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首頁> 中國教育>

基教研專家權威解析北京市2023年中考語文試卷

2023-06-25 09:55

來源:中國網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2023年北京市中考語文試卷堅持立德樹人的命題指導思想,滲透《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的育人要求,重視價值引領,彰顯素養立意、以文化人,體現了穩中求進、助力雙減的命題思路。

一、基礎·運用

基礎·運用部分的試題以調查博物館之城發展情況為情境載體,以小組關於調查報告為閱讀材料,引導學生關注新時期北京市博物館的發展情況,重新認識博物館的社會作用,加深對於北京作為全國歷史文化古都的理解;同時為學生提供調查報告的寫作樣例,引導學生關注實用類文本的規範寫作。

基礎·運用部分融入2022年版新課程標準理念,重視考查學生的基礎知識、基礎能力和基本方法,關注學生在真實具體的社會生活情境中的語言實踐能力與表現,減少機械記憶的壓力。用正楷字書寫標題,體現了新課程標準對學生規範書寫漢字的要求;理解文段關鍵詞語的題目要求學生借助工具書,根據文段內容理解詞語的意思,而不是對詞典義的機械背誦,檢測學生在“用語文”的過程中“學語文”的水準;判斷字形、成語使用、修改畫線病句、選擇節奏勻稱的語句、使用三個詞語補寫“結語”內容等題目,均指向考查學生正確運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能力。

二、古詩文閱讀

古詩文閱讀,體現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理解。堅持正確的價值導向,引導學生養成良好個性和品德。開放性默寫試題讓學生引用古詩文表達個人志趣,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理想。文言文閱讀材料引導學生親近自然,從自然中汲取精神力量。在答題過程中,學生受到文化的熏陶,得到精神的滋養,實現“以文化人”。

體現“評價即學習”理念,強調在理解和運用中考查學生古詩文閱讀水準。對文言詞語的考查,將文言詞語和生活用語、常用成語、其他課文中的文言詞語進行比較,能夠有效考查學生掌握文言詞義情況。古詩閱讀讓學生分析律詩第二聯運用對偶的表達效果,緊扣律詩的語言特點,涉及詩歌的內容和寫法,與古詩課堂教學的重點一致。

深化學生認知,提升學生的欣賞品味。對文言詞語理解,抓住文中關鍵詞設題,用一個意蘊豐富的詞考查學生對文章整體的把握、局部的研讀,既能考查對內容的理解,又能考查對情感的把握,還能考查對文章主題的認知。對文言文內容理解的考查,選取課內課外文本,形成群文閱讀。三則材料短小精悍,語言優美,體現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人文精神。學生在比較、分析中達成知識的遷移、認知的深化。

總之,古詩文閱讀試題更加關注學生的古詩文學習過程和學習體驗,把知識和方法放到閱讀理解之中考查,沒有機械性考查學生古詩文積累和內容理解,側重於考查學生對“語言、形象、情感、主題的領悟程度和體驗”。這樣的考查更貼近學生課堂上古詩文閱讀學習過程,為學生高中學習古詩文打下了良好基礎。

三、名著閱讀

名著閱讀部分的題幹以“高光時刻”作為學生思考的支架,要求學生寫出教材要求必讀的四部名著中某一人物的“高光時刻”。學生既要敘述相關內容,還要概括形象的特徵或精神品質。題目能夠落實課程標準“感受經典名著的藝術魅力,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的要求,提示學生基本的思維過程和作答思路,考查學生真實的閱讀體驗。

四、非連續性文本

非連續文本閱讀與整套試卷考查的指導思想保持一致,注重學生運用基礎知識與學科關鍵能力解決實際問題,具有正面引導教學的積極作用。其特點如下。

素材突顯北京特色,體現價值引領。非連續性文本素材選取了與首都公共文明建設有關的三則材料,引導學生關注北京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成果,展現了北京市民的新面貌,能夠促進學生樹立“文明靠大家”的主人翁意識。學生在完成閱讀的同時,了解自己所在的這座城市的美好,增強對家鄉的熱愛與自豪感。

觀照閱讀關鍵能力,導引課堂教學。非連續性文本閱讀包含3道試題,關注了實用性文體特點,從認識對象、理解並把握事物特徵等方面考查學生閱讀實用性文章的關鍵能力,體現出對學生思維能力的重視,對教學能夠起到極好的導向作用。

試題延續了數年來北京非連續性文本閱讀圖表、文字並讀的測試方式,側重資訊的理解、提取與整合。非連續性文本每部分都表達相對獨立且完整的含義,多則材料圍繞一個主題展開,著力考查學生在真實情境中運用説明文知識解決問題的綜合表現。題目分別要求學生從三則材料中提取出準確的資訊;把握語段內容的理解,綜合文本、表格資訊,概括事物特徵;整合三則材料的資訊,得出結論。突出了對學生閱讀方法運用能力的考查。

