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推動“技術入股”促農業科技成果“落地生金”
在寧夏,對於“六特”産業之一的枸杞産業而言,常見病蟲害枸杞蚜蟲是個讓人頭疼的“大麻煩”。日前,寧夏農林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的科研團隊帶著科技成果“粗脊蚜繭蜂繁育和應用”,與寧夏枸杞生防科技有限公司達成“技術入股”合作簽約,為枸杞病蟲害防治提供了農藥殺蟲之外的另一種解決方案——利用蚜蟲的天敵昆蟲粗脊蚜繭蜂“以蟲治蟲”。
“這是一種更加綠色環保的生物防治病蟲害方法,正好符合我們提高枸杞品質,生産綠色有機枸杞産品的需求。”寧夏枸杞生防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郝萬亮説,他們一直在想辦法減少枸杞種植環節的化肥和農藥使用,“以蟲治蟲”的科研成果通過“技術入股”為企業提供了更多先進生産力。
“技術入股”是指技術持有人將其擁有的智慧財産權、科研成果、專利技術等作為資本,參與企業投資或與他人合作創辦企業,從而享有相應的股權。在寧夏農科院植物保護研究所副所長、“粗脊蚜繭蜂繁育和應用”課題牽頭人何嘉看來,“技術入股”將企業和科研機構、科研人員綁在一起,形成了利益共同體和牢固的技術聯盟。
“‘技術入股’不是‘一錘子買賣’,當科研成果在應用環節出現了問題和新的需求,就倒逼我們從研發端不斷糾正、調整、優化,讓科研成果真正落地轉化,為企業創新發展服務。”何嘉説,這種模式也有利於科研團隊在設計課題之初就從解決生産端的實際問題出發,有效改善科研供給。
為了讓“粗脊蚜繭蜂繁育和應用”成果獲得真實有效的田間反饋,找到大面積推廣應用存在的問題,何嘉的團隊與郝萬亮的企業在正式達成“技術入股”簽約之前,就已經開始合作“養蟲子”。企業在枸杞種植基地開闢了2000畝試驗田,還專門建設了養蟲實驗室,助力科研團隊完成粗脊蚜繭蜂繁育研發。
“這兩年的枸杞採摘季,一批批粗脊蚜繭蜂被投放到試驗田後,有效控制了枸杞蚜蟲病害。”郝萬亮説,除了在枸杞田裏推廣“以蟲治蟲”技術,他們公司與科研團隊還計劃進一步開發天敵昆蟲資源,探索更多農作物病蟲害的生物防治途徑。
這是寧夏先行先試“技術入股”,促進農業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産力轉化的實踐之一。作為寧夏唯一的農林科研單位,寧夏農科院聚焦當地特色優勢産業發展實際,主動對接企業需求,篩選了“粗脊蚜繭蜂繁育和應用”“以種養廢棄物肥料化技術體系為主的畜禽糞污處理制肥技術”和“黑果枸杞功效成分提取技術”3項科技成果,促成該院植物保護研究所、農業資源與環境研究所和枸杞科學研究所的科研團隊與當地枸杞、畜牧等企業進行“技術入股”合作簽約,推動科技成果與産業創新深度融合。
寧夏農科院黨組書記羅成虎説,農科院將以此次合作簽約為契機,力爭創造一批可複製的經驗做法,推動更多科研成果走出實驗室,走向現代農業高品質發展的“主戰場”。
今年以來,寧夏農科院已實現成果轉化107項、金額1096萬元,同比分別增長67%、11.4%,帶動技術合同認證登記220項、金額1.36億元,科技創新活力和成果轉化積極性顯著提升。在寧夏近日召開的科技大會上,寧夏農科院25項科研成果獲得自治區科學技術獎勵表彰,達到全區農業類獲獎總數的一半以上。(記者 任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