茍地鞠上一躬的場景,會閃回他們的腦海中,那行為中埋藏的歷史的文脈,也會忽地點亮,與那匆匆流逝、早已遠去的時光,一併共振,激起時代的某粒塵埃。(圖:饒宇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