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縮略圖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首頁> 中國教育>

苗族刺繡“花式”進課堂,貴州安順文化傳承亮點頻出

2022-07-13 11:22

來源:中國網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編者按: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深化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的學習中強調,“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是當代中國文化的根基,是維繫全世界華人的精神紐帶,也是中國文化創新的寶藏。”

近日,首屆“致敬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項目學習活動閉幕式在雲端圓滿舉辦。本次活動由北京師範大學中國教育創新研究院、中國教育創新成果公益博覽會組委會、中國網教育頻道共同主辦。如何創造性地解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傳承人師資不足的問題?如何提升學生對民族文化、傳統文化的認同感?中國網教育頻道策劃首屆“致敬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項目學習活動系列報道,本期採訪了安順市教育科學研究所副所長黃艷,對上述問題進行解讀。

安順市教育科學研究所副所長黃艷接受中國網採訪

安順地戲、苗族刺繡“花式”進課堂

中國網:作為歷史文化名城,安順市如何推動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黃艷:貴州安順擁有豐富的少數民族文化和民間文化遺産,少數民族人口占全市總人口的39%。距今已有600餘年歷史並被譽為“中國戲劇的活化石”的安順地戲、享有“東方第一染”美譽的安順蠟染、被稱為“穿在身上的史書”的苗族刺繡等多項非物質文化遺産,既與安順人生活息息相關,又兼具歷史學、文化學、戲劇學、民族學等多領域的研究價值。

多年來,安順市教科所致力於民族、民間藝術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以安順地戲、蠟染、苗族刺繡作為課程的內容載體,推行國家課程的生活化,拓展多元化的課堂教學模式,創新學科融合的育人方式,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行了創造性地傳承和轉化。

中國網:安順市在推進民族、民間文化進校園的過程中有哪些經驗?

黃艷:民族、民間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進入校園之前,需要教育部門根據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要求、遵循學生身心發展規律,探索適合學生學習的方式和載體。通過對進校園的文化載體進行文化提純、教育價值分析,安順市教育科學研究所將優秀傳統文化植入課程之中,全市涌現了一批民族文化進校園的示範校,起到了很好的引領作用。

其一,安順市教科所所以國家課程為基礎,將民族、民間文化進行提取和資源重組,將其融入到相關的學科之中。如提取苗族刺繡中的藝術元素,將其融入到藝術學科之中。

其二,安順市通過國家課程校本化、社團活動、手工製作坊等形式,結合國家課程中的綜合實踐課程開展傳統文化進校園。高中階段強調研究性學習,而義務教育階段更加強調綜合性實踐,構建了認知、體驗、創新三位一體的綜合發展課程體系,將地方文化融入課程作為育人育才的途徑,在傳授知識、技能的基礎上對民族、民間文化進行創新。

中國網:傳統文化進校園是否面臨傳承人師資不足的問題?如何解決這個問題?

黃艷:安順市教科所在前期調研階段就發現傳承人師資不足這一問題,主要從三個方面加以解決。

其一,進行資源開發。根據不同學科的內容,提取民族、民間文化中相應的元素,進行國家課程校本化建設。

其二,進行師資隊伍建設。如果單純只靠傳承人授課,教學往往流於簡單化、淺表化,而且一旦傳承人無法繼續,課程便不能開展。只有將傳統文化納入到課程之中,通過相關學科教師進行教學,才能讓課程穩定,優秀傳統文化才能在校園裏持久、有效地延續。

為此,安順市教科所改變了以往傳承人以活動開展教學的形式,展開傳承人師資隊伍建設,利用資訊技術對技能型知識加以錄製和保存,以微課程的形式開發資源,同時建設多學科資源平臺,以學科教師作為師資主體,面向全體學生開展指向核心素養的教學。

其三,進行統籌管理。統籌管理傳統文化課程,在實踐中不斷優化前期課程資源開發、實施和最終的評價,形成可操作性強、可推廣的課程架構。

中國網:職業學校在傳承優秀傳統文化方面有哪些經驗?

