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首頁> 中國教育>

中國故事|葉志青:20年堅持“學養課堂”改革的老師與校長

2023-09-04 20:43

來源:中國網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一生用粉筆寫一個‘愛’字。”這是20多年前剛考入師範學校的葉志青在入學第一天的日記中寫下的話,也是葉志青多年來的堅守與寫照。從初入學時在著名教育家陶行知雕像前悄悄許下教育夢想的稚嫩學子,到堅持“學養課堂”改革的老師、校長,20載風雲變幻,葉志青已是深圳市名校長,不變的是葉志青愛學生、愛教育事業、愛崗敬業、愛創新、愛改革的初心。不論是作為老師,還是作為校長,三尺講臺都是葉志青堅定、執著的追求。大浪淘沙,葉志青愛的種子悄然發芽,如今已長成蔚然成蔭的大樹,托起無數的桃李芬芳,播撒下更多的夢想。

弦歌不輟,芳華待灼。從業20餘年,葉志青始終奮戰在教學一線,通過教學實踐進行教學改革。他説:“只有深度參與課堂教學,紮根教學一線,才能真正理解教學改革,真正推進教學改革。”他是核心素養導向的學養課堂教學的長期探索者和大膽改革者,一直紮實且堅定地推進整校教育教學改革。以愛為基,勇於探索的他既是教學改革的創新型校長,也是善於總結反思的研究型校長。

愛學生:以生為本,讓每一位學生都學會學習

畢業後,葉志青成為一名語文老師。在課堂上、在教書育人的實踐中,他發現了需要改進的問題,早早踏出了教學改革的探索之路。

曾經有一個學生家長詢問葉志青,孩子語文成績不好該怎麼辦。當時還沒有太多工作經驗的他給出了一些大眾化的答案——端正學習態度、培養學習興趣、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學習方法、多讀書等。彼時,“學困生轉化”也是他工作的一部分。面對那些學習上暫時落後,怎麼幫助和“轉化”都沒有效果的“學困生”,葉志青陷入沉思:“‘學困生轉化表’上填的幫助措施也是我之前給學生家長的答案,可這些絕對的正確答案怎麼就不起作用呢?”

秉著對學生的拳拳愛意,葉志青不斷在心中追問:造成學困生的原因有哪些?如何解決“學困生”學習困難的問題?於是,他主動要求調到一年級,從教學的第一步開始觀察和探索。

通過觀察,葉志青發現,在教學中增大學生識字量後,部分學生會讀、會寫某個生字,卻不會用這個字組詞和説話。他進一步與一年級的7位語文老師進行交流,調查發現各個班都存在這種現象。此外,他又在學生試卷和作業中發現學生胡亂組詞的現象,例如,學生用“跟”字組詞,組成“跟子”;用“淺”字組詞,組成“淺溫”。從這些現象中,葉志青意識到,學生雖然學會了讀寫某個生字或生詞,但不一定理解這個生字或生詞的意思,不一定會運用這個生字或生詞。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問題呢?“聽和學習是兩碼事,如果學生只是在課堂上聽了但沒有實際理解,就談不上應用。”葉志青認為,正是“不會學習”,才造成了學習困難。“未來的文盲不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學會學習的人。”他喜歡用197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編著的《學會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中的一句話來説明學會學習的重要性。

怎樣讓孩子學會學習,而不是只學會知識點、只學會應試呢?葉志青開始探索課堂改革。他提出“師生導演”的課堂教學模式,即轉變原本的“老師講課學生聽”的語文學習模式,把學習的主動權交到學生手中。該教學模式有4個特點:首先,先學後教,課前注重學法指導,學生採用“微點批註閱讀法”〔1〕進行預習,讓學習真實發生且很有效;其次,重教重育,學科實踐中體現學科育人導向,尤其是正確價值觀的培育;再次,少教多學,教師只是用不到十分鐘的時間點撥重難點和拓展問題與思考,其餘時間都是學生的學習時間;最後,動態生成,學生的表現正確與否,都將化作老師引發學生深入學習的生成點。

例如,在《狐狸與烏鴉》一課中,葉志青邀請了5名代表全班不同學習能力的同學參與備課,確定了自讀自悟的教學策略。在課堂上,葉志青轉換身份,以導演的身份出現在課堂上,以招聘小演員的方式組織教學,用發散性的問題“你知道了什麼?”“你發現了什麼?”來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學習。這種教學方式給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和基於課本迸發的想像力留下了廣闊的舞臺,受到學生和家長的喜愛。

