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首頁> 中國教育>

什麼是新時代的勞動教育

2023-08-28 13:26

來源:中國網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各個時期對勞動教育的界定與認識

要理清“勞動教育”這一概念,我們有必要先明確勞動的基本內涵。《辭海》對“勞動”是這樣定義的:“人們改變勞動對象使之適合自己需要的有目的的活動,即勞動力的支出或使用。”“勞動力的支出或使用”就蘊含著勞動 必備的要素——體力和腦力。通過勞動,人們可以在生産過程中有目的地根據自己的需要改造自然對象,創造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馬克思認為:“勞動作為使用價值的創造者,作為有用勞動,是不以一切社會形式為轉移的人類生存條件,是人和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即人類生活得以實現的永恒的自然必然性。”勞動是人類一種特殊的存在形式,是人類社會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勞動大致可以分為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兩大類,人是勞動的主體,人通過勞動來獲取自身所需的生産生活資料,勞動是創造社會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必要手段。

教育,是一種有目的的實踐活動。我們可以從開展勞動教育的目的來分析勞動教育的內涵。新中國成立後,中國共産黨對馬克思主義的“教育與生産勞動相結合”的思想做了創造性實踐和發展,並把這一原理作為黨的教育方針。然而在新中國成立後很長一個時期,勞動只是被看成工業和農業領域的體力勞動,這顯然是 對勞動簡單化的理解。“勞動教育被確定為勤工儉學、勤儉建國、多快好省建 設社會主義的重要途徑”,勞動是創造生産價值的途徑和公民道德標準。勞動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勞動觀念和勞動習慣,激發國民勞動的熱情和積極性。所以,這一時期勞動教育的內涵主要側重於體力勞動這一形式,鼓勵國民通過日常生活勞動、生産勞動來創造物質財富。

新中國成立初期,勞動教育的主要任務是“提高人民文化水準,培養國家 建設人才,改革舊教育,肅清封建的、買辦的、法西斯的思想,發展為人民服 務的思想”。因此,課程設置與生産生活緊密相關,以此來改造學生思想。這 一時期,勞動教育的開展起到了普及勞動知識、培養勞動技能的作用,但是在 實施過程中缺乏計劃性,過分強調成效而忽略了過程,在方法上操之過急,常常超出學生的能力範圍。

社會主義建設的探索和曲折發展時期,尤其是“文化大革命”時期,我國的各項事業均受到嚴重衝擊,勞動教育也被教條化。在錯誤政策的指導下,勞動教育課程的設置和實施均以純粹的體力勞動為主,為政治服務,理論課程被 嚴重忽視。教學內容方面,小學主要開展農業生産活動,中學大力強調思想政 治教育,借助勞動教育宣傳階級鬥爭。教學原則方面,一切勞動教育理論必須 為生産服務。教育制度方面,村校不分,學校由公社和大隊開辦,形成“民辦公助”式學校,學生服務農村或者直接從工人和農民中選拔學生,學成之後再回到生産實踐中去。

改革開放以後,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的關係、教育與生産勞動的結合、勞動教育在全面發展教育中的地位等問題引起了深入討論。黨中央努力給腦力勞動正名,重塑“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風氣,貫徹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相結合、教育必須與生産勞動相結合的方針。1993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明確將我國教育方針表述為“教育必須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必須與生産勞動相結合,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可見,這一時期勞動教育的內涵更全面,勞動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受科技革命和國內教育體制的影響,改革開放以後的勞動教育表現出了與時俱進的時代特徵。課程內容方面,小學勞動教育課程以自我服務勞動、家務 勞動、簡單的社會公益勞動、簡單的生産勞動技能以及手工藝勞動為主。中學的勞動教育主要以勞動技術教育課程為主,包括農作物種植、木工、烹飪等日常生産生活內容。課程實施方式則靈活多樣: 一是將勞動教育與其他學科融合起來,將其穿插在其他課程的教授中;二是讓學生參加公益活動,在勞動中培養學生的奉獻精神;三是讓學生參加生産勞動,定期到校辦工廠和農場進行實 地操作,將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起來;四是開設手工藝課程,主要培養小學階段學生的動手能力。改革開放以後,勞動教育逐漸走上正軌,並且取得了較大進步,培養學生勞動素養的維度逐漸凸顯。

