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故事|學海無涯“樂”作舟:烏海市濱河小學“項目式學習”初嘗碩果
當氣勢如虹的滾滾黃河與狂風怒號的烏蘭布和沙漠相遇,造就了一座“沙海相應,山水相連”的美麗城市——“烏海”。每逢春季,莽莽黃沙鋪天蓋地而來,卻無法掩蓋這座綠洲新城的盎然生機。在內蒙古自治區烏海市海勃灣區濱河小學這所老學校裏,朝氣蓬勃的新老教師們你追我趕,爭取在“項目式學習”的探索中開闢一片新天地。
近日,烏海市首屆“基於項目的混合式教學課堂展示交流活動”在濱河小學舉辦。來自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北京師範大學、華南師範大學等地的專家們紛紛為師生點評、點讚。半天的展示活動背後,凝結著濱河小學老師們三年多來的點滴心血與付出。
交流活動留影
小試牛刀:遭遇重重困境
2018年,時值濱河小學教師普遍教研熱情不高、學生上課積極性不高的階段,濱河小學校長徐巧霞為此傷透腦筋。一天,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主任羅夫運前來烏海市調研,碰到了為一成不變的教學方式而發愁的徐巧霞。
羅夫運前來烏海市調研
兩個人的相遇,讓迷茫的徐巧霞如同撥雲見日。羅夫運為濱河小學的老師們帶來了教育改革的新觀念,介紹了項目式學習的方法和措施。時間匆忙,羅夫運尚未來得及詳細介紹,歸期已至。幸而徐巧霞一直與他保持聯繫,在他的鼓勵下,徐巧霞開始嘗試項目式學習在濱河小學的落地實施。
項目式學習像一粒稚嫩的種子,在這座時常可以欣賞“大漠孤煙直”的城市裏,悄然無聲地發了芽。
最初,老師們對“項目式學習”是一頭霧水。學校有很多原來農場小學轉過來的老師,加上年齡比較大,接受新事物並不是很順暢。當時項目式學習資料不多,為了找到具體的實施方法,老師們上網查資料,可一行行英文資料讓他們望而卻步。
徐巧霞也是摸著石頭過河,一開始,她理解的“項目式學習”,是設計一個活動讓孩子們動起來,再把教學任務、教學目標都塞到活動裏。憑著一股熱情勁兒,徐巧霞動員老師們開始動手實踐。
有闖勁兒的徐巧霞
沒想到,具體落地時,數學老師先站出來反對,“數學是邏輯思維的訓練,不能搞得又蹦又跳,本身注意力都不集中了,一節課啥也幹不了。等你們搞成熟了我們再搞。”數學老師承擔的課程任務較重,誰也不願意冒這個風險拿出課時來搞實驗。
語文老師是第一個吃螃蟹的人,表示可以從編課本劇入手,再結合烏海特色的沙漠文化、黃河文化、葡萄文化進行活動設計。老師選了《海的女兒》這篇課文,其他的全都交給孩子們自由探索。
小組討論
兩周時間裏,他們找來美術老師一起做道具,音樂老師也幫忙製作配樂。孩子們自己動手做服裝,拿著媽媽的口紅化粧,自己調燈光、排練劇本,一遍又一遍地死磕課文,琢磨小美人魚的性格。中間孩子們還因為對小美人魚性格的理解不同而吵得不可開交,雙方各執一詞,最後學生導演出來拍板,才把風波平息了。
最終的表演贏得了全校師生的讚賞,但是同年級的語文老師提出異議,“這篇課文到最後還要續寫作文,學生們能完成嗎?”這可難不倒孩子們,因為在一遍遍打磨臺詞、琢磨人物心理的過程中,他們已經加深了對文章的理解。學生們續寫的精彩作文給語文老師以莫大的鼓勵。
學校還對《海的女兒》等課本劇形式的項目式學習進行了報道,這在當地引起了一些反響。“項目式學習”這個新名詞開始走進烏海市廣大師生的視線中。“課本劇就是項目式學習麼?”“項目式學習好像挺高大上,到底是什麼?”諸如此類的議論讓小試牛刀的徐巧霞心裏有點沒底。
學生展示
徐巧霞既然開始做了,就沒想過半途而廢。她帶領各學科老師開始學科融合的探索。語、數、英、體、美老師根據各自學科的進程,打破學科間的界限,進行學科活動設計。老師們在實踐中一點點進行摸索,然而因為缺乏系統的指導,項目式學習的開展在濱河小學進展頗為緩慢。
步入正軌:加入教科院課題組
事情的轉機出現在2020年8月。眼看著項目式學習的推進陷入膠著狀態,徐巧霞又找到羅夫運主任指點迷津。
