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要聞 名山宮觀 高道訪談 道家養生 道家國學 問道之旅 道家書畫 慈善公益 道家功夫 道家影音 道家儀范 道家知識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道教協會副會長:吉宏忠道長

發佈時間: 2019-03-01 |來源: 中國網《道家文化》 |作者: 李鳳森 |責任編輯: 君君

推進道教組織的現代化轉型 更好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3月3日,全國政協十三屆二次會議在北京開幕。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政協主席汪洋參加了宗教界委員小組會。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道教協會副會長、上海市道教協會會長吉宏忠道長在會上作了以“推進道教組織的現代化轉型更好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主題發言。發言原文如下:


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始終從中華民族最深沉精神追求的深度看待優秀傳統文化,從國家戰略資源的高度繼承優秀傳統文化,從推動中華民族現代化進程的角度創新發展優秀傳統文化,使之成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根本性力量。

經過不斷深入的學習、領悟和討論,我認為當下在道教界已經形成兩個共識。

共識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基因。這要求我們自覺團結和帶領道教信眾,增強文化自信,在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基礎上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這是任務,更是重大機遇。

共識二:作為我國土生土長的宗教,作為傳統文化的守護者和繼承者,道教界理應主動推進道教組織的現代化轉型,自覺擔當起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神聖職責。這是道教中國化的重要課題,也是每一個道教徒義不容辭的責任。

借此機會,我結合上海道教的些許探索,就如何通過推進道教組織的現代化轉型、更好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談幾點思考和建議。

一、以思想建設、隊伍建設助力現代化轉型

“太上無極大道”弘傳關鍵在經、師二寶。道教的現代化轉型也是一樣,思想基礎是我們的道教經典與教義,組織基礎主要是教職人員隊伍建設。

關於道教經典與教義,當前迫切要做的是加強研究,深入挖掘研究道教優秀思想文化資源,探尋道教與現代社會的結合點和生長點,構建當代道教教義思想體系。我們正在整理《上海道教史》和老道長口述史,希望能為現代道教思想體系建構有所幫助。

關於教職人員隊伍建設,上海做到“三量”:一是“盤活存量”,制定了《上海道教管理人才庫》和《上海道教宮觀主要負責人選拔任用辦法》,規範上海道教宮觀主要負責人選拔任用程式,試點宮觀負責人競聘上崗,打破論資排輩、平衡照顧。二是“擴大增量”,創新辦學思路,吸納優秀生源,加大人才培養力度。上海道教學院第五屆畢業生進行成建制分配試點;第六屆與上海中醫大合作開辦道教養生專業,報名踴躍。三是“提高品質”,建立健全道士隊伍自我純潔機制,制定了《上海道教清規榜》,對外公示,並設置意見箱,自覺接受信眾監督,增強自我約束能力;配套制定了《上海道教教風督查辦法》,結合道士身份年檢。對每位道士的道風持守進行量化檢查;分層次、分批次、全覆蓋地組織全市道士學習輪訓,加強道士隊伍政治思想和道教理論的學習。對於嚴重違反規戒或連續3年年檢不合格者,堅決清退。

二、創新理念,探尋道教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新模式

一是明確定位,整合資源,將宮觀建設成為繼承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的傳習中心。道士是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者、守護者,國學素養是我們的優勢和衣缽。我們定期組織有特長的教職人員,為皈依弟子開設唱誦班、樂器班,為大眾開設國學、太極拳和古琴班,組織《道教與精神分析》、《道德經與心理治療》讀書會,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是適應當下,完善各類服務主體,用現代公益的理念來弘揚傳統文化。我們打造了一個平臺,即上海慈愛公益基金會,抓好各廟觀的功德會(皈依弟子、善信)和志願者分隊(愛心人士),最大限度調動他們走進傳統文化,學習國學,知行合一。

三是回應社會需求,為人民群眾提供公共文化空間。我們開設有琴棋書畫、中醫養生等20余門公益課程,惠及4000多人次。書法、三字經、論語、茶道、民族打擊樂、太極拳,動靜結合,體現了趣味性與知識性相結合,很受大眾歡迎。新上海人的滬語啟蒙、為即將出國留學生準備的書法與茶道課程、為來滬外國人設計的琴棋書畫課程,滿足了不同人群的文化需求。針對青年,組織七夕節拜月老活動,加開婚戀講座,很多人因此喜結良緣。此外還有服務社區老年人的養生講座,幫助老人延年益壽。

