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嶺觀察】縣中振興的“鎮雄方案”——來自雲南師範大學附屬鎮雄中學教育辦學的調查
背景
縣域普通高中,對縣域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具有重要促進作用,更可為鄉村振興提供人才支撐。近年來,在城鎮化的快速發展進程中,很多薄弱縣域的普通高中,不同程度面臨著“生源之困、師資之困、條件之困、保障之困”。破難解困、促進城鄉優質教育資源均等化,是加快建設高品質教育體系、促進教育公平的題中應有之義。
話題
在滇東北,有這樣一所僅有7年辦學歷史的學校,通過合作辦學,通過自身的教育探索,闖出了一條具有雲南特點、邊疆特色的縣中振興新路徑。近日,記者走進雲南師範大學附屬鎮雄中學(簡稱“鎮雄中學”),試圖去探索這所縣中逆襲的密碼。
教育幫扶 燃燈引路
鎮雄縣位於雲南省東北部、雲貴川三省交界處,是我省人口第一大縣,也是國家級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曾經,由於經濟發展相對滯後,全縣教育基礎設施薄弱、師資隊伍緊缺、優生外流率高,鎮雄一度成為了某種意義上的“教育洼地”……2016年之前,全縣每年外流學生上萬名,優秀生源絕大多數流向了縣外或各類民辦學校,很多家庭因此背上了沉重的經濟負擔。
為補上教育事業的“短板”,振興縣域教育,讓本地老百姓的孩子不用再跨縣求學,2014年,鎮雄縣引進優質辦學資源,與雲南師範大學開展聯合辦學。縣委、縣政府劃撥縣城南部新區630多畝土地、按照省級一級完中標準進行規劃建設;雲南師範大學輸入先進管理經驗,提供教師培訓平臺,深化教育教學改革……
2016年8月,承襲著西南聯大“剛毅堅卓”基因的雲南師範大學附屬鎮雄中學,在縣城南邊拔地而起。
“本地生源留不住,優秀教師招不來,剛開始那會兒,我也很困惑。”談及曾經的“創業歷程”,鎮雄中學黨委書記、校長胡克州不無辛酸,“但這就是雲南薄弱地區的縣中存在的共性問題。”“縣中教育面對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眾對優質教育資源的需求和不平衡不充分的教育品質發展之間的矛盾,這也讓我們充分認識到,辦一所好學校,要形成科學的辦學思想,體系化提升教育品質。”
胡克州毅然領受了辦好鎮雄中學的任務,並向鎮雄縣人民政府立下了高考一本上線率75%的“軍令狀”。
為了完成定立的目標任務,他開始四處奔走。不管是組建專家團隊,還是招募青年教師,不管是硬體配備、校園文化建設,還是教學理念創新、實施課堂改革……胡克州帶領教學專家團隊一起,樹立“品質是學校發展的生命線”的思想策略,在教學實踐中逐步構建起駕馭式自主高效課堂、駕馭式自主德育、駕馭式自主管理有機統一的駕馭式自主教育理論體系和作業系統,建立起教學品質提升體系,為學校構建起從教育硬體到教學理念的“四梁八柱”。
功夫不負苦心人。2019年,鎮雄中學首屆高考“一戰成名”。高考一本上線率達85.4%,創造了鎮雄教育史上單校高考一本上線率歷史最高、名校錄取數歷史最多、班級平均分歷史最高、辦學社會影響力最好幾項紀錄,成功打破了鎮雄縣連續19年來沒有縣內就讀學生考取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的困局。
2020年、2021年,好勢頭一路上揚,學校高考一本率分別達84.09%、90.1%,每年都有學生成功考入清北等名校;2022年,學校再接再厲,高考一本上線率達89.03%,共有13人考入清華、北大,504人考入“雙一流”等國家重點大學,學校成為雲貴川三省接合部一顆冉冉升起的教育新星;一批批寒門學子通過“鯉魚躍龍門”,開啟了人生的新篇章……
