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縮略圖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首頁> 中國教育>

師澤如光,微以致遠

2022-09-10 15:26

來源:中國網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嫻靜之貌,靜好之姿,但她何嘗不像一棵葳蕤之樹呢?無時無刻不為學子們遮風擋雨,這使得畢業的、沒畢業的孩子們似乎有種説不清道不明的原因,總是無比懷念和她在一起的跌跌撞撞的有關青春的時光……她就是成都市樹德實驗中學(西區)的德育老師,楊春霞。

1974年4月10日出生的她,1992年考入成都大學政史專業,1995年畢業後分配到成都市十二橋中學工作,也就是如今的成都市樹德實驗中學(西區)。從教27年來,一直擔任思政課教師,2019年正式成為學校的德育主任。成都市優秀班主任、成都市師德標兵、成都市第二批未來名師成員、成都市政治骨幹教師、青羊區優秀德育工作者、青羊區愛生教師、青羊區優秀青年教師、青羊區優秀共青團員、青羊區優秀教師、青羊區心理健康教育優秀工作者、青羊區勞動教育中心組成員、全國家庭教育指導師(師資級)……這些,是她的榮譽,是她的另一個名字,也是她27年兢兢業業的寫照。

教育是溫暖的,讓理想信念代代傳承

回憶起與教育之間的故事,楊春霞説:“那是90年代初期的事情了,作為成都市三圈層的一名農家女孩,因為特別崇拜自己的初中班主任,後來真正實現了‘長大後,我就成了你’的教師夢。”

這些年,她送走了一屆又一屆的學生,也經歷了一件件師生之間的暖心事、幸福事。今年8月底,楊春霞曾經教過的一名學生(2009屆畢業生,現在是一名律師)通過班主任聯繫上她,主動要求回到母校義務給學弟學妹們當模擬法庭的指導者,她説,正因為楊春霞老師當初對她的理想信念教育,讓她始終唸唸不忘要為祖國、人民、母校做奉獻。學生的暖心,讓楊春霞感到異常的幸福,這就是教育的傳承。

幾十年的教育經歷讓楊春霞的教育教學理念不斷提升,也從一名普通教師成長為一名德育幹部,也更深層次地理解了“四有”好老師的內涵。

學習是終身的,讓德育之花常開不敗

青羊教育聚焦“人文青羊·航空新城”新戰略新部署,期許青羊教育能打造出“優教青羊”新標桿,進一步落實“五育並舉”,強化思想政治教育,培養出更多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希望我的同仁們能做教育的終生學習者,樹立‘終生學習’的理念,這不光適用於學生,更適用於教師群體。”楊春霞説道,當前的中學教育呈現了學生問題成人化、複雜化、多元化的特點,僅僅依靠個人經驗,不去及時認識新一代年輕人的發展趨勢和成長特點,是不足以解決學生的教育問題的。

“在知識的教育上,‘照本宣科’是對教育的誤讀。現在的試題已然出現了‘小切口,大縱深’傾向,小考點的使用考驗著教師群體對於考綱、知識點的總體性把握;深挖命題趨勢考驗著教師群體的自我更新、自我革命的能力。”講臺之下的她,喜歡閱讀和旅行,在她看來讀萬卷書與行萬里路同等重要,通過不斷增長的閱歷面,能將思政課中枯燥的理論知識深入淺出,讓學生更易接受。

教育工作者是中國新青年們的啟明星。“我們教育工作者應當堅持終生學習的目標毫不動搖,才能當好新時代新青年的引路人!”

學生是共育的,讓基礎教育落實落地

家校共育是當前基礎教育的重中之重。

但家校共育容易令人陷入一種誤區,認為這是一種教育責任的“推卸”“轉嫁”。這是對當前家校共育的一種誤解。著名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説過:“我們認為極其重要的一點,就是要使‘設計人’的工作不僅成為教師的事業,也要成為家長的事業。”

楊春霞介紹,作為教師,必須意識到,學校的教育並不是萬能的,仍然有待家長多方面的配合才能更好地引導孩子。兩點一線的求學生活中,家是孩子的母港:家給予了孩子再學習再充電的時間,家提供了繁重學習之餘寶貴的喘息之機,在這樣的時間、空間裏,家庭要接好學校“知識教育、心靈教育”的崗位。在知識教育上,家長們並不需要努力開發自己的專業知識來對孩子的學習進行指導,但務必要做到伴隨式的學業監督,形式審查上的作業完成,以及對於進步、退步的獎懲機制;在心靈教育上,家長們要當好“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長們應當意識到,孩子就是自己的投影,最重要的大事就是通過自己的言傳身教讓孩子走上一個好公民的道路;面對孩子的困惑,家長不能怠于解答,而應當同孩子一起探尋人生答卷的各處答案;面對不小心走錯路的孩子,家長應當通過經常性的溝通和觀察發現孩子的“不在狀態”,再及時、有效地對孩子的“歧路”進行引導。

“我希望在新時代下,學校、老師和家長們能通力合作,為國家培養品學兼優的好公民!”在楊春霞看來,學校對孩子的培養,離不開家長們在校園外對於孩子們的傾心、盡心陪伴。

“我步入叢林,因為我希望生活得有意義。我希望活得深刻,吸取生命中所有的精華,把非生命的一切都擊潰,以免當我生命終結時,發現自己從來沒有活過。”這是梭羅《瓦爾登湖》中的一句話,也是電影《死亡詩社》的開篇之辭,但更是楊春霞內心深處最真實的信念,她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讓每一棵“小松樹”的手學會握持,足以收藏她畢生收藏的“蝴蝶”!

【責任編輯:閆景臻】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