進入 21 世紀以來,黨中央站在新的歷史高度重新闡釋了新時期勞動的內涵,明確了勞動創造價值,全社會形成了尊重勞動的風氣。相應地,教育方針也就勞動教育做了調整。黨的十六大報告將“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明確為黨和國家的一項重大方針。此外,2001 年國務院發佈的《關於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中提到,“堅持教育必須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為人民服務,必須與生産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培養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更強調了教育要與社會實踐相結合,更強調了對知識的運用與創新。

綜合各個時期勞動教育的目標和內容來看,勞動教育的內涵可以分成兩大類:一是培養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勞動者,勞動教育鍛鍊受教育者的勞動 技能,使受教育者積極投入社會的建設與發展之中;二是作為德育的內容之一,培養受教育者良好的勞動意識、勞動態度,使受教育者珍惜他人的勞動成果,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

新時代勞動教育的內涵

進入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廣大青少年要“熱愛勞動、熱愛創造,通過勞動和創造播種希望、收穫果實,也通過勞動和創造磨煉意志、提高自己”。2015 年7月,教育部聯合共青團中央、全國少工委印發了《關於加強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通過勞動教育,提高廣大中小學生的勞動素養,促進他們形成良好的勞動習慣和積極的勞動態度,使他們明白‘生活靠勞動創造,人生也靠勞動創造’的道理,培養他們勤奮學習、自覺勞動、勇於創造的精神,為他們終身發展和人生幸福奠定基礎”。

隨著時代的發展,勞動教育也被賦予了新的時代內涵。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立足新時代歷史方位,多次就勞動和勞動教育作出重要論述。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勞動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對歷史發展的重要意義,“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而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根本上靠勞動、靠勞動者創造”, “要在學生中弘揚勞動精神”。 這些有關勞動的重要論述回應了新時代的重大關切。2019 年 7 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於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品質的意見》,提出要堅持“五育”並舉,即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充分發揮勞動的綜合育人功能。這是勞動教育作為與其他“四育”對等的概念首次在中央正式文件中被提出,體現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對勞動教育的迫切需要。

2020 年 3 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頒布《關於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明確提出勞動教育的總體目標是:“通過勞動教育,使學生能夠理解和形成馬克思主義勞動觀,牢固樹立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觀念;體會勞動創造美好生活,體認勞動不分貴賤,熱愛勞動,尊重普通勞動者,培養勤儉、奮鬥、創新、奉獻的勞動精神;具備滿足生存發展需要的基本勞動能力,形成良好勞動習慣。”《意見》明確勞動教育“是學生成長的必要途徑,具有樹德、增智、強體、育美的綜合育人價值”,要求“把勞動教育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勞動教育的價值理念得到強化,有利於學生正確勞動價值觀的形成和良好勞動品質的培養。同時,《意見》明確表示育人是新時代勞動教育的基本原則之一。“把準勞動教育價值取向,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觀, 崇尚勞動、尊重勞動,增強對勞動人民的感情,報效國家,奉獻社會。”《意見》明確了準確把握育人導向是新時代勞動教育的首要價值,也是最核心的價值。

2020 年 7 月教育部印發的《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以下簡稱《指導綱要》)對勞動教育的內涵進行了詳細界定,“勞動教育是發揮勞動的育人功能,對學生進行熱愛勞動、熱愛勞動人民的教育活動”。勞動教育是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勞動價值觀、養成良好的勞動品質的教育活動。

總之,新時代勞動教育的本質是一種教育活動,是有目的、有計劃地組織學生參加日常生活勞動、生産勞動和服務性勞動,讓學生動手實踐、出力流汗,接受鍛鍊、 磨煉意志,培養青少年尊重勞動、尊重勞動人民和尊重勞動成果,能運用知識與技能的實踐活動。這種教育活動是動態的過程,隨著時代的發展被賦予更多新的內涵。

(作者:中國教育學會研究員 時俊卿教授)


【責任編輯:羅天林】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