“羅主任幫幫忙,我這不能半途而廢啊!”看到徐巧霞的堅持,羅主任為她介紹了中國未來學校2.0共同體的課題組,課題組匯聚了由華南師大、華中師大、西北師大和北大教授及博士組成的專家團,一聽説要搞課題研究,還是和來自一線城市的專家型老師一起搞研究,徐巧霞心裏直打鼓,“我們學校的水準和能力行不行?”羅主任鼓勵道:“你先加入,加入進來咱們再説。”
憑著一股熱情,徐巧霞帶領濱河小學的老師們加入了中國教科院的課題組。沒想到剛加入,興衝衝的老師們好似被潑了一盆冷水。前期為期一個月的專家理論培訓,內容包括項目式教學、混合式教學的內涵等。網上授課時,專家們摻雜了一些英語,讓濱河小學的老師們有點摸不著頭腦。他們多是傳統的中師生,懷著對教育的一腔熱忱投身教育,然而在知識結構日新月異的今天,老師們的知識結構和能力還未能及時更新,對於新事物的了解也不如年輕老師。因此前期的理論學習效果並不盡如人意。
終於,熬過了艱難的理論學習階段,進入到實際操作階段。濱河小學的老師們選了一個單元為課例,根據專家的指導做課程規劃和單元規劃。老師們在懵懂的狀態下,按照專家給的模板做完了第一個規劃。有的老師説,“咱們什麼都不懂,線上交流的時候交流啥?”“別怕人家笑話,咱們有這種真誠的學習態度就可以了。”徐巧霞寬慰老師們。
第一次線上交流,濱河小學的老師們是念稿子過來的。沒想到專家們給予了很多的肯定和鼓勵,又給老師們提出了一些改進意見。經過幾番交流和修改,專家們一針見血地指出問題所在,最直接的效果,就是帶動了數學組的教研熱情。
數學課題組
兩年前,數學組是第一個站出來表示不支援搞項目式學習的。現在,每天下午三點下課後,數學老師們就湊在一起熱烈地討論。“嘿,他們一中午不睡覺,怎麼還這麼行?”別的老師調侃道。“我們在搞教研呢!”數學老師們驕傲地説。這種充滿激情的學習氛圍,為濱河小學的教師團隊吹來一股新風。
在徐巧霞看來,如果硬推著老師去學習,他們會很被動和反感。相反,如果主動為老師們的成長提供一種支撐、空間和土壤,老師們則會變被動為主動。人人都有學習和成長的渴望,當學習成為一種風氣的時候,就會出現人人爭先的面貌,主動學習還能帶來“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的樂趣。
慢慢地,每逢線上交流的時候,數學老師們開始大膽地主動發言了。
“你敢在那麼多專家面前班門弄斧,你説你多了不得!”徐巧霞鼓勵大家。有的老師問,“遇到不懂的地方咱們能不能向專家提問,會不會顯得很low?”徐巧霞説,“放心吧,哪怕説錯了,專家們也是直接談論問題、解決問題。”遇到比較棘手的問題,徐巧霞還會單獨和教科院的肖赟老師交流。
在半年的時間裏,濱河小學的老師們逐漸發現了自己一個很大的問題。當專家們提出方案時,老師們往往能發現其中的一些問題,但是當上升到理論的高度、圍繞課標進行解讀時,老師們理解不了更無法進行總結。
正好趕上寒假,濱河小學的老師們趕緊買來各種項目式學習的書來充電。每個人都像一塊海綿一樣,泡在知識的大海裏,自覺地去吸收新東西。
為了檢測學習的效果,濱河小學的老師們著手對一個新單元進行課程規劃。這一次,沒有專家的帶領,老師們開始自己摸著石頭過河。
項目式學習:點亮孩子們求知的眼神
如何從真實的生活中選擇一個適合的切入點,與學科知識相結合?如何調動孩子們的好奇心、主動探索的求知欲呢?為了找到一個合適的項目式學習主題,老師們開動腦筋展開討論,最後,數學老師們決定以“多邊形面積”為切入點進行實踐。
大家一起算一算
課堂上,數學老師展示了兩幅花圃圖,聽説要給校園花圃設計改造方案,孩子們立馬來了興趣。老師給大家分了小組,小組裏大家七嘴八舌,各司其職,有的説自己擅長計算面積,有的説對植物的生長特性很有研究,還有的説自己對色彩搭配頗有心得。為了幫孩子們順利完成設計,老師帶領大家一起學習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積教學,經過反覆練習,孩子們紮實地掌握了學科知識。在此基礎上,孩子們對花圃設計中的各個區域的面積進行計算,調查了不同花草的價錢,對花圃所需的金額做預算。
