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首頁> 中國教育>

安徽宿松:“雙向”奔赴,大學生社會實踐實現“雙贏”格局

2023-07-10 17:08

來源:中國網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青春因磨礪而出彩,人生因奮鬥而昇華。連日來,在共青團安徽宿松縣委大力支援下,安徽職業技術學院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團隊“螢火築夢”支隊奔赴宿松縣部分鄉鎮,大力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將專業知識與鄉村社會實踐緊密結合,加快推進宿松縣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助力宿松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

聽聞先輩英雄事且看吾輩逐夢行

為傳承紅色基因,深入推進黨史學習教育走深走實,在“七一”建黨節來臨之際,安徽職業技術學院暑期“三下鄉”宿松支隊赴佐壩鄉開展調研走訪系列活動。

“螢火築夢”實踐隊首站來到魚雁村,看望慰問退伍老兵王義喜,現場開展主題教育專題團課。王義喜是一名老黨員,曾在戰場上連續戰鬥了整整21天。他英勇鬥爭,不怕犧牲,榮獲三等功。帶隊老師關切詢問他和家人的日常生活、身體健康情況,傾聽老人退休後發揮黨員先鋒模範作用、積極投身奉獻社區的事跡,並送上慰問品。

“我們要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把老黨員對黨忠誠、為黨奉獻的精神融入到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團隊成員紛紛表示。

隨後,實踐隊走訪慰問了村裏的孤寡老人和留守兒童。與孤寡老人促膝談心,了解他們的身體狀況和生活情況,併為老人送大米和糧油等慰問品;給村裏留守兒童們送去了文具用品,與他們進行親切交流,給留守兒童帶來了精神上的慰藉和鼓勵。走進宿松中德職業技術學校,對同學們進行專業宣講、結對學習幫扶、專業報考指導,幫助他們樹立目標,做好學習規劃。現場學生們踴躍提問、積極互動,學習氛圍濃厚、反響熱烈。

賡續紅色血脈  汲取奮進力量

為引導青年學生切身感受黨的百年光輝歷程,賡續紅色血脈,把紅色資源作為團史學習的生動教材,推進團史學習教育,助力思政育人,激勵廣大青年學生用實際行動追尋英雄足跡,“螢火築夢”實踐隊來到涼亭鎮開啟了紅色之旅。

紅色精神薪火相傳,初心使命歷久彌新。隊員們走進紅色古寨白崖寨,參觀紅二十七軍紀念館。在紅色文化廣場上主雕塑前,實踐隊全體成員向紅軍戰士致敬,重溫入團誓詞。現代服裝學院團總支書記姜瑋在白崖寨紀念館裏進行主題為“青春心向黨,薪火相傳”的團課宣講。

隨後,實踐隊來到涼亭鎮敬老院,身著紅色馬甲,開展“關愛空巢老人,助力鄉村發展”社會實踐活動,在道路兩側、村主幹道、水溝周邊等區域撿拾白色垃圾。他們深入涼亭中學,開展黨的二十大精神宣講活動。宣講團成員黃宇鶴帶領同學們圍繞黨的二十大展開學習,四位成員還進行了《青春中國》詩歌朗誦。

“通過微宣講活動,我們傳承了紅色精神,加強了青少年思想理論建設,提高了思想政治素質,有效地推動黨史學習宣傳教育走實走深、行穩致遠。”姜瑋説,隊員們更深刻體悟革命勝利來之不易,必須繼承革命先烈的光榮傳統,自覺擔負起時代重任,在祖國的萬里長空放飛青春夢想,在為人民利益的不懈奮鬥中書寫人生華章!

紮根鄉村沃野擘畫“莓”好未來

為積極響應國家鄉村振興戰略的號召,深入了解宿松縣藍莓産業發展狀況,“螢火築夢”實踐隊前往千嶺鄉開展“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圍繞千嶺鄉藍莓産品市場積極探索農産品産業發展的特色道路進行調研,助力實現農村新經濟的高品質發展。

“希望通過此次實踐,加強校地合作共建,深化交流與合作。誠摯邀請更多優秀青年走進宿松,了解宿松,為宿松高品質發展貢獻青春力量。”事前,團宿松縣委副書記戴士清對實踐活動進行了具體指導。

在享有“藍莓之鄉”美譽的千嶺鄉,安徽省藍魅農業有限公司負責人汪承華向實踐隊詳細介紹了藍莓的藥用價值和營養價值,傳授了辨別藍莓成熟度的方法和採摘技巧。現代服裝學院根據專業知識進行藍莓包裝、藍莓周邊等設計,建築工程學院根據專業知識對藍莓園構造進行調研。

隨後,實踐隊來到藍莓採摘園,在烈日炎炎的夏日裏,通過親自採摘,感受到採摘的辛苦,體會到果農的不易。

“我們站在果農角度,設身處地思考問題,不斷發現問題並解決問題,使專業知識能夠融會貫通,提高了專業素養,為千嶺鄉藍莓産業發展貢獻出了一份力量。”實踐隊一名成員説。

渲“染”七彩時光 “築”夢非遺傳承

一支畫筆,勾勒出孩子們的無限遐想;一件白衣,承載著孩子們的萬千童趣。為紮實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工作,實踐隊走進宿松經開區,開展專業科普講座,利用專業知識服務社會,積極參與美麗社區和文化社區建設,讓農村青少年遇見非遺,扎染美好。

現代服裝學院實踐隊成員為經開區的小朋友開設了一門特殊的小課堂——扎染技能知識科普小課堂。他們攜帶著事先購買的材料,帶領小朋友們一起體驗傳統非遺。實踐隊成員生動形象地向小朋友們詳細介紹扎染的悠久歷史和相關文化知識,和大家一起欣賞優秀的扎染作品。在得到小朋友們的熱情響應之後,實踐隊成員手把手教小朋友們如何扎結,親自為他們調配染液。在扎染過程中,小朋友們充分發揮自己的想像力和創造力,用自己稚嫩的雙手扎出獨特的造型。拆開布團後,看到自己染出了絢麗多彩的作品時,小朋友們臉上洋溢著成功的喜悅和快樂。活動極大地激發了小朋友們對傳統文化的興趣,展示了扎染文化的藝術魄力,讓他們感受到我國傳統文化的神奇與偉大。

建築是“最美的語言表達”。建築工程學院開展了建築結構科普、趣味模型搭建小課堂,專業老師汪勇通過歌曲《聲聲慢》,向小朋友們詳細介紹了穿鬥式建築和現代橋梁及瞭望塔以及中國古代的榫卯結構,小朋友們爭先恐後地提問、答問,師生雙向交流,互動頻繁,課堂氣氛非常熱烈。實踐隊成員向小朋友們現場展示了模型搭建製作過程,隨後與小朋友們一起進行趣味模型搭建。搭建完畢,小朋友們便開始對作品進行個性化設計,涂上漸變的顏色。經過一雙雙巧手精心設計,原本一致的木屋變成了學生個性化作品展示平臺。建築工程學院團總支書記孟飛龍表示,此次活動增強了小朋友們建築模型設計與實踐能力,弘揚和培育了工匠精神,營造了良好科技氛圍,讓小朋友們感受到我國傳統文化的神奇與偉大。

“安徽職業技術學院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充分彰顯了新時代青年學子的精神風貌與責任擔當,實現了社會需求與學生實踐的雙向奔赴,構築了基層治理與青年成長成才的雙贏格局。”戴士清説。(圖文/吳金旺)


【責任編輯:羅天林】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