黃艷:隨著現代化進程的加速,許多優秀傳統文化中的技藝面臨著失傳的境況。學校可以將優秀傳統文化的技藝融入到教學與育人中,如一些職業學校開展相關的民族、民間文化教學,強調對學生進行技能上的訓練,學生畢業後再從事相關工作,目前,我們已有畢業學生成為傳承人。

體驗式學習提升學生文化認同感

中國網:如何提升學生對民族文化、傳統文化的認同感?

黃艷:在苗族刺繡、蠟染中,很多紋樣具有獨特的歷史涵義,通過學校課程,引導學生認識到紋樣背後的文化內涵和民族文化的發展,通過體驗式的學習,讓孩子們切實感受到工匠精神的可貴,這是從書本上得不到的真切的感受和認同,安順市教科所通過體驗式的教育來提升學生的文化認同感。

中國網:文化只有與個體發生關聯,才能真正地影響一個人,能否舉例説明如何提升學生的文化認同感?

黃艷:安順地戲歷史悠久,為更好地傳承這一文化,安順市教科所選取了與美術相關的面具製作、作為進入校園的切入點,面具是安順地戲中最具靈魂的代表性載體,學生要將一塊完整的木頭精心雕刻為面具,在這一過程中一點一滴地感受工匠精益求精的態度和高超精湛的技藝。同時,老師還引導學生認識每一種面具所代表的不同人物性格特徵及其背後的歷史文化故事。

中國網:如何引導學生理解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的核心內涵?

黃艷:我認為可以從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入手,在教學中將培養民族文化自豪感作為育人的目標導向,推動學生在實踐中學習。在學習和實踐優秀傳統文化的過程中,學生不僅能夠深刻領悟到優秀傳統文化背後的內涵,亦會將自己的思維和思想融入到其中,從而加深對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的理解。

中國網:多年來,您對於弘揚民族文化印象最深的是什麼?

黃艷:第四屆中國教育創新公益博覽會期間,安順市教科所帶領40多名學生去珠海參展。很多孩子是第一次出遠門,非常珍惜能在全國性的展會上展演民族舞蹈的機會,但因為當時我們所在的展區空間有限,所以由原計劃所有學生演出變成只能有很少一部分學生表演。當時我還在傷腦筋,怎樣和不能參演的學生説明情況,沒想到孩子們當晚自發組織、選出了跳得最好的學生,而其他學生自願做一些服務性的工作。這次活動讓我發現,孩子們的民族自豪感非常強,不計較個人得失,團結協作精神得以充分體現,讓我深深感動。

在教博會期間,孩子們還表演了蠟染和苗族刺繡。平時,學生們喜歡追求時尚,看到父輩們做蠟染甚至認為是“土氣”。而在第四屆中國教育創新公益博覽會上,看到蠟染得到了全國各地專家的認可、贏得了大眾的讚嘆與喜愛,孩子們這才真正領悟到民族文化的價值和意義。

將中華優秀文化的種子根植于青少年價值觀之中

中國網:首屆“致敬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項目學習活動中,您對哪一環節印象深刻?

黃艷:本次“致敬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項目學習活動中,在答辯過程中,孩子們不僅能夠靈活地運用學科知識,而且團隊協作、人際溝通和自我表達能力也非常出色。學生們的綜合實踐能力以及素養的提升令我印象深刻。

中國網:在我國國力日漸增強的背景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有著怎樣的意義?

黃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可謂是博大精深,為中華民族的生生不息、壯大發展提供了強大的精神支撐。其中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範、意志品質等,不僅包含著我們先輩的智慧精神,更加滋養著當代中國人的精神世界。把中華優秀文化的種子根植于少年兒童的價值觀中,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基礎教育工程的重要內容,更是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國網:您如何評價此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致敬項目?

黃艷:這種項目式學習,充分體現了多元化的培養模式,同時也激活了學生學習的熱情。這種學習模式具有很強的操作性和推廣性。學生素養的提升有隱性和顯性的區別,隱性的往往看不見摸不著,但在這個過程中,通過論文、作品等載體,形成顯性的成果,對學生起到很好的激勵作用。(文/姜麗麗 實習生 李天琦 )


【責任編輯:雷後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