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第一拱 天塹變通途——濟南黃河齊魯大橋正式通車
一橋映山色,泉城展新顏。11月23日上午,由中交二公局承建的濟南黃河齊魯大橋通車運營,大橋是濟南市“十二橋一隧”過河通道佈局的重要通道,是濟南攜河北跨戰略和新舊動能轉換先行區建設的基礎性工程大橋的建成將進一步完善濟南交通佈局,解決大橋兩岸數萬百姓的過河和出行問題,實現3分鐘過河、15分鐘內到達城區、50分鐘到達機場,大幅縮短濟南橫跨黃河的通行時間,助推濟南加速邁向“黃河時代”。
擁河入懷,跨越發展按下“加速鍵”
讓黃河“動起來”、沿河“通起來”。
2019年9月18日,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上升為重大國家戰略,濟南被賦予黃河流域中心城市的新定位。交通先行、暢聯互通,這是實施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國家戰略的重要支撐和堅實基礎。
濟南黃河齊魯大橋項目則是濟南西部城區跨黃的重要通道,大橋建成後大大縮短了黃河南北兩岸的通行時間,同時能夠緩解周邊京臺高速、建邦黃河大橋等通道的交通壓力。路線南起現狀齊魯大道與濟齊路交叉口,向北跨越濟廣高速,于美裏湖路前落地,跨越黃河後,終點位於G309交叉處,全長6.742公里。濟南黃河齊魯大橋為下承式網狀係桿拱橋,三跨連拱,高低起伏,採用280m+420m+280m設計。大橋為雙向八車道一級公路標準建設,兼顧城市主幹路功能,主線設計車速60公里/小時。
濟南黃河齊魯大橋通車運作,在豐富濟南跨黃通道佈局的同時,將有效帶動沿線新興産業發展、盤活沿線資源,助力起步區區域內經濟實現跨越式增長。
內外兼修,含金量十足的“科技之橋”
濟南黃河齊魯大橋外觀取山東的“山”之形意,提煉山脈輪廓元素,融入濟南“一城山色”理念,以三跨連拱、高低起伏的造型橫臥在黃河之上。
齊魯黃河大橋主橋採用“公軌同層,軌道居中”的設計方案,中間預留城市軌道交通空間,滿足城市軌道交通兼顧城市主幹道功能,兩側還設有非機動車道與人行道,實現了橋位資源和土地的集約化利用,減少了對河道和環境的干擾,降低工程規模,節省工程投資,並兼顧景觀效果及行車安全。
自項目開工建設以來,中交二公局項目團隊以科技為引領、用創新作驅動,以“繡花功夫”建設“超級工程”,應用了十幾項創新技術,其中最大的亮點之一是BIM技術的施工全過程全面綜合應用,利用3D模型可視化交底,全方位全過程追蹤指導項目建設。項目在建設過程中還注重科技引領、技術微創新創效,提升智慧化、資訊化、數字化、可視化技術應用,通過技術自主創新、方案資源整合、設計優化對比、校企合作、戰略協同等一系列措施優質高效推動項目品質工程建設。
時代所需,高起點高標準的“創新之橋”
“在擁有三項‘世界之最’濟南黃河齊魯大橋工程建設中,項目從施工作業程式化、標準化,到施工技術的自主創新,再到對生態環境的高度重視,品質、安全、綠色、文化四大理念貫徹大橋建設的始終。看!創下世界紀錄的濟南黃河齊魯大橋宛如一座白色的“巨龍”馳騁在奔騰的母親河上。”中交二公局齊魯黃河大橋項目執行經理崔學濤驕傲地説到。
項目在420米跨拱肋提升中提出“梁拱分離頂推、先梁後拱、樑上架拱工藝”,創新研發“無合龍段整體提升合龍工藝”進行主跨拱肋架設,整體提升重量6800T,提升段跨徑300m,提升高度25.5m,為橋梁領域首次研發並成功應用,被譽為“黃河第一拱、世界第一吊”。
同時,項目研製了大噸位超高應力幅拉索體系,應力上限0.4fptk,疲勞應力幅為400MPa,經200萬次脈衝載入後,斷絲率小于5%,是目前世界上開展的規格最大超高疲勞性能研究,破除大跨度網狀吊桿係桿拱橋技術瓶頸,有效減輕結構自重、大幅提高結構的剛度,顯著改善結構的力學性能,從而實現橋梁經濟性,填補了我國高應力幅鋼絞線材料的技術空白。(中交二公局供稿供圖)