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首頁> 中國教育>

北京教育考試院專家權威解析2023北京中考語文卷

2023-06-25 09:54

來源:中國網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2023年北京市初中學業水準考試語文試題以《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為依據,自覺滲透《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理念,堅持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重視學生語文素養的表現,突顯北京特色,在試題內容、結構、難度、題型等方面,穩中求進,助力“雙減”。

一、堅持價值引領,實現考試的育人功能

試卷以優質文本為載體,以實現考試立德樹人的育人功能。

(一)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

試卷精選能反映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導向的閱讀材料。基礎運用部分設置開展調查研究、撰寫調查報告的學習情境,旨在幫助學生體認求真務實的科學精神;議論文文本倡導學生樹立使命感,努力突破自我,為社會、國家發展做出貢獻。

(二)引領學生增強文化自信

試卷充分體現語文學科文以載道、以文化人的特點,使學生在優質文化資源的浸潤中增強文化認同,牢固樹立文化自信。基礎運用部分的選材展現了北京的歷史文化和中國“航太精神”;古詩文閱讀和默寫取材于文學經典,引導學生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議論文文本中諸多當代青年人的事例,讓學生感受到革命傳統給予他們的力量。

(三)助力學生形成良好個性和健康人格

試卷內容向學生展現了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和諧文明的社會氛圍,昂揚向上的奮鬥精神,有助於他們健康人格的形成。非連續性文本引導學生關注公共文明行為,散文文本帶領學生回憶富有朝氣的校園生活,議論文文本指引學生端正人生態度,作文為學生發現自我、挖掘生活、關注社會搭設了廣闊平臺。

二、穩中求進,助力“雙減”政策落實

2023年是“雙減”政策落地的第二年,試卷堅持“穩中求進”的原則,在保持穩定的同時,真正做到了“減量”“提質”“增效”。

(一)增加題目考查功能,規避碎片化試題

試卷努力做好整體佈局,增加題目考查功能,規避對碎片化知識的考查。基礎運用部分詞義理解考查詞語的語境義,修辭考查在文段中把握語句的語言節奏,散文閱讀需要學生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品味詞、句、段。作文試題的導語打開了寫作空間,為學生選用自己擅長的行文方式搭建了平臺。

(二)回歸教材與課堂,明確備考方向

試卷強調教材的基礎性作用,強調“教-學-評”的一致性,力求考出教材的落實情況和學生的課堂學習表現。這樣有利於引導教學關注教材、用好教材,以期明確備考思路。

其一,選用教材內容作為試題素材。古詩文閱讀使用教材課文,題目立足古詩文教學的關鍵問題,考查古詩文閱讀的基本規律和基本方法。其二,將教材課後練習轉化為測試題目。試題以教材為依託,重視對課後練習的整合與化用。其三,用教材內容激活學生的思維經驗和情感體驗。兩道作文題的導語都使用了課文的內容,啟發學生借助課內閱讀經驗構思考場作文。

(三)倡導現場學習,減少機械記憶壓力

試卷秉承“評價即學習”的理念,倡導現場學習,最大程度地減少學生機械記憶的壓力。基礎運用部分提供了“調查報告”寫作的樣例,名著閱讀為學生提供了答題“支架”。非連續性文本試題的順序安排體現了閱讀非連續性文本的基本過程。

三、立足素養導向,進一步提高命題品質

試題聚焦義務教育語文課程培養的核心素養,注重考查必備知識與關鍵能力,優化文本、精簡題幹,命題品質進一步提升。

(一)設置情境,激活知識儲備與情感體驗

全卷多處設置了學生熟悉的情境,考查學生在具體情境下的思維能力與情感認知。如,基礎運用部分的日常生活情境,意在測查學生“用語文”的過程中“學語文”的水準;作文導語設置文學文化情境,意在測查學生聯繫原有生活完成語言表達的水準。

(二)細化提示語,明確思維指向與表達思路

試題細化了題幹提示語的表述,明確告知考生作答的要點和方向,引導考生將更多的精力放在測試材料上,更為充分地表現核心素養的發展狀況。

名著閱讀的作答要求,提示了基本的思維過程和表達思路。散文閱讀考查學生對文中詞語的理解,題幹設問上明確指出了解釋、分析的具體要求,對教與學能夠起到積極的引導作用。

(三)彰顯本質,突出通用語言文字的基本特點與發展趨勢

試題關注漢語語言文字的特點和審美追求。書寫、字形、成語等題目考查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規範性表達。多道試題能夠體現出漢語獨有的表達特點,如對語言節奏整飭美的追求;善用駢偶性的表達方式,多用四字的構詞特點等。此外,詞語理解選用了由科技術語轉化而來的社會生活用語,體現了漢語積極使用自然科學詞彙豐富日常表達的發展趨勢,意在引導學生關注漢語詞彙擴大的路徑。

四、突顯北京特色,體現城市發展新動向

試卷充分體現了北京元素和首都氣象,基礎運用的材料涉及北京博物館之城的建設,引導學生關注北京城市發展的新動向;非連續性文本中北京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成果展現了北京市民的新面貌;作文提示學生不僅要讀北京的“有字書”,還要讀北京的“無字書”,拓展了觀察北京的視角。

【責任編輯:曾瑞鑫】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