全國知名語文教學專家,原深圳市教科院教研室副主任、語文教研員趙志祥,聽説過葉志青敢想敢幹、善於創新的美名,尤其欣賞他的“讓兒童學會學習”的教育理念。趙志祥回憶起曾讓他印象深刻的葉志青執教的語文研討課《魚遊到了紙上》時,仍情不自禁地流露出源自內心的欣賞:“他的課把我吸引住了,我特別欣賞他教學內容上恰到好處的擷取與匠心獨運的設計巧妙結合,欣賞他鞭辟入裏的深邃與自然而然的引領無痕融合。縱觀整堂課,學生學得趣味盎然、靈性飛揚;老師教得輕鬆機智、自然厚實。説實在的,有點大先生風範。”

為什麼葉志青的“師生導演”課堂對於學生的學習能力培養效果顯著?深圳市龍華區創新實驗學校副校長張文華博士認為其原因在於:“這種教學模式是將語文學科的文本轉化成學生的生動體驗,通過內化文本,學生進行角色扮演和個人才藝的演繹,將有利於學生內化並參透文本,最終演繹成創意的表達。”

正是源於對學生的大愛,葉志青不斷探索,逐漸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生本課堂”。“我推行生本課堂的根本原因就是不想放棄任何一個孩子,讓學習能力最弱的學生在我的課堂上都能夠聽到、學到。”因此,葉志青經常詢問稍微落後的學生有關課堂教學的建議,並根據他們的接受能力適當作出調整。例如,在“微點批註閱讀法”的課堂彙報中,葉志青往往安排稍弱一些的學生先發言,並著重關注他們能不能理解、有沒有學會。

葉志青愛學生還體現在他給予學生充分的信任。中國音樂學院音樂教育係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原清華大學責任教授、清華大學藝術教育中心主任劉沛曾到葉志青擔任校長的深圳市龍華區高峰學校(簡稱“高峰學校”)調研考察,他對此深有感觸。

他説,當時,高峰學校旁邊是工業區,學校就讀的孩子大部分都是進城務工的工人的孩子。“大部分學生都住在出租屋,他們的經濟條件、生活條件都沒有那麼好,學習資源也相對匱乏。葉志青是怎麼做的呢?他把學校的體育資源、科學實驗資源、圖書館資源、藝術資源一週7天,全天侯向學生開放。”

而小孩的管理能力相對較差,如果圖書館的書丟了該怎麼辦呢?“他有這麼一個制度,他借書是不登記的,你們喜歡看書,太好了,拿回去。他給孩子們説,書萬一丟了,你來報告一下,並且拿家裏的書來交換,如果家裏實在沒有什麼書,丟了就丟了。”劉沛認為,葉志青的這種方式、這種理念給學生營造了一種寬鬆、被信任、被鼓勵的環境,讓經濟條件沒有那麼好的學生能夠從容不迫地學習和生活。

愛創新改革:學養培育體系探索與建設

從生本課堂,到學本課堂,再到學養課堂、學本治理,從2004年至今,多年孜孜不倦、多年銳意創新,葉志青探索出學養培育體系的建設道路。

2011年,經過公開競聘,年輕的葉志青成為高峰學校校長。32歲的他成為了當時“深圳市最年輕的校長”,帶著他的管理團隊,勇於進行課程改革和管理創新,通過學養課堂改革,成功將當時外來務工人員子女佔比高達90%的高峰學校,打造成一所備受讚譽、教育成果卓越的優質學校。而後,去到創新實驗學校擔任校長的他帶著教學改革理念,將該校的學養教育和創新人才培養推上新高度。今年8月,葉志青來到深圳市龍華高級中學(教育集團)民治校區擔任校長,已是名校長的他仍孜孜不倦,深耕于教學一線,進行教改探索和實踐。

從“生本課堂”到“學養課堂”的改革探索

葉志青提出的生本課堂即轉變學習方式,課堂教學由“師本”為主轉向“生本”為主,解決學生的主體性、語文學習方式、學習工具等問題和教師重“教”輕“育”問題。在“生本課堂”推行了一段時間後,葉志青發現,學習的過程並不只是他一開始想到的“聽”轉化為“學”這麼簡單,而是學習過程和學習方法貫徹始終、緊密聯繫。因此,他又繼續邁出了探索“學本課堂”的一步。