可以説,多文本閱讀從材料選擇到題目設置,都注重了立德樹人的落實,課程標準的落實及學科素養的落實。

五、文學作品閱讀

文學類閱讀素材取自於林斤瀾的文章,題材為校園生活。作者林斤瀾是當代著名作家,一生經歷豐富,創作頗豐,曾與汪曾祺並稱為“文壇雙璧”。試題材料貼近學生生活,導向積極正向。作品中的校園景色、校園生活,以及涉及的歌詞作者朱自清,對學生而言,都不陌生。學生對文中列舉的朱自清不吃外國“救濟麵粉”的事跡也十分熟悉。學生通過閱讀素材,能夠感受到校園生活的美好。

這部分試題考查了學生對文學作品的整體感知、理解闡釋、品味鑒賞以及評價與體認。首先,試題重視學生對作品中形象、情感、語言的真實領悟,要求學生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品味詞、句、段。考生需要進入到作品情境中,理解畫線句子的含義。其次,重視學生文學體驗過程的完整性。如第20題將學生閱讀開展文學體驗時感知的完整過程呈現了出來。最後,題目從局部到整體,為學生作答提供了答題支架和思考方向。試題在題幹設問上明確指出了解釋、分析的具體要求。明確思維指向與表達思路,能夠對教與學起到積極的引導作用。

六、議論性文章閱讀

2023年議論文閱讀試題關注了語文與時代、與學生生活的聯繫,堅持素養立意,關注對學生學習過程和思維過程的考查,對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給予了積極的引導。

關注優秀文化,助力學生健康人格的形成。議論文閱讀文本緊扣吃苦耐勞話題,關注青年成長,指引學生端正人生態度。材料涉及黃文秀、“科技小院”的學生、之江實驗室智慧超算研究院智慧超算研究中心青年研究員等事跡,展現了青年人的參與與擔當,突出了革命文化的當代表達。閱讀這一內容,學生能真切感受革命傳統對當代青年的滋養,從而思考為了人民幸福和國家發展,當代青年人的責任和使命擔當。

關注文體特徵,考查議論文閱讀的基本能力。議論文閱讀試題命制嚴格依據課程標準,符合“閱讀簡單的議論文,區分觀點與材料,發現觀點與材料之間的聯繫,並通過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斷”的要求。三道試題,分別指向議論文三要素的考查,考查了對議論文觀點和材料的理解,以及運用材料進行論證的過程。

比如,第24題要求學生根據對全文內容的理解,結合語境補寫恰當內容,著重考查學生整體感知,概括觀點的能力。第25題考查在把握觀點的基礎上,理解材料內容,並對材料和觀點關係作出判斷。第25題從畫線句入手,考查全文論證思路,強化對思維能力的考查。

可以説,議論文閱讀不但注重考查了學生閱讀這種文章的能力,更結合當代中學生如何繼承革命傳統這個真實問題,進一步強化了紅色精神財富的落實。

七、作文

一是立德樹人家園情,關注生活、積極思考,凸顯豐富育人價值。

題目一以學生生活的北京作為寫作素材的來源與情感抒發的對象,“北京是一本讀不盡的書”,以此為總括,題目接著進行了三方面非常充分的引導:“閱讀作品,讀到北京的風物與精神;走進建築,讀到北京的歷史與文化;參加活動,讀到北京的習俗與禮儀……”就自己的閱讀體驗、對典型歷史建築的理解、參加活動的所思所感、所學所悟出發形成相關檢索,接著以“翻看北京這本書,你讀到了什麼?”推動學生的思考過程的充分展開,個性特徵的充分展現。在閱讀的過程中內化和昇華“自己對於北京熱愛”的情感,在寫作的歷程中沉澱和熔鑄“因北京而自豪”、“為北京而奮發”的精神。

二是角度巧轉化,多重空間任馳騁,突出學生的個性特徵。

題目二緊承題目一而來,以“讀”來帶引話題,引導學生自然步入熟悉的課內閱讀內容之中:“我們讀過高大的皂莢樹,頑強生長的小桃樹,力爭上游的白楊樹。”然後在日常熟悉的閱讀中,突出主體特徵,轉化觀察思考的角度:“樹,見證歲月,寄託情感,象徵精神。倘若發揮想像,在鳥兒、小草、泥土、風雨等的眼中,樹也會有不同的故事,呈現不同的風采。”角度轉化巧妙,新穎,而且充滿童趣,為學生的想像打開了充分的空間,有利於凸顯與展示學生的個性特徵的。題目為學生書寫心靈、展示自我提供了開闊空間。

兩道作文題,都充分調動了學生真實而豐富的生活體驗,鼓勵他們寫真情實感,充分激發學生的共鳴,讓平時關注生活、積極思考、深入探究的學生能夠脫穎而出,為學生大膽創新,展開想像提供了條件和可能。

點評專家:

連中國,高級教師,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

夏宇,高級教師,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

張曉毓,高級教師,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

謝守成,高級教師,北京教育學院豐臺分院

王瑞芳,高級教師,北京市朝陽區教育科學研究院

【責任編輯:曾瑞鑫】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