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長江職院潘紅君:做一名有內涵和情懷的新時代思政工作者
“我為什麼熱愛教育工作,因為在我的人生裏,也曾有無數的老師,用他們的熱情、知識和愛溫暖著我,教育著我,激勵著我。所以,我也要做這樣的老師。”被溫暖過的人,內心深處都會有光。也正是這束光,照亮了潘紅君的人生。
2004年6月大學畢業後,潘紅君一直在高校一線從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2016年7月就職于四川長江職業學院,現任馬克思主義學院思政專職教師,“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況”課程組負責人。因為工作表現突出,先後獲得“優秀共産黨員”“先進教育工作者”“優秀教師”等榮譽稱號。
胸懷崇高理想,深耕職業教育一線
堅定理想信念,是新時代對大學教師的基本要求。潘紅君認為,作為大學思政工作者必須在教育的各個環節,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自覺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堅定信仰者和忠實實踐者。因此,她牢記作為一名思政人的使命,認真學習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緊跟時代發展把握新的思想、新的理論;時刻遵守教師的職業道德規範,愛崗敬業,努力踐行愛學生愛校愛工作。
潘紅君曾先後擔任了《政治經濟學》《思想道德與法治》《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形勢與政策》《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等課程的教學任務,每週課時達到20節以上。在工作崗位上她一直兢兢業業,勤勤懇懇。迄今為止,所授課學生早已逾萬人,這些學生也已經深深地紮根于祖國的各行各業,遍佈大江南北。
勇於探索新模式,不斷提高思政課教學實效
在思政教育教學上,潘紅君立志做有心人、用心人,更好地服務於學生。思政課長期以來飽受詬病,難以得到學生的喜愛,以至於有人曾這樣形容:“思想政治理論課是高校裏最無趣、最難講的課程,學生不愛,教師無奈。”面對這種情況,潘紅君堅持找出思政課的“痛點”,改變思政課採用“填鴨式”“滿堂灌”的教學方式,開展混合式教學改革探索。作為《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程組負責人,潘紅君在對外充分學習的基礎上,還對內積極開展集體備課,以學習通平臺為依託,開展混合式教學改革。線上、線下綜合教學,推動課堂教學創新,優化課堂教學效果。通過混合式教學改革,思政課學生活動參與率得到極大的提高,以往不足百分之五十,現在往往能達到百分之八十五左右。
為進一步夯實基礎,提升專業教學技能,提高學術研究水準,2019年以來,潘紅君積極參與課程建設與課程改革,實踐“成效為本”,以“學生為主體”,在深入開展混合式教學改革的基礎上,秉持培根鑄魂、啟智潤心的理念,深化思政課社會實踐教學改革,鞏固課堂教學實效,不斷推動思政小課堂同社會大課堂有機融合,讓思政教育真正入腦、入心。
高校思政課是一門既具有較強理論性、又具有較強實踐性的課程,必須強化實踐教學,使思政課教學由知識傳授、理論教育的過程深化為能力提升、價值認同和信仰堅定的過程,從而達到“知、情、意、行”的統一。2019年以來,潘紅君與課程組老師們一起,先後組織舉辦了“踐行公益·我的家國情懷”演講比賽、“愛我中華·同心抗疫”演講比賽,特殊時期,還採取了靈活的展開方式,線下比賽、線上觀看。2021年,在中國共産黨成立100週年之際,為引導大學生銘記歷史、胸懷家國,不斷增強大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社會責任感,積極培養大學生的理性思考和語言表達能力,組織開展了“為黨慶生·我與祖國共成長”演講比賽;2022年5月,與課程組教師一起組織學生代表,赴成都市烈士紀念館開展實踐研修暨學生實踐教學活動,師生共同打卡“紅色地標”,“沉浸式”感受歷史滄桑巨變,讓思政課堂教學情境“活”起來,切實提升思政課鑄魂育人實效。
不斷學習,立足教學搞好科研
“學習是教師專業化的源泉,高校教師更需要不斷學習和充實。”帶著這樣的理念,潘紅君先後多次參加校級、省級骨幹教師培訓、課程專題培訓、國家級骨幹教師培訓,在培訓中增長見識、提升專業技能。她不斷地學習、豐富、充實自己。僅2021年以來,參加專項培訓、混合研修30次以上。
科研是教師專業化成長的靈魂。在科研、課題上,潘紅君對自己也是高標準、嚴要求,通過努力取得了很大的進步。先後公開發表《思政課程化之高職高專研究-以概論課為例》《微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創新》《淺析優良家風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疫情之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要性》《論新形勢下加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要性及方法》等論文。其中,《疫情之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要性》獲成都職業技術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研究會2019年學術年會論文二等獎。
據了解,潘紅君還參與課程《國際貿易理論與實務》申報四川省普通高等學校省級“課程思政”示範課程,獲批通過;參與四川長江職業學院關於第二批校級“課程思政”示範課程3門(BIM 結構模型搭建、星星空間托育機構(0-3 歲)一日生活照料流程的實施、運輸管理)申報,獲通過;參與四川長江職業學院校級教改課題“24節氣經典誦讀融入職業教育育人實踐研究”獲立項;參與校級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項目“川港合作協同育人路徑下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改革與創新育人模式”課題,獲立項,第一主研;參與“四川省民辦教育協會”課題,“混合式教學改革背景下,PBL教學法在高校思政課課堂實踐教學中的應用研究”獲立項,第二主研;主持四川省民辦教育協會2022年研究課題“混合式教學改革背景下,四川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課課堂實踐教學的路徑研究”獲立項,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擔任副主編,延邊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大數據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任副主編。
貼近學生,做學生的知心人
潘紅君喜歡跟學生在一起,課內她是熱情的思政老師,課外她是學生的知心朋友。同學們都親切地稱呼她“老潘”。她除了完成本職工作之外,還積極主動參與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相關工作,擔任了青馬工程青馬班導師,完成主題“全面學習和解讀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等多項主題講座。在學校的心理諮詢中心,潘紅君是同學們喜歡聊天諮詢的對象,通過她的心理輔導,很多同學走出了心理的困境,找到了學習和生活的方向。很多學生畢業後還時常跟她分享他們的經歷與收穫。
“要把加強青少年的愛國主義教育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愛我中華的種子埋入每個孩子的心靈深處。”這是高校思政教師工作存在的意義和價值。因此,做青年人的朋友,做學生成長路上的一盞路燈,一直是潘紅君執教的信條。她説,“也許他們會調皮、會迷惘、偶爾還會犯錯,但正是這樣的他們,才會需要有老師陪著他們,為他們答疑解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