在葉志青看來,“學本課堂”即以學生為本,讓學生學會自主學習、深度學習。葉志青糰隊將各學科按照記憶、理解、運用、分析、評價和創造六個認知層級,制定了“學本課堂”學習方法提升路線圖,引導學生轉變學習方式,提高提問的能力,學會問難、問惑、質疑、發新問。其目的是讓學生建立一種習慣,把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困難或疑惑的癥結點找到,分析並生成一個能表述出來的問題。此外,葉志青還倡導學生在學習中敢於質疑,“不管質疑的是對是錯,質的過程本身都是對知識的內化過程。”

在“學本課堂”的實踐基礎上,他繼而開始了語文學科課堂的改革轉型——“學養課堂”,也被稱作“n+2+2”。“n”代表語文課本的周授課數,兩個“2”分別表示經典誦讀和整本書閱讀的周課時數。例如,一週有7節語文課,也就是“3+2+2”,那麼有3節課老師帶領學生用“微點批註閱讀法”進行學習,再分別進行兩節課的經典誦讀和整本書閱讀。葉志青解釋:“大量的閱讀和對傳統文化的學習,能夠讓學生提高語文素養,理解並踐行傳統文化中的道德品質。”

葉志青還建立了閱讀激勵制度。深圳市葉志青名校長工作室成員、深圳市龍華區教科院附屬學校校長,原高峰學校教科室主任劉淑萍介紹,學生可以把閱讀的心得體會和閱讀量存到閱讀存摺裏,如果閱讀量達到700萬字並通過答辯,學生就會被授予“閱讀小學士”稱號,穿學士服、戴學士帽和語文老師合照,並且把照片貼到“學位證書”上;如果達到1400萬字,可以成為“閱讀小碩士”,穿碩士服、戴碩士帽和教導主任合照;如果達到2000萬字,就是“閱讀小博士”,穿博士服、戴博士帽和校長合照。700萬字的閱讀量是課程標準規定的小學學段要求學生完成的閱讀量,而葉志青的學生往往在一到三年級就完成了這個目標。並且,答辯的環節促進學生真正去閱讀、去理解,而非走馬觀花,雁過無痕。

在“學養課堂”上,最重要的是通過閱讀,培養學生的品格和學養。葉志青表示,“學養”是指學識、學問和修養,學業上的修養,即格物致知,學問思辨,知行合一。修養是人的思想、品行、知識、技能、藝術與情感等經過修煉達到一定水準而體現出來的綜合素養,即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素養是平日的修養,我們理解為新時代君子人格,厚德載物,自強不息。培育學生學養,從學養內化為修養,從修養固化為素養,學問古今中外,修成內外本體。“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學養。”葉志青説,一是要強調學習價值觀,二是要強調從外化轉變為以內化為主,內外兼修。

葉志青帶頭開講“學養課堂”示範課,獲得家長一致好評

整校學養培育體系建設

在語文學科“學養課堂”取得良好效果的基礎上,葉志青開始向全校推行全學科的“學養課堂”。一時間,曾經被所謂“主科”擠佔的音樂、體育、美術和科學課成了孩子們培養個人愛好、發掘自我潛力和充滿歡聲笑語的學習天地。

一般學校的課表上只有“體育”“美術”“音樂”,而葉志青的學養培育體系中,實行“模組教學”,由音體美專職教師為分別申報某課程的同學集中授課,兩節連上。音樂課堂開設聲樂、民族舞、現代舞、芭蕾舞、民樂、管樂、吉他、豎笛、葫蘆絲、小提琴、古箏、電子琴、奧爾夫音樂、戲劇等分類選修課程,美術課程開設兒童畫、版畫、國畫、素描、書法、陶藝、黏土、剪紙、小製作、攝影、動漫、創意設計等分類選修課程。劉沛談道,模組課讓學生有選擇的權利和自由。

課程富有多樣性和可選擇性,實現了國家課程校本化。學生通過幾年學習多項技能,實現內容的貫通和整合,從而在畢業時達到國家義務教育階段課程標準的要求。在追求課堂的多樣性的同時,葉志青也對課堂品質非常自信:“如果想學芭蕾就選芭蕾,專業的芭蕾舞老師來教你,而且一年以後保準你能立起足尖來。”