學校已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南開大學、同濟大學等高校列為優質生源基地。自建麗 攝
理念迭代 “名師”養成
“眼前的畫作,正是大名鼎鼎的清明上河圖,它展現的是宋代百姓日常生活的豐富景象……”走進恰似小型博物館的歷史教室,一股清雅的“國風”撲面而來,年輕的歷史老師陳鵬正在沉浸式講授歷史課。
該校國學書畫室。自建麗 攝
透過一件“展品”,他將唐宋坊市制的差異進行關聯,通過引導學生們一起探索差異背後的變化、變化背後的成因,來引發學生們對北宋政治、經濟、商業生活、文學藝術的串聯和思索……
該校藝術展展出的學生作品。自建麗 攝
該校藝術展展品。自建麗 攝
“從看到記、從記到用,學歷史的人,融會貫通才最關鍵。”陳鵬告訴記者,對於歷史的教學,需要分年級、分階段、分專題,進行“以小見大”式的引導,盡可能讓他們通過一個點、發散一個面、引發一系列知識點的回憶和串聯。“這是職前培訓的時候,校長和前輩們教給我們的方法。”
在鎮雄中學,“招新”之後,基本上都會對新教師進行為期一個半月的系統培訓。校長從思想認知、職業信仰、行為規範的引導開始,到教學專家團隊針對教育教學核心工作的專題指導,再到大量的實操、磨課……學校制定出臺了《雲南師範大學附屬鎮雄中學教師專業化發展規劃》,並建立起“專家引領—團隊協作—自主發展”的體系化人才培養制度,幫助這些教育“新鮮人”們快速成長。
“教師的職業能力是一種需要在實踐中不斷歷練的能力,但所謂的‘名師’,大多時候都是一個人的戰鬥。”作為初創期的專家團隊成員,副校長陳華在來到鎮雄之前,已經在昆明的中學政治教學領域默默耕耘了十多年。“與其把精力用在聘請名師、打造名師上,我們不如換一種思維,從打造‘學科團隊’開始,採取‘團體作戰’的方式去和‘單打獨鬥’的智慧進行較量。”
該校地理教研室。自建麗 攝
陳華提到的“團體作戰”,就是學校採取的學科團隊集體備課制度。
胡克州進一步介紹:“我們採用‘多元備、自主研,聚合備、合作研,特色備、個性研’這‘三備三研’,積極開展集體備課、集體教研、集體研討活動。教師在備課之前,必須摳出知識的重難點,自主做出導學案;然後,學科團隊聚在一起,集體討論、反覆推敲,形成最終可用於課堂實施的導學案;同時,各學科團隊立足課堂,立足學生實際,不斷強化課題研究,強化課堂上‘學、教、練、展、評’各環節環環相扣……”
“我們的學科團隊是非常具有競爭力的。”陳華説,“團隊作戰、合作交流,組內的傳、幫、帶、資源共用、捆綁式評價,會不斷激發學科團隊的教育執行力和創新力,會讓青年教師的學習能力、專業化水準大踏步提升。”
“我們始終相信,一個人會走得很快,一群人會走得很遠。”胡克州説。
播種希望 收穫未來
無人機迷宮科技室、無人機訓練室、“機甲大師”科技室、“物聯網”科技室、3D列印實驗室……走入“致遠樓”二樓,各種“高能”科技教室整齊排列于過道兩側。
“這是我們‘工業4.0’的系列教室,設置這些特色教室,就是為了幫助孩子們在中學階段就播下理想的種子。”在胡克州看來,地處滇東北的鎮雄,遠離了大城市及發達的資訊環境,也遠離城市孩子們所擁有的那些繽紛燦爛的生活。“我們希望通過特色課程設置,讓孩子們充分發掘自己的興趣點,找到今後的志向與發展方向,同時逐步縮小山裏孩子和城市孩子之間的‘資訊差’。”
“我們通過開展多媒體作品設計、mind+編程軟體、python程式設計、無人機編程、創意機器人等選修課程,帶領學生們完成指定任務,充分啟動開發孩子們的思維和視野。”科技輔導員成罡告訴記者,在設置了一系列科技教室的基礎上,學校還配置了他們這批專職科技輔導員,幫助學生們掌握科技設備的操作,對學生們進行科學啟蒙。
該校機器人科技教育室。自建麗 攝
有了一定的技術環境,學校還不忘營造一定的資訊環境。近年來,學校先後邀請了國內科技領域一流的科研院所及專家學者蒞臨學校開展科學教育活動,讓未來的“科學家”與現實中的科學家們進行積極對話,通過榜樣的帶動,讓“後浪”們敢於做夢、敢於造夢、敢於圓夢。