經過孩子們的調查討論,奇奇怪怪的設計方案終於出爐啦。孩子們的方案充滿了奇思妙想,有的方案裏出現了熱帶植物,有的方案裏出現了四季常開的花卉,還有學生在一個花圃裏設計了早、中、晚三個時間段依次盛開的花卉,老師忍不住為大家的創意點讚,同時也提醒學生們要結合烏海的氣候環境進行設計。為了讓學生們的設計圖紙更加美觀,數學老師邀請美術老師助陣,孩子們的方案變得五彩斑斕。在各種設計方案中,出現了不少圓形和不規則的圖形,於是老師們利用微課拓展圓形面積,幫助孩子們建立平面圖形之間的聯繫。
激動人心的時刻到來啦,到底誰的設計方案會被學校採用呢?小組一一進行成果展示,孩子們輪流上臺,將個人和小組團隊的成果用不同的形式展示出來,老師再加以點評,最終“校園花圃我來設計”的項目得以落地。
美術展示活動
老師們的熱情似火燃燒,點亮了濱河小學孩子們求知若渴的眼神。
這一次的項目式學習,讓大家領略到數學的魅力。孩子們第一次發現,數學不僅僅存在於課本上,在生活中更是隨處可見,能用自己課本上學到的知識去改變生活,這大大激發了學生們的學習動力。不僅如此,學生們在小組討論和調查中,還鍛鍊了表達能力、合作能力、實踐能力、自主探究能力以及資訊技術應用能力等。
作為傳統課堂學習方式的一種重要補充方式,孩子們並沒有出現喜新厭舊的情況,事實上,正是項目式學習,讓大家認識到課堂學習的重要性和可實踐性。當他們嘗到為校園花圃、趣味運動會出謀劃策的樂趣後,孩子們在傳統課堂上也紛紛積極發言,主動探索更多生活中的問題。
通過小組合作學習或者排練,孩子們還學會了處理各種矛盾。有個學生擔任了課本劇的導演,“第一次同學們一起排課的時候,每個同學的想法都不一樣,一開始我們老是各種爭吵,後來發現吵架沒用,小夥伴們就都坐下來討論,輪流發表意見,最後由我來統一意見。”
對老師們來説,這一次項目式學習的意義更為重大。
師生一起觀展
這是老師們在沒有專家一對一指導的情況下,利用所學理論與實踐進行的第一次嘗試。為了了解孩子們的實際情況,老師往往要與每個孩子進行深入地交流,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們變得更加理解老師,老師們也走進了孩子們的世界。五年級的黃琦碩説,“以前我的老師容易發火,在設計‘校園花圃’時,老師跟著我們一起做調查,給每個人提意見,現在我們對老師可滿意了。”
通過近半年的充電,老師們對學生成長規律、教育理念、理論知識的了解不斷深入。在小組討論和發言中,老師們從每個學生的學習過程、結果、態度、行為等方面切入,採用了學生自評、同伴互評、老師點評的評價方式,多元化的評價方式使老師關注到不同層次的學生。老師們發現,很多以往所謂的“差生”也有自己的特長和天賦,在這種形式的學習下,他們得到了比普通課堂上更多展示閃亮自我的機會。
硃砂啟智活動
然而在開展項目式學習的過程中,老師們像西天取經的玄奘法師一樣,同樣遇到了“九九八十一難”。
有時候情境創設不夠有意思,孩子們不喜歡,老師們就絞盡腦汁研究孩子們的心理。有時候師生溝通不暢,導致配合度不高,老師們就想著法兒跟學生多交流。因為沒有完全一樣的評價標準,部分老師實施起來就有困難,有經驗的老師會主動去幫助他們。有時候老師前期沒有調研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程度,導致設計主題時脫離了實際情況,學生實踐時阻力較大,老師們會吸取經驗教訓,一次次改進、最終設計出貼合每個孩子情況的項目方案。還有年紀較長的老師習慣了按部就班的上課,不擅長設計活動,年輕的老師會幫忙出謀劃策。
“民族團結一家親”活動
踏過萬水與千山,在一次又一次項目式學習的過程中,經過老師和孩子們無數次討論和磨合,各種困難得以一一化解,師生之間的默契與配合也越來越好。
數學老師們的積極和熱情,像茫茫原野中的一把火,點燃了烏海市濱河小學老師們爭先創優的熱情。語文、音樂、英語、美術等學科老師也紛紛行動起來,設計以自己學科為主題的項目式學習課題。老師們如火的熱情,又帶動了孩子們主動學習和探索的熱情。
希望在不久的將來,以烏海市濱河小學為代表的項目式學習的這把火,能夠在烏海市蔓延開來,將“烏海”變為其樂無窮的“學海”。到那時,“學海無涯苦作舟”的“苦”,在這裡將化為“不亦樂乎”的“樂”!(文/姜麗麗 圖/烏海市濱河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