為了在學校層面上實現學養培育體系,葉志青積極推行走班制,推動分類、分層、分組學習。尊重學生興趣愛好,開展分類學習。三至八年級體育、音樂、美術學科實行選課走班。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身心特點和學習計劃,自主選擇內容模組,走班上課;尊重學生認知差異,開展分層學習。九年級語文、數學、英語、歷史、物理和化學等學科分A、B、I三層進行走班教學改革;尊重學生和學科特點,開展分組學習,採用一個班級分兩個小組由兩個教師同時上課的方式,實現小學科學,一、二年級音樂和美術走班分組學習,在大班額的前提下實現小班教學獨有的對學生個體的關照。

在探索之初,雖然很多學校都在做分層教學,但其效果飽受爭議。有一次龍華區考察學校,一位評委就不同意葉志青校長分層教學的做法。原南山區教科院院長兼南山第二外國語學校校長、特級教師、教育部國培計劃首批培訓專家禹明也參與了這次考察,他對這個小插曲記憶深刻:“我覺得這個結果是比較武斷的。”在禹明看來,葉志青對於分層教學有很多自己的想法,利用外教和本地資源將英語分得更細,真正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有所收穫,“後來他成為市裏的名校長,儘管他在教育改革探索過程中遇到一些挫折、一些困難,但是他能夠一直堅持下去,很有定力。”

在課堂之外,葉志青還為學生打造了廣闊的探索空間。他鼓勵學生在假期“登高峰”,收集路上的樹葉、花朵、石塊,開學時與同學分享。他還在學校中建立了一個種植著六十余種中草藥植物和三十余種蔬果香草的共建花園,學生可以使用花園中心的放大鏡細緻地觀察植物,保持對大自然的好奇心。葉志青説:“孩子們拿著工具在花園裏觀察學習是很好的科學課程,在花園裏拿著畫筆寫生是很好的美術課程,在花園裏種植採摘是很好的勞動課程,可以從花園的中醫知識裏學習中醫的瑰寶,這是我們培養創新型人才方面作出的探索。”

2021年,深圳市龍華區創新試驗田建成開放

圖源:學習強國“深圳學習平臺”文章《【文明創建】深圳市龍華區龍華街道又一共建花園開園》

從語文課堂到全學科課堂,再到整個學校的培育體系,葉志青以“學會學習”為中心,著手解決學生學習中遇到的困難和存在的問題,從改革實踐中總結出學生學養培育的具體策略,形成了學養為本、學養課堂、學本治理環環相扣的學生學養培育策略體系。

學養為本,知行合一。學養為本的內涵包括以學生發展為本,以學科素養為本,以學習素養為本。在葉志青看來,學養課堂既重視學習素養培育,即讓學生擁有終身學習的能力,又突出立德樹人必備修養與品格,引領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斷加強品德修養,成為自己教育自己的主體。

愛教育事業:20載辛勤探索不止步

20載對教育創新、改革的辛勤探索,源自葉志青對教育事業的堅定熱愛。

走過20多年的探索道路,葉志青最難忘的是那輛連接學校和深圳書城的公交車、那段往來穿梭的路途,和那些沉浸于教學改革探索、渴望在書海中尋找出路的日子。回憶當初,葉志青仍記得剛畢業時他的第一部手機就丟在了從學校往返深圳書城的公交車上。那趟連接寶安區和羅湖區的公交車,他來回要一個多小時。但正是在這一趟趟的來回穿梭中,他逐漸形成了對課堂的理解,恰恰印證了那句“書山有路勤為徑”,這些最初的勤奮為他後來的成功探索打下了基礎。

對於課堂的深入觀察與理解反思也並不是一拍腦袋想出來的,而是在對課堂精益求精的追求中實踐出來的。葉志青在工作中一直堅持“磨課”訓練法,不斷磨練上課水準,不斷改進課堂教學。初為人師時,“我先是參閱很多名家的教學視頻和教學設計,然後設計課堂,並請其他老師聽課且提出建議,然後立馬修改;再找別的老師聽課、提建議和修改,直到找完年級所有的語文老師。”這樣,即便是剛畢業沒經驗的他,在自己的班級上課時,也能呈現出一堂經過多次磨練的成熟課堂。