總之,新時代要有新擔當新作為,我們唯有與社會發展同頻共振、深度融合,加快實現道教的現代化轉型,才能更好地促進道教與現代社會相適應,發揮出道教應有的時代價值。

整合宗教慈善公益資源服務鄉村振興戰略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加強農村基層基礎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鄉村文化振興是實現鄉村振興、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路徑。傳統宗教本身就是鄉村文化的重要基因和組成,宗教界開展的慈善公益活動有著天然的優勢和潛力,有待進一步調動和整合,助力鄉村文化建設。

一、背景情況

文化,作為一個民族的精神和靈魂,任何時候都是更基礎、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近年來,我國鄉村政治、經濟都得到了快速發展,但鄉村文化卻相對落後,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三農”的發展。

傳統宗教,特別是道教,與中國文化的關係十分緊密,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承載者之一,而且是有組織、有經典、有眾多信仰者的活的承載者。近年來,在中央《關於促進慈善事業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關於鼓勵和規範宗教界從事公益慈善活動的意見》等文件的引導和鼓勵下,宗教文化背景類慈善公益組織逐年增加,開展了大量的助學助殘、救災扶貧等方面的公益慈善項目,在服務鄉村振興戰略、建設新型鄉村文化中必將有所作為。

二、問題分析

鄉村振興中有産業振興,更有文化振興。鄉村文化裏飽含傳統價值觀,是維繫中華文明生生不息的靈魂,需要我們去保護、挖掘、利用,以激活村民的活力和潛力,把良好鄉風融入自身習慣和日常行為,為鄉村的“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發展貢獻自身力量。然而當前鄉村建設中對文化建設重視不夠,主要存在以下幾方面問題:

1、重經濟、輕文化。目前的鄉村建設中住宅、道路、文化場館等硬體設施建設得到了高度關注,但對生産、生態、文化等領域建設的關注度尚顯不足。

2、鄉風文明建設推進緩慢,缺乏有效抓手。隨著農村改革的不斷深化和社會轉型的加速推進,農村社會一些深層次矛盾日益顯現出來。突出表現為一些陳規陋習依然存在,少數群眾熱衷攀比,天價彩禮、大操大辦,精神文化生活相對貧乏、部分群眾文明素質不高、群眾主人翁意識不強等。

3、空心化,村民對文化建設參與熱情和參與度低,鄉村社區缺乏生機與活力。城鄉經濟發展不均衡,大量農村勞動力進城務工,深刻改變了農村的面貌和農民的生活方式,造成了農村社會的凋敝與衰落,使鄉村無法組織和開展自發性的群眾性文化活動,而政府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務也因為缺乏農村中堅力量的參與,客觀上被邊緣化。鄉村生活逐漸失去了自己獨到的精神內涵和獨特的文化魅力,喪失了對村民的凝聚力、吸引力。

三、建議

第一,建議認真總結國家宗教事物局對口支援貴州三都自治縣的經驗,有效整合宗教界公益資源,充分發揮宗教界聚沙成塔和行善積德兩大優勢,積極引導宗教界人士積極參與鄉村振興戰略。

第二,建議充分利用宗教界基金會募資能力強、動員能力強的特點,在延續一貫直接捐資捐物方式的基礎上,更多采取現代公益運作模式,資助服務鄉村的社會組織公益項目,也可以直接參與各類公益項目的實際運作,廣泛開展助學、養老、環保、環保、醫療等領域的幫扶。

第三,充分發揮傳統宗教的文化優勢,多開設傳統文化類公益項目,用鄉村公益慈善來凝聚人心、培養美德。宗教場所往往是最具活力的村民公共文化空間,既可以提供一定的公益資金支援,又可以藉此平臺挖掘以往的優秀文化,如恢復以往村莊的重要慶典儀式活動等,也可以依託宗教場所賦能老年村民自治組織,重塑村莊尊老愛老文化,構建樸素的紅白喜事儀式文化,讓村莊回歸“質樸”,構建強大而又自信的村莊文化。

(李鳳森報道 上海道協供稿)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