“這是準備參加2023年高考的一些學生的志願,基本上志願方向都是前沿科技研究領域。”陳華拿出了一張表格,表格上統計的是2020級部分優秀學生的志願統計表。記者看到,大家的高考志願,大都集中在了航空航太、人工智慧、晶片研發、生命科學、生物制藥等方向。
“科技自立自強是國家強盛之基,引領學生們把個人夢想與時代需求相結合,做未來國家科技創新的參與者、實踐者、引領者,這是我們教育最成功之處,也是教育最大的價值所在。”雲南師範大學校長王德強坦言,“在這樣的內生力量驅動下,這些地區肯定不會再出現貧困代際傳遞的問題,只有充滿無限潛力的光明未來。”
該校“工業4.0”系列教室。自建麗 攝
“雲南師範大學因雲南人民而生、因服務雲南基礎教育而興,發揮學校教師教育特色優勢和基礎教育資源優勢,振興雲南教育、助力雲南發展是學校80餘年辦學歷程中不變的初心、如一的堅守,是我們辦學最大的本分。”雲南師範大學黨委書記張祖武説:“我們期待一批批的孩子們接受教育後,有機會走出大山、追尋夢想,走向國家的各個領域、各條戰線,也期待他們學有所成之後回歸家鄉,用自己的實際行動改變家鄉,接力播撒希望的種子,這是我們致力教育的始終追尋。”(記者 劉薇薇 自建麗)
【即時跟評】振興縣中 十分必要
劉薇薇
“郡縣治,天下安”。縣連接的是農村和城市,而縣域普通高中,連接的則是縣域學子接受義務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機會,直接關係到縣域人民群眾的福祉與民心安定。
20世紀八九十年代,縣中培養了大批學子走向高校深造,也培養了大批畢業生學成歸來投身縣域建設、回饋家鄉……從某種意義來講,縣中既承載了縣域人民群眾對於實現社會流動和階層流動的期望,也蘊含著我們普通老百姓對“教育改變未來”的夢想。
然而,本世紀以來,隨著城鎮化、工業化的進程加快,縣城的經濟地位在逐步下降,縣域人口大量流向城市,縣中也因此出現了“塌陷”問題——生源外流、教師外流,縣中的吸引力在下降,教育品質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滑坡。
“縣中塌陷”的原因,表面上看是教育市場化選擇、老百姓“用腳投票”的結果,但深層次的原因,卻是區域經濟發展差距在教育領域的呈現,是城鄉資源的各種不平等投射在縣這一級的集中反映。2021年12月,教育部等九部委聯合印發了《“十四五”縣域普通高中發展提升行動計劃》,為到2025年整體提升縣中辦學水準制定了系統而詳細的發展方案。這個《行動計劃》,明確提出了縣中提升應當堅持源頭治理、強化政府責任、促進協調發展、深化教學改革。
從國家層面設定的“路線圖”和“施工圖”出發,不難發現,破解縣中提升的問題,尤其需要“內力+外力”的協同一致——當地政府要充分認識到縣中振興的重要性,擁有一定的發展視野和教育格局,敢於給政策、給資源、給支援;同時,要善於築巢引鳳、借勢引智,採取多元協作的辦學機制,夯基固本、引強補弱,不斷激發縣中發展的內生動力。雲南師範大學附屬鎮雄中學的辦學實踐恰恰印證了這一點,通過政府引導、地方支援、合作辦學的方式,學校不僅避免了“縣中塌陷”,還具備了自我造血能力,甚至成為雲貴川三省接合部教育教學改革的先鋒,實現了從“跟跑者”到“領跑者”的角色轉變。
我們可從雲師大附屬鎮雄中學的辦學經驗中得到啟發,也希望這個案例能夠帶來一些啟示,大家一起來想辦法,不斷探索出更多適用於雲南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縣中發展的新方案、新路徑。
畢竟,一花獨秀不是春,百花齊放才能春色滿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