成為校長後,他仍堅守三尺講臺。“到高峰學校任校長後,他首先就對學校的整體課堂情況進行了了解——大量地去聽課。聽完所有課之後,他便提出了生本課堂、學本課堂的教學理念,對課堂進行改革。”最讓劉淑萍感慨的是,校長本身就事務非常繁忙,但葉志青仍百忙中抽出時間親身實踐,不斷上公開課,並擔任班級的語文老師,帶班級的語文教學,“這種校長帶頭的榜樣作用、引領作用也是成功推進教學改革的關鍵。”而這也是葉志青所堅持的,不論是作為老師時自己探索,還是作為校長時帶領大家一起探索,他都堅守課堂,進行改革。

“教學沒有捷徑,從站穩講臺講好課,到放手讓學生去學,這個過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在完善“生本課堂”“學本課堂”和“學養課堂”建設的過程中,葉志青付出了難以想像的努力。但這個過程也使他飛速成長,其間收穫的紮實沉澱也成為他勇於引領教學改革的根基。劉淑萍感嘆:“他的改革探索和改革力度在整個深圳市來説都是非常超前的。他也一直沒有停止過學習,從學本到學養,他不斷地在對教學理念進行迭代升級,並且身體力行,帶著老師一起實踐、精進。”

葉志青在深圳創新實驗學校開展創未來系列活動,致力於構建創新素養活動課程評價體系

談及對葉志青的印象,無論是趙志祥,還是劉沛,還是禹明,還是劉淑萍,或是張文華,都提到了葉志青的幾個特質——敢想敢幹、堅毅不拔、紮根教改、勇於創新和善於學習。葉志青不僅從硬體上提升學校的辦學條件,還從課程架構、教學方式和活動開展等方面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第一個吃螃蟹的人”遇到的困難挫折總是格外多,可一旦葉志青認定了目標,就會始終如一,久久為功。

一路走來,葉志青沒有沉溺于眼前的成就,而是不斷精進自己,一邊加強學習,一邊根據時代發展對教育的要求,調整自己的教學思路。趙志祥回憶,葉志青有3個讓他“沒想到”。有一次,趙志祥到葉志青所在的學校作講座,“這次講座面向的是全體語文老師,讓我沒想到的是葉志青校長也親自坐在台下聽講,而且是從頭聽到尾。第二個沒想到的是,他不是裝模做樣地聽,而是認認真真地聽。第三個沒想到的是,他如同學生一般,按照我的要求,跟著我的聲音,和著我的節奏有板有眼地吟唱。”

無論是在講臺上日復一日的實踐總結,還是在未名湖畔全脫産培訓學習的反思改進,葉志青始終堅定地推進教學改革,致力於讓學生擁有更合適的學習過程、更高的學習能力,勇攀高峰,行無止境。

經歷了20年的探索,葉志青對於教育的愛和理解始終如一。“學生學習的過程,是學習與修身相統一的過程,要做到知行合一、才德兼備。老師要努力做教書與育人相統一、人師與經師相統一的大先生,真正地讓學生從精神世界上去構建幸福,建立人生幸福感的價值觀體系。”對葉志青而言,教育追求的是為學生奠定幸福人生,以及如《大學》中所講的“齊家治國平天下”,真正做到為黨育人、為國育才。

“祖國的花朵是國家的財富,我們一定要通過教學改革把花朵培養好,讓他為這個國家、為這個民族、為全人類去散發他的光和熱。當然,他可以是強光,也可以是微光,這都沒關係,但他一定要願意並努力為這個國家、為這個民族、為全人類發出自己的光輝。”葉志青眼中滿是對學生、對教育事業的愛意與深情。(文/孜孜 婷惠 圖片來源/葉志青工作室)

註釋

〔1〕“微點批註閱讀法”一共有3步。首先是閱讀,閱讀又分為泛讀、朗讀和精讀3個步驟。泛讀是指總體閱讀文章,歸納文章大意;朗讀是指放聲朗誦,發現生字,自主學習生字,理解在上下文具體情境中的字音和字義;精讀則是深入研讀文章,理解段意和文章的表達方式。完成這3個閱讀步驟後,學生需要自己提出5個問題,並通過各種學習工具自主尋找答案。最後,學生在課堂上分小組交流討論,對學到的內容進行的彙報展示,並根據大家的學習成果提出更有挑戰性的問題,形成學習的良性迴圈。


【責任編輯:羅天林】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